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9523500000006

第6章 监管篇(2)

(三)着力推动金融机构加快灾后网点重建进度

一是认真做好灾区金融业恢复重建的规划研究,根据省政府要求,会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按照国家要求的规划范围、规划时间、规划对象、规划内容等共同完成《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金融网点恢复重建规划》。二是加强与发改委、商务厅等部门的协调沟通,调整金融机构网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建立金融机构网点灾后恢复重建进度的监测制度。三是认真指导地震重灾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积极协调地方政府采取有关措施推动金融网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监测金融网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情况,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灾后恢复重建的进度、问题,帮助协调金融机构解决具体问题,推进重建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大对金融改革创新的探索和研究,促进金融对外合作与交流

(一)加强重点金融机构改革动态监测

一是积极研究和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及配套政策的完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财税、激励机制等其他配套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不断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外部运行环境。二是以加强重点金融机构改革动态监测为工作突破口,持续落实“重点金融机构改革监测制度”,密切关注已改制上市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重点金融机构改革进展情况,积极推动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在川分支机构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促使新体制新机制在其分支机构有效运行。三是认真组织对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掌握重点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动态,定期上报监测报告,为上级提供建议和参考。四是根据国家金融改革总体部署和工作重点,积极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加大改革力度。

(二)积极支持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创新

一是持续加强农业银行改革进程监测,积极推动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多次组织对全国级试点联系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县级试点行进行调研,不断总结“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工作经验和存在困难和问题,指导和帮助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规范发展。二是加强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力度,认真组织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进行阶段性评估,对改革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一些深层次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向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相关深化改革建议。截至2010年末,全省已组建县级统一法人110家,成都市原16家县级联社合并发起设立了成都农村商业银行,全省农村信用社股本金余额141.09亿元。三是通过业务指导、组织交流培训和加强监测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发展。持续做好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改革与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发展情况,组织全省开展对其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情况的月度监测,积极开展对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调研和工作指导,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调研,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针对四川经济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加强调研,为省委省政府及综合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对“十一五”时期四川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成效问题、“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等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务实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服务业发展等工作。参与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工作计划的制定,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和统筹城乡改革试点提出政策建议,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撑。每年度编撰《四川省金融产业发展报告》,分析的力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业已成为一份初具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报告。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总行金融产品创新委员会的有关工作举措,结合四川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把握省内金融机构和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变化趋势,发现现实需求,引导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跟踪国外和沿海地区金融创新的最新动态,积极探索和引进适合四川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金融产业发展、金融创新的研究和交流,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基础支持。

(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学会活动,活跃学术氛围和加强对外交往。以金融学会为平台,每年举办天府金融论坛,《金融时报》、《四川日报》等报刊均作整版报道,论坛影响力持续提高。开展对台金融学术交流活动,派员陪同省政府领导前往台湾进行金融业交流考察,配合省政府举办川台金融合作圆桌会议,邀请台湾知名金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增进海峡两岸经济金融学术交流。举办“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成渝经济区展望”、“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等专题学术讲座和培训,提升了会员单位研究能力,增进了会员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进而促进了实务工作水平的提高。建立了四川金融学会重大课题招投标管理办法,开展重大课题招投标工作,得到了会员单位的认可和积极参与,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优秀研究报告,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大力推进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

(一)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清算组织的管理

积极开展非金融机构的登记工作,初步摸清了全省非金融机构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拟写了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全省的非金融机构申领支付许可证的工作进行了指导;出台了《关于做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审查及监督检查工作的的意见》,提出了四川省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审查及监督检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成立了许可审查及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为申领的初审和上报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大力推广小额支付系统,服务民生工程

2007年11月拟定了《四川省小额支付系统定期借记业务处理办法》,允许采用“付款人授权发起”和“收款人主动发起”两种方式发起小额定期借记业务,一举解决了付款人授权难的问题,小额定期借记业务在四川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了企业收款效率低、资金回笼速度慢的难题。建立了“银行机构柜面业务合作机制”,并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运转,参与银行机构达26家、420个分支机构。银行机构柜面业务合作机制依托小额支付系统的通存通兑业务功能,参与机构全面开放柜面资源与他行共享,以达到各参与机构柜面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有助于改善银行柜面资源紧张、民众排队时间过长等问题。

(三)努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

推动出台了《四川省银行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召开了全省37个部门在内的银行卡工作会议,确定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成立了四川省银行卡业协会,实现了行业自律和市场规范;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打击银行卡犯罪专项行动,挽回经济损失1375.9万元,净化了银行卡市场环境;联合四川银监局、四川省公安厅和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举行了面向金融机构的四川“银联杯”银行卡业务知识竞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有奖竞答活动,指导社会公众正确安全用卡;引导银行大力布放ATM等自助设备,有效缓解社会公众排队问题;组织全省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公司推动POS机具在消费、社保、税务、医保、水电气、学校、医院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社会公众通过银行卡实现各类支付。

(四)大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联合省政府金融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的通知》,从政府层面为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建设氛围;指导四川省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成都农村商业银行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铺设出一条延伸到家门口的取款通道;组织开展“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农村银行卡用卡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以银行卡为载体、依托POS终端,开展补助金直发、小额取现、小额贷款等业务创新,实现银行服务网络向农村乡镇延伸,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支付服务。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为保证资金汇划畅通,迅速启动了支付系统应急预案,全力保障了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救灾款项的及时划拨开辟了“绿色通道”;及时协调成都军区,为抗震救灾部队开立各类特殊账户200多个,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后勤保障;通过核实开户信息、变更账户状态和双人签章等方式解决受灾企业的资金需求,为受灾企业办理支付业务提供特殊服务;制定受灾个人办理支付业务的特殊政策,解决社会公众在紧急支付需求;出台《四川省受灾群众补助金发放实施方案》,为重灾区受灾群众补助金的发放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

五、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信用环境

(一)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

全国统一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分别于2006年1月和7月上线运行。截至2010年末,征信系统在四川覆盖率达到95.34%。其中,个人征信系统为四川省5136.23万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比2006年增加1078万人,增长4.15倍;企业征信系统为全川54.6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建立了信用档案,比2006年增加39.9万户,增长2.71倍。系统信息收集的范围涉及银行信贷、住房公积金、社保、税务、环保等10余个领域,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不断提升。两大征信系统实现了全省所有区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全覆盖,涉及所有类型信贷机构。2010年全年累计查询579.75万次,比2006年增加427.75万次,增长2.81倍。单日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峰值达3.52万次,比2006年峰值增加3.12万次,增长7.8倍。

(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和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不断推广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和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顺利建成并上线运行。截至2010年末,登记公示系统在四川省累计注册常用户254家,占全国总数的7.1%,其中金融机构常用户182家,占比71.65%;累计登记业务6620笔。两大登记公示系统的建成和运行,有效改善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优化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结构,为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增强中小企业商业信用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挥重要作用和创造良好条件。

(三)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入

从2006年起,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在四川省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与银行没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搭建融资平台。2009年,在成都等10个市州推广启动以“遂宁模式”为基础的“千户诚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推动政府牵头整合针对培植企业的金融、财税、行政服务等20余项激励政策,形成流程化、动态化的工作和管理机制,使培植计划实质上成为地方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抓手和纽带。2010年,在遂宁启动了全国首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一库一网七机制”的整体构架,加强对政策、资金、信贷等资源的整合和对企业的信用对接力度,继续提升中小企业群体的融资能力和发展后劲。

(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务实有序推进

2007年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经过三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从展示信用到塑造信用、从立足金融到延伸社会、从依赖农信社单一推进到政府主导多元整合推进,全面开展四川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并在成都、绵阳探索开展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迄今全省21个市州政府领导下的组织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共建”的良好局面。

(五)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人民银行成都分行2005年在四川六个市启动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工作,2006年将试点扩大到十二个市州,2007年全省展开并启动了 “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 创建活动。2009年在首次测评的基础上,联合有关市州政府对双流等7个创建成效突出的县(市)授予了“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市、区)”称号。“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市州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方联动”的原则,围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