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9523500000060

第60章 地方篇(18)

五年来,该市金融机构日益健全,功能日臻完善,银行、证券、保险、融资担保业蓬勃发展。银行业加大了对达州能源、天然气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紧紧围绕“三农”、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加大信贷投放,贷款发放量创历史新高,较好地支持了该市经济发展。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发挥各自优势主动了解重点项目、大企业大集团融资和各类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各自总行与政府开展战略合作,丰富金融服务手段,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有力的支持了达州加快发展,为达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积极搭建地方金融投资平台,组建达州市投资公司、达州市国资经营公司、达州发展(控股)公司,作为该市政府的投资参股、改造重组地方金融机构的主要投资平台,抓住该市建设努力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的机遇,紧紧围绕全市金融重点、难点和热点开展工作,大力支持农牧业发展,弥补了地方金融机构资金缺口,增强地方金融机构造血功能,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积极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辖区内设立分支机构,为达州金融市场注入生机与活力。2008年,成功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达州分行。2009年,达州市城市信用社正式改组为达州市商业银行,并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县域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恒丰银行已入驻达州,成都农商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异地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即将入驻达州。加强村镇银行建设,2008年、2010年先后建立了宣汉诚民村镇银行和大竹隆源村镇银行。全市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活力、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保险、证券机构发展迅速。2010年,已在达州市场经营和筹建的市级保险公司19家,同比增加4家。市辖中心城区营业部20家,县级分支机构65家,同比增加7家;筹建待批的分支机构8家。达州保险业正在逐步过渡为机构多元,功能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到2010年,达州有3家证券营业部。

三、金融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一)着力推进银行业改革与发展

1.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

积极协调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各项措施,圆满完成农村信用社5亿元专项央行票据兑付,为农信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大力完善体制机制,稳步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经营业务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为该市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大力推进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

该市地处大巴山地区,经济属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地广人稀,金融服务成本较大,加上历史原因,许多乡镇金额服务没有得到有效覆盖,群众金融服务需求满足度不高。该市针对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人口密度、路途远近及需求情况,制定实现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计划并推进实施,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了普惠制金融服务,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该市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基本实现了金融服务覆盖。

3.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自2008年10月起,达州市启动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截至2010年末,大竹农行、通川区信用社、宣汉县信用社三家试点金融机构对已评级的信用户授信6199户,授信金额达39427万元,发放创新贷款余额达20362万元,创新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三款创新产品的带动下,达州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针对农村市场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成功探索了银企双赢的有效途径。全市各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达11种,涉农创新产品发放贷款余额达207367万元,贷款户数达61690户,拓宽了支农渠道,提升了支农服务水平,支持了“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发展

成立了达州企业上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在全市7各县(市、区)成立了企业上市推进机构,及时开展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达州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培育和促进企业改制上市的文件,使该市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建立完善上市后备企业成长培育机制,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企业培育和改制上市的政策文件,使一批成长性企业及时发现和培育,步入成长和改制上市轨道,为资本市场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同时,积极争取达州高新企业进入证监会三板市场试点,搭建达州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到2010年,达州重点培育上市企业2家,纳入上市企业库企业上100家。

(三)保险业发展成效显著

1.业务规模实现历史突破

“十一五”期间,保险业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提前两年半完成市政府提出的“十一五”保险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行业实现保费收入39.94亿元,同比增长21.59%,保费业务规模位居全省第三位。比2005年增长338.9%,平均增速27.65%,超“十一五”保险业增速计划目标7.65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末,全行业出现了上10亿元公司1个;超亿元公司9个,同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2.保险社会服务功能增强

全市各保险公司积极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稳定器”作用,服务达州经济发展大局,维护城市和农村稳定与发展。2010年,全市保险公司上缴各类税金3829.72万元,承担各类财产风险保障责任5223亿元,支付各项保险赔款和给付保险金6.26亿元,同比增加0.92亿元,保险社会补偿功能不断增强;人保财险公司积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种植、养殖业提供12.04亿元的保险保障;各财险公司加强代扣车船税工作,代扣车船税2655.07万元,积极配合搞好税源管控;人保健康公司积极参与达州市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提供330亿元医疗保障;各寿险公司做好人身保险给付,给付保险金2.84亿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大力支持抗洪救灾

“7.18”洪水灾害,造成全市7个县市区273个乡镇、423.3万人受灾,死亡失踪30人,房屋、道路、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63亿元。灾情发生后,各大保险公司迅速展开抗洪救灾理赔工作,全行业给付“7.18”洪灾财产保险赔款4370.09万元,向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受灾的64个受灾乡镇,兑现洪灾水稻玉米保险赔款928.6万元。

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

为有效维护全市金融稳定和安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达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达州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使得达州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十一五”期间,该市大竹县被评为金融生态县。

加强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强化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力度。企业征信系统共采集辖内12475户企业的相关信息,还为6215户与银行有结算关系但没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个人征信系统已采集46万户个人信息。开展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积极开展金融形势分析季度会工作模式,共同构成对金融稳定状况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评估体系,及时监测金融风险。在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金融业风险的同时,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服务与管理、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开展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开展社会公众金融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等措施,积极探索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并取得较好效果,确保自治区金融一方平安,并以此促进地区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

不断完善金融稳定协调体系,建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掌握辖区金融运行及风险状况,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逐步好转,经济与金融协调稳定健康发展。

(达州市金融办)

巴中市

一、金融业稳步发展

“十一五”是巴中市金融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在国际国内复杂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下,在巴中市经济基础异常薄弱的基础上,在地震、洪涝灾害的无情袭击下,巴中市金融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银行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日趋完善,机构面貌极大改善。截至2010年末,巴中市共有金融机构487家,其中银行业机构474家,证券营业网点1 家,保险公司1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 家;金融从业人员8676人。2010年,该市(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占GDP的1.16 %,是2005年的2.03倍,年均增长11.1%;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82%,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3个百分点。

(一)银行业全面发展,更加成熟

1.银行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信用社完成了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体制改革,对同一乡镇多个网点进行了整合,消灭了内控制度不达标的2人网点,腾出人力设立专门发放管理小额农贷的贷款中心,加大了信贷支持三农的力度。国有大型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管理权限逐步恢复,机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共有4个储蓄所升格为分理处,增加了发放贷款的功能。农发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大力拓展商业信贷业务,增强了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邮政储蓄银行分支行顺利组建,66个储蓄所升格为网点支行,业务范围迅速拓展。

2.银行业机构布局更加合理

“十一五”期间,巴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布局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竞争,满足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在进一步优化城区机构布局的同时,积极推进南江县寨坡、关田、红岩3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工作,设立了南江县农村信用联社寨坡分社,邮储银行南江县支行关田营业所,在红岩乡农行南江县支行组建了流动服务小组,提供定时定点服务。全市提前全面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问题。

3.银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了网点标准化改造步伐,营业网点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网点的营销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网点逐步由“操作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放大了网点资源的增收效应。全市累计投入营业服务场所改造资金6700余万元,标准化改造率达84%以上。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全市银行业机构自助服务设备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共安装ATM机236台,安装POS机1459台。

4.银行业机构种类逐渐增加

“十一五”期间,巴中市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来巴投资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使其成为巴中农村金融的补充,切实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目前由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入股的国开巴中村镇银行正在紧张筹建之中。

5.贷款投放逐步优化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9.22亿元,较2005年增加50.83亿元,年均增长12.71%。全年净增贷款26.53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7.23亿元,创建市以来新高。全年新增存贷比42.73%,较上年同期提升7.71个百分点;贷款增速首次高于存款增速4.7个百分点,首次超全省贷款增速3.3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各地市州第9位。

贷款投放节奏合理。“十一五”期间,全市货币信贷投放与宏观政策调控的节奏吻合,五年来信贷总额分别为83.74亿元、89.93亿元、83.39亿元、102.69亿元和129.22亿元,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贷款投向重点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巴中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加大了对“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一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乐巴铁路改造、巴达高速、巴桃高速、巴南高速、巴河水电开发、红鱼洞水库建设等项目。2010年累计投放项目贷款5.35亿元。二是大力支持“三农”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新增涉农贷款近10亿元。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培育,通过落实重点企业银企对接,29家企业贷款授信额逐步投放到位,开展的102户信用培育中小企业中有47户企业得到银行2.01亿元信贷支持。全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6.96亿元,有效促进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拓展新项目、新市场,壮大了一批特色优质地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