书城政治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9524100000053

第53章 实 战 篇(46)

某市从2003年11月中旬起,11个县(区)市的财政、审计、教育等市直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分别在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向全市群众公开述廉。特邀监察员、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电视述廉会上提问,让那些“一把手”当着公众的面回答有关自己是否廉洁的问题。

材料二:“反腐败特别行动”,即“一二三工程”

“新世纪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对策研究”课题组成立5年来,对中国现阶段各种腐败发生的特点及应对之策进行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大量腐败“呆账”,如果仍运用现行手段,将由于涉及面大、人多而难以解决,因而有必要寻找更符合当前实际、更有效的反腐措施。为此,该课题组于2004年6月提出建议,呼吁实施“反腐败特别行动”,即“一二三工程”:

首先,“设立一个全国退赃的公开账号”。退赃者可在任何一个县以上国有商业银行匿名退赃。退赃时,只需分栏目按“特种资金缴款单”上的时间、金额、来源三项填写,无需公开本人任何情况。

其次,“实行二项特别决定”。一是对在规定期限内,主动并如数退赃者,无论职级高低和问题大小,无论问题将来是否暴露,一律不给任何处分,一切待遇不变。二是对在规定期限内,拒不退赃或不如实退赃者,一旦案发,凡触犯刑律的,一律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一律按最高量刑标准处罚。

最后,“采取三条配套措施”。一是在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完善国家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登记制;二是提高国家公职人员待遇,以俸养廉;三是建立健全举报制度,最高奖励举报者50 %的追缴赃款。

一些专家认为“特别行动”打破了多年来严于惩前的思维定式,用“静悄悄的革命”解决“腐败包块”。虽然按照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实行“特别行动”尚缺少立法上的保障,与现行法律制度也存在着某些冲突,但在腐败已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前提下,反腐败有必要跳出常规来解决问题。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不是一个“金点子”,而是一个“馊主意”。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 结合材料,简评上述“反腐新办法”和“反腐败特别行动”方案。

2. 结合实际,阐述你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途径的看法。

相关知识链接:

行政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起一个法制完备、民主健全和具有多种功能的行政监督系统,以保证行政监督活动的正常展开。

1.法制完备。主要表现为要制定系统的法律和纪律。其内容一般应包括有关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和监督主体的权力、责任、职能;监督实施的方式、程序;惩戒的措施;申诉控告的办法;监督部门与被监督部门之间、各个监督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等等。只有法制完备,才能使监督者有法可依,严于职守,正确判断和及时纠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越轨”行为。同时,只有法规完备,才能避免监督的盲目性和任意性,防止滥用监督权、干扰正常的行政管理活动等现象的出现。

2.民主健全。主要表现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一般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之间,要建立顺畅的监督渠道,使各种监督渠道畅通无阻,相互协调,共同加强监督工作。

3.具有多种功能。主要是指行政监督系统至少应当具备监测和反馈、督促和校正、预测和防范等三种功能:一是监测和反馈功能。这是指要保证监督主体及时、准确地获取监督对象活动的信息,并将其与一定的规则相比较,判断其中违反规则的情况,依法予以处理,或者迅速传递到有关部门和机关,及时解决或补救;二是督促和校正功能。这是指监督系统应当能及时对被监督者形成一种压力和推动力,使行政越轨行为及时得到纠正,并使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如果缺乏严明的监督制度和强有力的惩戒措施,即使监测和信息反馈做到了及时、准确,监督仍会流于形式;三是预测和防范功能。这是指对监督对象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苗头,事先就有所觉察,并能及时采取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并防止违法与不当行为的再次发生。只有具备了预测和防范功能,监督才是最为主动和有效的。

§§§第十节 行 政 效 率

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公共行政学着力研究和不断不了解的核心课题之一94。

按照国际目前通行的“三大E模式”政府绩效由经济、效率、效益三部分构成,涉及政府管理活动的资源、投入、产出、效果等四个方面,体现在行政管理的各个程序、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因此,提高行政效率必须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入手,,同时,政府公共管理的高效率,需要所有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全面实现。本章围绕着行政效率的方方面面,选择了11个有关行政效率的典型案例,供学习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讨论。

教学目的:把握行政效率、执政绩效与执政成本及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考察行政体制改革、电子政务和“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状况,寻求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探索公车改革的方案和政府绩效评估的方式创新,解决机关管理的顽症;考察仇和现象,探讨民主、法治与效率的相互

应用方式:案例讨论、情境角色分析

案例1:“效能革命”95

教学目的:考察效能建设,了解行政效率

应用方式:案例讨论、课堂情境角色分析

2006年5月,走进河南××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班前点名、定期学习、制度科学、考核严密,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表扬信摆满了一屋子……谁也不会想到,如今管理有序、群众满意的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以前却是一个部分机关人员办事拖拉扯皮、运管人员执法简单粗暴,领导摇头、群众不满的部门。“曾经有一位基层同志来办事,我们的办事人员竟然把人家的介绍信撕烂。”王局长至今提起来还直摇头,“当时老百姓对我们的意见真是很大!”

这种状况不仅在运管局存在。近年来,虽然该市经济发展很快,但在一些党政机关和干部中,许多令群众不满的体制机制和思想意识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里三令五申要求搞好“服务”,但党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全市一次次削减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但变相收费项目却在悄悄增加。个别机关干部把权力当作为小团体和个人谋利的工具;有的党员干部衙门习气和形式主义严重,“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

这些变化,都是××市开展的“效能革命”带来的。它是××市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于2004年6月起开展起来的,目的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更好地为群众、基层和纳税人服务。

“为什么叫效能革命?”市委铁书记总结了从2004年6月开始的这场“效能革命”的含义:“就是要革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命;革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命;革作风不实、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命;革思想封闭、观念保守、人为设置条条框框、抬高门槛的命;革故意刁难、态度蛮横、吃拿卡要的命,把执政能力提上去,把一些老百姓冷了的心拉回来!”

“效能革命”首先是从开门纳谏,请群众“挑刺”开始的。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效能革命三十条”,全市500多家单位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街头接待群众等方式征求意见,近千条意见成了各单位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性收费、证照和乱着装等问题的强大动力,各单位先下力气自己“拔刺”。“公仆行为主人评说”、“纳税人评议职能部门”、“百家暗访”、对综合测评得分排名最后两位的给予红牌警告,直至责令主要党政领导辞职等活动,一下子就打出了“效能革命”的威力和影响。

但是,数十年形成的痼疾,很难在一朝一夕彻底改变,一些单位阻力重重。怎么办?市委纪委郭书记带队进行调查研究,大量的调查研究材料表明:党政机关工作不规范,是“效能革命”受阻的重要原因。

随后,市委选定了35家单位进行试点,结合工作实际,拟定工作标准,大力实施党政机关“日常工作规范化,各项管理程序化”。结果出人意料:工作流程清晰了,工作程序规范了。财政局在制定标准化程序时取消了20多个不必要的程序,精简了许多环节。在92项工作程序中,最少的仅3个环节,最多的也只有15个环节;市质量监督局简化办事程序,由过去企业提前一个月申请特种设备检验,变为提前告知并派人上门检验;市房管局科学安排流程,过去一个房产证要办上50个工作日,现在压缩到15天。

市县两级党政机关的问题有了眉目,更多群众反映:“中梗阻”,梗在基层,阻在中层。2004年一年中,全市查处的539起案件,涉及基层站所的占83%!乡镇站所处于基层,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基层站所人员的具体行为,来认识和评判党和政府的。这些“中梗阻”不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基,就必然不牢固。

于是,2005年4月,“百乡千所”效能升级活动拉开帷幕。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评议,全市共处理了1403人,同时为基层站所配备微机等“硬件”,提升办事能力。一时间,基层站所的面貌大变。某工商所原来向百姓承诺“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后来却改为“不让群众跑一趟”,由工商所代替群众办理可以代办的相关业务。派出所提出“把群众的鸡毛当令箭”,把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最后,加强“执行力”建设——对全市重大工作,形成流程图,层层建立台账,逐件实行销号,科学进行考评,动态激励淘汰,使“效能革命”形成了长效机制。

“效能革命”提高了党政机关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两次“万人评议”转变了干部的观念,使干部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移;基层站所从硬件、软件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党政机关推行工作质量管理基本标准,使党政机关的工作有了标准,运作有了程序,监督有了依据。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价值鉴定工作中,增加了“听证”、“会审”两个关键控制点,结果在对一合资企业进行外商投资财产价值鉴定时,发现该企业申报的1180万美元的成套设备,实际价值仅为181万美元,减少我方损失近1000万美元。市法院把工作质量管理标准融入到民事案件、经济案件等审判中,在开庭后、判决前增加了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程序,大力推行和谐调解,有力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效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全市共退免企业、群众各种费用2亿元;清欠农民工工资6526万元;清欠工程款49807万元;查处教育乱收费,清退违规金额168. 2万元。同时,干部手中的权力被置于了阳光下。市直单位特别是有执法执纪职能的部门,在推行了党政机关工作质量管理标准后,严格制定和落实了执法行为规范,变过去的“强制”、“扣压”、“罚款”为现在的“告知”、“警示”、“处罚”,避免了权力的滥用。

现在,在该市行政服务中心一侧,有一面内容滚动出现的巨大屏幕。屏幕上的内容,连接着千家万户——群众遇到与党政机构有关的大事小情,只要上网投诉,很快就能得到回复。

这个“效能服务连心网”,也是“效能革命”的创新成果之一。这场“效能革命”,正是在不断创新、层层推进中,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效果。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 结合材料,试分析该市推进“效能革命”的成功经验。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深化党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看法。

相关知识链接:

效率最初是电学和机械学中的概念,是指投入的能量与产出的能量之比。后来,这个概念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把社会活动中的劳动效果同所消耗的劳动量进行比较,以考察该社会活动的有效程度。

行政效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活动中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有益成果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因素之间的比率关系,即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它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述: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投入。简言之,行政效率就是效果与消耗之比。其中,效果是指有形的社会效果和无形的社会效果;消耗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综合消耗。由此,对行政效率的内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1)行政效率的高低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可以作定量分析和对比。行政效率的的比例关系表现在时效上,就是能否以最短的时间实现预定的目标;同时,也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上。行政效率量的要求就是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