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9524100000005

第5章 理 论 篇(4)

三、公共管理案例的功能

公共管理案例在教学和研究中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供相关实际知识的功能

这是案例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它能使案例阅读者了解到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某类组织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对于扩展学习者的知识视野是颇为有用的。尤其是对于在职管理人员和公务人员来说,他们当然已有相当的实际经验,但往往囿于局部地区与个别行业的范围,需要进行更广泛地交流与切磋,以开拓视野,扩大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从而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储备足够的能量。

(二)为案例使用者提供一个集思广益的机会

案例的使用者可以包括教师、学生、考生、实际工作者以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对个人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一个集体如小组、班级来说,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和互动达到教学相长、互相启发的作用更加明显。通过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管理情景,案例能为学习集体提供一个共同的关注点,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启发的机会。尤其是对已经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和实践经验的学习者来说,很多经验丰富、各怀绝技、并且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同一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交流辩论中共同提高,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宝贵机会。

(三)有助于提高案例使用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出决策的能力

案例使用者通过思考分析案例,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逻辑判断能力。同时,还有很多的案例把使用者设身处地于案例中特定行政领导的地位,要求他们根据案例提供的事实,通过对诸多方面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这种模拟决策情景的提供,能有效培养案例分析者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为他们以后从事管理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有助于加深对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及运用

理论是源自于实践的。案例虽不能说等同于实践,但它与管理学教材相比,更接近于现实。它将现实的公共管理问题及其具体的运作过程真实地再现出来,要求案例分析者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剖,总结其经验,发现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往往能较好地使学习者举一反三,加深对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有助于培养案例使用者对行政管理活动的敏锐性和适应性

使用者通过案例的学习,间接了解了管理过程中诸多复杂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中在模拟的情景中观察学习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把握全局、抓住主要矛盾、有效化解冲突、作出正确决策、贯彻执行决策。尽管这还是一种感性认识,但这种间接的感性认识的长期积累将使他们对现实变得愈来愈敏感,因为通过案例的反复学习和熏陶,现实中复杂的管理活动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提前预演。一旦置身于活生生的管理实践,他就会对周围诸多因素产生一种莫名的敏感。而且一旦有机会,他会更快地适应环境并进入角色。

(六)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和全局意识

以史为鉴,可以鉴古今;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案例就是一面镜子,它通过重现和反映已经发生过的管理现象和事实,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对正面的人和事可以借鉴学习,对负面的人和事实要从中吸取教训,时刻警醒。因此,公共管理者可通过案例的学习来培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不断改进工作。一方面,借助案例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通过对失败性案例的学习,可以时刻警醒,以便戒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严格自律,就能做到少犯错误尤其是类似的错误。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由于工作性质和分工较细的缘故,绝大多数公共管理者的管理范围和眼光往往局限在本部门或本业务范围内,这就容易造成部门利益观念和眼光狭小的局限性。通过案例的学习和思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助于系统了解政府及公共管理管理工作的性质、责任和全貌,以克服思维和行为的局限性,增强整体感和全局意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维护大局,提高工作责任心和有效性。

(七)有助于促进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与发展

一个世纪以来,管理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实践是管理创新的源泉。公共管理案例源于实践,贴近现实,能比较逼真地反映公共管理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状况。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在对一些个案的解剖研究中,可以比较清晰地观察和了解公共管理的矛盾焦点与环境变迁,发现管理学理论的薄弱环节与需要创新之处。因此,管理案例的教学和研究有助于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第四节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的两种模式

案例分析作为20世纪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为解决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难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案例分析教学法已被广泛引入管理学各学科领域。公共管理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也不例外。一般而言,我们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分为简单案例和复杂案例两种模式。

(一)简单案例

简单案例,又称之为“案例研究”。因由芝加哥大学首先开发使用 ,因此,又称之为芝加哥模式。它一般是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分发案例, 让他们在课堂中当堂讨论。师生一起站在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讨论问题的发生与解决方案,并从中总结出管理的一般原则。

(二)复杂案例

复杂案例,又称之为“案例分析”。因由哈佛大学首先开发使用,因此,又称之为哈佛模式。案例分析通常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 比如问题是什么? 事实和原因在哪里? 对策是什么?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其重点是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通常所使用的案例多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相当复杂的管理问题。

(三)两者的区别

哈佛模式与芝加哥模式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来分析评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而是以一个当事人的立场来设身处地的分析案例、反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最终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采用哈佛模式对一个复杂案例进行分析要把自己当作这一案例中的领导者或参与者, 身临其境地对问题、对策及其后果进行具体分析、判断和决策。

二、案例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专题分析法

专题分析法,是指专门针对公共管理案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从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切入,运用引经据典、广证博引、逻辑推理或系统的数据分析等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研究专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其特点在于:目标集中,方法科学、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为此,通常选择自己最内行、最富经验、掌握情况最多、最有把握性的问题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剖析得更加深刻、细致、详尽、透彻,最终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引用的论据不同,所以同样的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为了将案例的专题分析引向深入,通常,由个人独立思考形成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应选择若干观点相左或见解互补的学生在课堂做主旨发言。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踊跃发表不同见解或补充意见,以此展开案例讨论,效果会更好。为此,专题分析一定要提前布置,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准备的时间。

(二) 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就是对案例中所有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甚至包括背景材料的引入和同类其他案件的比较分析,列举有力的定性与定量论据,提出重要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它的优点是系统、完整、全面,主干分析与辅助分析、正向切入与逆向推导、正面论述与反面印证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勾勒出完整的、主体化的管理活动场景和运作程序,有利于阅读者把握全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组装起来,加以综合运用。

但综合分析法也有其缺点,主要是:头绪众多,注意力较分散,什么都说了但可能什么都没说得清楚、透彻。因此,运用综合分析法时要注意分层次、分阶段、分不同侧面,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逻辑顺序和路径,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整个案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这样,既有整体效果,也可以细致入微地达到使案例分析深入透彻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分析法

讨论分析法与课堂随机提问不同,这种案例分析方法需要做一定的课前准备,并认真组织案例讨论分析的过程。通常,需要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 要做好案例分析的准备工作

(1)精选案例素材。教师要针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难点,精选涉及相关知识点且有讨论价值的典型案例或热点时事问题,作为课堂教学讨论与分析所用的案例素材,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

(2)提供案例文本。教师应将案例讨论材料的打印材料或电子版提前分发或提供给学生;③说明和解释。要对本次案例讨论的意义、目的、主要内容、方式、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具体要求做出预先说明和解释;④分发与阅读案例。学生拿到案例材料之后,先按照要求认真阅读案例、单独思考并提前做案例分析的文本准备。

(3)设计讨论预案。案例教学必须在备课时,根据案例分析的教学目的、所选案例的类型及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来预先设计好案例分析的模式和课堂讨论的步骤。如预先完成文字准备还是现场组织讨论?是分组讨论再集中汇报还是全体随机发言?是选择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还是以辩论的方式展开?总之,要达到较好的案全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事先有所设计和安排。

2.要做好案例分析的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是案例教学体现应有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通常每次案例讨论分析需要安排1-2学时,为保证教学效果,必须做好现场组织工作。以课堂分组讨论为例:首先,应将学生分成5~10 人的若干个小组, 围绕案例内容及学习目的进行深入讨论, 并选出小组长负责主持讨论和记录;然后,由各小组选派一名小组代表报告自己小组汇总的案例分析结果;接下来就是针对不同观点展开充分讨论阶段。当然在小组代表汇报的过程中,也应当允许其他小组质疑,鼓励提出不同观点及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教师就如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组织学生围绕案例主题的展开课堂讨论中,必须要表现出应有的睿知和灵活变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例分析既不会出现冷场或沉闷,也不会在各执已见的热烈讨论中偏离主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案例讨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撑控功能和导向作用。

3.要做好案例分析的教师讲评

在各小组代表报告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就各小组的代表发言和课堂讨论情况进行比较系统完善和客观的评价, 要对案例讨论中涉及到的概念、理论、知识点及实例加以评述,以进一步清晰概念、讲述理论、强化知识点,说明其中的原理和机制,总结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总之,只要准备充分、组织得当,通过课堂案例讨论分析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较好地达到深入理解理论难点和广泛了解公共管理实践难题的教学目的。

(四)辩论分析法

辩论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在现实中概念混淆、界限难划、思路不清、众说纷酝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尤其是对部分观点相左、富有争议的问题,以公认的规范或者较为固定的模式,开展正反两方的争辩,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厘清思路、加深理解、提升认识、转变思维的一种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案例讨论分析方法。

1.辩论分析的案例选择

用于辩论分析的案例选题非常重要。首先,案例中存在观点对立,各执一词,富于争议的话题;其次,案例所涉及问题直接关系公众利益,能引起广泛兴趣。

2.辩论分析的形式选择

通常,在教学中可以参考大专辩论会的模式,按正方、反方的辩论要求,分甲、乙双方两个团队,每团队由一辩、二辩、三辩、四辩等4人组成,各执一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围绕截然不同的观点由浅入深地展开辩论。

3.辩论分析的主要目的:一是明辨是非,因此选题非常重要,应将一些尚未定论的或者是是而非的问题凝炼成辩论题,通过辩论明辨是非;二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因此,提前做好文案准备必不可少;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辩论中可以有效提高参与者的胆量、信心和勇气;四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广泛收集资料,提前准备、自己组织、现场发挥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打破了灌输式常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模拟分析法

模拟分析法就是虚拟某个公共管理活动情景,让若干参与者扮演当时的情景角色,以案例中的当事人重演当时情景,直观地重现案例素材中所提示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冲突,以及当事人身处困境所面临的疑问。然后,让大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因此,案例的模拟分析法通常是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有参与、有研讨,一般不要求有一个定论,而更注重案例分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