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9523500000054

第54章 地方篇(12)

二、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乐山市各类金融机构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区内实体经济各个产业以及民生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在实现自身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为区内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和社会和谐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3.92亿元,较“十五”期末增加437.2亿元,增长142.54%;固定资产投资510.05亿元,较“十五”期末增加389.82亿元,增长324.23%。

(一)增强“三农”服务力度

“十一五”期间,乐山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服务力度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298.87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约163.77亿元,增幅约为121.22%。自2008年以来,涉农贷款年均增长26.36%,在全市贷款总额中占比均超过50%。在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乐山辖内各涉农金融机构以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促进扩大农村消费为重点,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改进和完善“三农”金融服务。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农民融资难的实际困难推出的“农户联保贷款”,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户临时性生产生活资金需要;正在推广的“银行+专合组织+农户”合作信贷投放模式,缓解了银行在涉农贷款投放中的风险管理难题;探索中的“银行+公司+农户”合作信贷投放模式,满足了企业上游原料供应农户资金需求受季节影响较大,需要资金多、急、短的特点。在民生类金融服务方面,辖内犍为县推出的“夕阳红养老保险贷款”,解决了部分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辖内中国人寿、泰安人寿、太平洋人寿等保险机构还在全市9个区县积极推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试点工作,增加政策性保险产品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和深度,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二)助推工业做大做强

“十一五”期间,乐山金融业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规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了对各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助推区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区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2005年以来,全市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稳步提高,占贷款总量比重也同步增加。

在具体信贷投向上,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重点支持盐磷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传统项目的产业升级,发展精细磷化工、钒钛低微合金钢、纯净钢等高端新产品。以“绿色金融”、“低碳金融”为杠杆,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区内工业经济优化结构、良性发展,获得可持续的区域比较优势。截至2010年底,全市的工业贷款余额为261.87亿元,占贷款总量的44.51%,比2005年底增加174.09亿元,增幅达198.33%。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增强,促进了全市工业化水平逐步提升。到2010年底,乐山市工业增加值414.4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了195.44%,增幅与工业贷款增幅基本相同,彰显了金融机构贷款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也大幅提高。在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下,全市的工业竞争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到2010年,全市工业产品的GDP区位商Q2达到1.37,比2005年1.09的水平增长0.28个指标值,表明乐山市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力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工业产品的主要输出地之一。

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方面,乐山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地方政府建设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大飞跃的战略意图,积极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十一五”期间,乐山市已初步建立了市中区工业集中区、五通桥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园区、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夹江经济开发区、峨眉山市工业集中区等特色突出、运转良好的工业园区。

(三)支持服务业发展壮大

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社会就业率,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2006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大力组织资金,紧紧围绕乐山市加快旅游业态转型、繁荣商贸服务业、构建第三方物流体系等服务产业发展规划,重点突出,积极支持区内服务业的升级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第三产业贷款余额149.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25.45%,比2005年末增加了99.3亿元,增幅197.02%,有力支持了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乐山市金融办)

南充市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充金融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截至2010年末,南充市共有金融机构67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1家,证券、期货营业网点5家,保险公司27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9家;金融从业人员1.9万人,是2005年末的1.8倍;金融业总资产达2163.16亿元,是2005年的2.66倍。201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37亿元,占GDP的2.1%,是2005年的1.52倍,年均增长8.8%;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25个百分点。

一、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做法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较快、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局面,南充金融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不同时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和办法,正确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合理调节信贷投放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既有效保持了金融健康稳定增长,又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更新观念,确立了符合南充实际的金融发展思路

一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已经越来越取决于金融优势的竞争,加强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成为各地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全市从解放思想入手,结合南充的实际,大胆探索各类金融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二是政府引领,超前发展。南充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金融的超前发展为产业升级转型注入强大的资金动力。加强政府引领,通过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战略推动,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担保基金、地方金融以及准金融发展等方面实现突破,利用政策优势、财力优势推动金融加快发展,使金融业在南充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资源配置作用。

三是把握机遇,跨越发展。西部大开发为南充金融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此为契机,全市在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通过信贷市场、票据市场、金融中介市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南充金融的新跨越。

四是立足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不仅仅是融资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针对南充金融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总量占比还比较低,与经济规模总量不相匹配,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实际,南充市以做大金融产业为重点,把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促进了全市金融产业加快发展。

五是优化生态,持续发展。诚信是金融健康发展的根本,金融业承载着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金融交易过程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因而金融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金融链条上的某个环节一旦出现障碍,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鉴于此,南充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打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较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了金融可持续超常规发展。

(二)集思广益,找到了加快南充金融发展的独特路径

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全市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拓宽思路,献计、献智、献策,集思广益,找到了加快南充金融发展的独特路径。

1.以服务经济大局做大金融总量

全市金融机构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努力加大有效信贷投放,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资金需求,融资规模保持稳步合理增长。“十一五”以来,各类金融机构业务量和利润额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总量居四川省第五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大幅度增长,存贷款余额不断创历史新高,贷款增幅远高于同期GDP增幅和CPI涨幅之和。

2.以调整信贷结构做优金融资产

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求,金融系统加速调整信贷结构,信贷投放不再过多集中于传统领域和传统产业,更多关注于经济发展中的薄弱领域和重点环节。在银行信贷市场,全市金融机构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导向,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既保持了信贷投放的高位快速增长,又很好地改善了信贷投放结构。“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长25.98%,涉农贷款年均增长23.95%,分别高出全部贷款平均增幅7和5个百分点。从新增贷款的投向看,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三农”、民生等方面是贷款投放的重点,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贷款区域结构也更趋协调,县域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市贷款比重从2005年的39%提高到2010年的46%,上升了7个百分点。

3.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及以下的网点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蓬勃发展,共成立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险种和覆盖面继续扩大,累计为193万户次农民提供了约13亿元的风险保障。外向型金融服务试点有效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位列全省第五;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境外放款等跨境资本项目业务探索稳步发展。

4.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抓手创建资金蓄集洼地

金融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一手抓监管,一手抓服务,加强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政策引导扶持体系。持续深入展开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和金融生态县创建活动,金融运行质态得到明显提升,金融机构关键监管指标好于预期,不良贷款“双降”明显,逐渐形成了资金蓄集洼地效应。

5.以完善支付结算体系为基础加强金融服务网络建设

“十一五”时期,南充大力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建成并运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农村支付服务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平稳,维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功能和布局日趋完善,在支持金融创新、加快社会资金周转、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卡实现了全国联网通用,公务卡结算、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账户实名制不断完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并发挥重大作用。

6.以加强征信管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十一五”以来,南充在推动征信管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个人信用查询服务在全省率先入驻市政服务大厅,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目前,已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7.以完善国库现代化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五年来,南充围绕“建设一流的现代国库服务体系”目标,初步形成了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三大系统为基础的国库业务管理系统的架构。国库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功能的丰富给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少实惠。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为纳税人提供了各种纳税申报与缴税便利,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在几秒钟内实现税收的纳税申报、缴款全过程。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上线后,各级次的预算收入可直达目的地国库,县级国库收纳的中央预算收入,从以前2-3天报解至总库,缩短到几秒钟。同时国库部门还办理了涉农补贴、家电下乡、抗震救灾等政府补助资金项目的直接支付业务,政府补贴资金实现从国库到农民、受灾群众的点对点发放,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在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