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9524100000045

第45章 实 战 篇(38)

§§§第九节行 政 监 督

行政监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范畴。首先,行政监督它是一种制度,即通过监督权的有效运用,来保证法律和行政决策的全面、有力地贯彻执行;其次,它是一种管理功能,即通过时、空、物、人、财、观念的最佳组合,改进工作方法,以强化组织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它是一种工作方式,即通过有效的启发、激励、辅导和督导,来调动成员的内在工作热情,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后,它是一种管制功能,即通过对不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惩戒、处置,来约束和促使国家行政人员恪尽职守、勤勉谨慎、不骄不躁,努力为人民服务。

行政监督包括:一般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特种监督等不同类别。本章围绕以上主题,选编了17个相关教学案例,供学习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教学目的:对公职人员依法行政的监督,了解人大、政协、新闻、听证等不同行政监督方式的异同;探索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行政监督的综合方案。

应用方式:案例讨论、情境角色分析

案例1:问题终于解决了

某市制革厂附近的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附近1000多户居民深受其害,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几个月过去了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进入夏季了,附近居民家里也不敢开窗通风。无奈之际,居民将这一久拖未决的烦心事打电话反映到了媒体,市晚报社记者接到电话后很快来到了事发地点,对此事作了专门的调查采访,并及时在该报的监督专栏里对有关部门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措施,于是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下水道堵塞的问题就解决了。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请问从行政监督的角度看,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报导和批评属于何种监督,这种监督在行政监督体系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2.请列举并简述我国主流媒体在行政监督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媒体栏目名称和其主要特点。

案例2: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81

2008年中国互联网的主轴在新年伊始的头几天,似乎已经准确得到预测。《人民日报》1月4日第5版发表了文章《2007,倾听中国网民》,文章认为“这一年发出声音的一亿多网民,终将被载入史册”。文章得出一个结论:“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这个论断,在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得到了应验。从年头开始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天价香烟”曝光,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对特殊利益团体的监督,成效非凡。

“零税收”被曝光于2008年3月,网友“老痘”发帖《公务员的工资条:月收入5900,一分钱税都不交》,披露公务员税收黑洞。此事掀开了2008年互联网“监督”的序幕。4月10日,凯迪等论坛开始流传一篇帖子《广西师范大学六位校级领导接见一位美女秘书》,其中转载了广西师大官网上一则新闻及其配图,图中学校校长、副校长等6位校领导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秘书袁俏,并与她合影。事件引发了网友及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评估的广泛质疑。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网络成为组织救灾的平台,也发挥了监督救灾物资流向的重要作用。成都当地的网友自发组织了一个名为“抓鬼团”的活动,针对救灾帐篷挪为他用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企图寻找帐篷来源。5月21日上午,一名为“安心”的网友在成都“全搜索”网发表了题为《现场直播:全搜索捉鬼行动,谁在住救灾专用帐篷?》的帖子,对这次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贴出了大量救灾专用帐篷可能被挪用的图片。

到年中,网络监督已呈四面开花之势。6月11日,一湖南记者在其网易博客上发表的《湖南耒阳市高考舞弊?》帖文中称:6月8日下午高考时,湖南衡阳市无线电监测车在耒阳一中考点附近捕获强信号,后来发现是七八位一中和衡阳师院的老师在用无线电发射器向考点发送答案。此事至少有4人被刑拘,2人行政记大过。7月31日,一署名为“李云飞”的网友在麻辣社区发表了《湖南的一大怪事:评选公务员标兵竟然要群众掏钱》的帖子。“李云飞”的评论一针见血:“这哪里是在听取群众意见,这分明是要群众向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和紫牛网站交钱。”传统媒体纷纷介入报道了此事。

下半年,网络的监督达到高峰。8月29日,江苏省徐州市纪委一办案人员向媒体证实,该市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涉嫌“严重犯罪”,已被正式逮捕。事情源于2008年7月6日,董锋原配妻子多年举报未果后,委托维权人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王培荣,开始在网络论坛发帖,揭发“全国最荒淫无耻的区委书记和全国最牛的黑恶势力”。7日,一网站站长看到举报材料,遂编发文章《江苏徐州:区委书记演绎荒唐“一夫二妻”制》。一些网站予以转发。8日,徐州市纪委工作人员上门调查。11日,董锋被免职。17日,董锋被正式“双规”。舆论认为是网络举报扳倒了董锋,“是一场网络反腐的胜利”。

网络监督2008年引起媒体最为广泛关注的,莫过于孙春龙的博客上书一事。《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在其博客上发表的举报信——《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一封信》,指出娄烦事故中真实的死亡人数,结果引起国家领导人重视,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求对事故进行核查。10月6日,国务院组成了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调查组,对这起当初被披露为仅“造成11人死亡的山体滑坡事故”进行调查。

网络监督在2008年的最后几个月可以说是步入高潮。10月间,深圳一名中年男子在酒楼内借着向11岁女生问路之机,将其强行拖进洗手间内欲行猥亵。有人将酒楼内的监视录像发布上网,网友开动“人肉搜索”后发现,此人疑为深圳海事局一位林姓领导。“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该男子的嚣张言论,随即传遍网络。“怪叔叔”一词,从此亦有了特别含义。

公费旅游文件的意外曝光使年底的监督大戏愈发精彩。11月26日,网友“魑魅魍魉2009”在天涯“贴图专区”发布了一个题为《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的帖子。发帖者称在乘坐地铁时意外捡获一些省市公务员出国考察的行程及费用清单。事件涉及江西新余市及浙江温州等多个地方,披露的文件显示,考察团挂羊头卖狗肉的纸上行程只为应付审批和上级检查,真正的行程让网友瞠目。后来事件涉及各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2008年最后一个月发生的“天价香烟”,为年度监督大戏拉下帷幕。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在开会时的照片经网友分析显示,周久耕手边的烟是南京卷烟厂生产的“南京”牌系列“九五之尊”香烟,每条售价1500元至1800元之间。同时,网友还发现,周久耕所戴的手表也是名表“江诗丹顿”,售价约在10万元;周久耕的公务员身份与其消费能力,引起网友的广泛兴趣。网友甚至发起了一场“看看当官的戴的是什么表”的“人肉搜索”。有论者认为,从事件中,“看到一种新兴的监督力量——网民:他们最无所顾忌,他们最没有利益纠葛。最重要的是,他们那么快捷、有效而且廉价”。

这一切,均有赖于国内网民的快速成长,公民意识的快速增强。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拥有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达到1.07亿人,半年内更新过的用户规模超过7000万人,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简短在线交流。包括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一把手,也纷纷与网民见面及交流。

2008年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每一个网民,都像是一个摄像头在紧盯着特殊利益团体。这也让特殊阶层中的人,无时不刻不得不掂量行为及可能发生的后果。这种监督机制的形成,让人对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充满期待。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比较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的异同

2.在新形势下,网络舆论监督能够成为行政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吗?

3.结合本案例,谈谈网络舆论监督的利与弊。

相关知识链接:

1.所谓人肉搜索引擎,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它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

人肉搜索引擎之所以以“人肉”命名,是因为它与百度、Google等利用机器搜索技术不同,它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据了解,人肉搜索的罪魁祸首是“猫扑网“,接近“百度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先是一人提问,然后八方回应,通过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并把这些细节曝光。人肉搜索中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   由于人肉搜索引擎聚集了各地的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人肉搜索引擎时刻显示着网民互动战争的浩瀚与壮阔。

2.人肉搜索引擎自诞生之日起,就毁誉参半,争议四起。这一现象的积极价值包括: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有:“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案例3:群体性事件新闻网络点击率达百万82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沪苏渝皖等多个省市采访时发现,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而其中的一些负面“网上群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损害百万群众心中的党政机关形象。对此,许多地方党政干部还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对网民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提高干部对“两个舆论场”的敏感度,认真回应多形式的群众诉求

一、网上“一呼百万应”现象

“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安徽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主任车敦安说,如2008年11月的“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本刊记者2009年2月在网上搜索,仅“温州赴美考察团”一项,相关网页就高达八万多个。仅新浪网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网民评论就高达8098条。如2008年11月的“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本刊记者2009年2月在网上搜索,仅“温州赴美考察团”一项,相关网页就高达八万多个。仅新浪网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网民评论就高达8098条。“这一事件的网上点击数至少是在百万人次以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蒋家平说。在相关部门对事件涉及干部作出免职等处分后,这一网上群体性事件才告一段落。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上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等同样,另一情形“网上群体性事件”也同样是“一呼百万应”,比如汶川特大地震中,网民对参与救援干部的好评铺天盖地;中国向索马里派出护航舰队等事件中,在网上均引起了“百万级的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