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9523500000050

第50章 地方篇(8)

(一)参与抗震救灾,银行信贷支撑有力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广元中心支行第一时间开通国库汇路;农业银行广元分行和青川县农村信用社冒着强烈余震危险,先后将大量现金运到青川极重灾区;农村信用社、市邮储银行、市农行创造性地采取“帐篷银行”、“板房银行”、“集装箱银行”、“汽车流动银行”和异地办理业务等方式,迅速恢复了青川极重灾区的存款支付业务,促进了灾区社会稳定。据统计,2008年全市银行机构发放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贷款近30亿元,占当年贷款净增额的76%,有力地支持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26家省级或区域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共向广元地区授信120亿元,签订合作协议99亿元、贷款合同17亿元,极大地提升了全市人民战胜特大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二)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灾后农房重建进度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以来,全市银行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人民银行广元中心支行向上级行争取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6亿元,并对全市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下调0.99个百分点。按震前标准对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票据进行考核,使4家联社3.7亿元的专项票据在2008年12月顺利兑付,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改革票据兑付工作的地区,及时壮大了农村信用社灾后信贷支农的实力。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辟贷款绿色通道,采取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基金担保等贷款方式,适度放宽贷款条件和借款期限,迅速扩大农房重建信贷业务,对有效需求做到应贷尽贷。三年来累积发放灾后农房重建贷款20万户、42亿元,保证了全市农房重建的需要,使全市提前完成全部农房重建工作,农房重建工作走在全省6个重灾市(州)前列。

(三)贯彻灾区特殊政策,支持民生经济和产业重建

全市金融管理部门和银行业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一行三会”关于地震灾区特殊金融政策,树立“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企业就是保发展,保企业就是保民生”的理念,加大对全市基础设施、重点企业、中小企业、因灾失业人员等的信贷支持力度,累计发放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贷款176.3亿元。截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75.53亿元,比地震前增加142.52亿元,增长107.15%,有效支持了广元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一是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传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截至2010年末,基础设施、产业重建、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贷款分别增长了30.16亿元、20.27亿元、8.2亿元和5.68亿元。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到2010年底,全市银行业机构建立中小企业客户档案6881户;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业贷款余额达61亿元,分别新增18.16亿元、3.68亿元,超过全部贷款增幅 7个百分点。三是加大灾后重建融资项目对接力度,银行机构先后四次参与政府主导的银企项目融资对接活动,共对接融资项目205个,签订贷款合同及协议金额305亿元,银行已审批贷款95.6亿元,向企业发放46.2亿元。截至2011末,全市灾后重建规划项目6307个中,开工6212个、开工率98.49%,已完工5838个、完工率92.56%,完成投资1087.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9.13%。

(四)履行社会职责,经济补偿作用突出

“5·12”地震后,全市保险业金融机构积极开辟绿色理赔通道,及时将4800万元保险赔款送到参保受灾群众和受损企业手中,为安抚灾民心理、及时恢复生产、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险机构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义务献血,向灾区捐款捐物和捐建学校、敬老院,认领灾区遗孤,奉献爱心。截至2010年底,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达到了17.25亿元,比地震前增长118.3%,三年共赔(给)付7.2亿元,在灾后恢复重建经济补偿、防灾防损、分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灾后农村小额保险试点逐步扩大,现已为220万农民提供了意外、疾病等风险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推进。累计聚集保费约1.6亿元,承担农业产品风险9.72亿元。

(五)强化服务理念,改进金融服务

“5·12”特大地震对全市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和信贷资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削弱了灾区金融服务质量和本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省级金融主管部门积极帮助制定金融业恢复、发展规划,并给予倾斜政策。各金融机构不等不靠,积极筹集网点恢复重建资金搞好自身重建。截至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恢复重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金融服务功能基本恢复。95%以上的金融机构网点维修加固工作得以完成;总投资约1.75亿元的重建项目开工率达到86.7%。批准设立的包商贵民村镇银行、苍溪益民资金互助社和广元市贵商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成为全市金融组织体系的有益补充。

(广元市政府金融办)

遂宁市

“十一五”时期,在省金融办的大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遂宁市金融系统用科学发展观统揽金融工作全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频繁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冲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机遇,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十一五”期间既是银行贷款净投放最多的5年,也是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最快的5年,更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发挥最好的5年。截至2010年末,遂宁市共有金融机构52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2 家,证券、期货营业网点4 家,保险公司16 家,小额贷款公司4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6 家;金融从业人员3400人,金融业总资产达603亿元,是2005年的2.43倍。2010年,全市(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46亿元,占GDP的1.5%,是2005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0.8%;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8%,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33个百分点。

一、金融业改革创新不断深入

“十一五”期间,金融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聚集资金资源,优化资金配置,激活资金市场,取得了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为强力助推全市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银行业改革有序推进

中行、工行、农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取得成功,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改革顺利完成,认购的22381万元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获得兑付;遂宁市城市信用社成功翻牌组建遂宁市商业银行,并完成异地设行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遂宁市分行顺利挂牌;1家村镇银行筹建营业中。目前,遂宁银行业初步建立了以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邮储、城商行,农村信用社8大类机构为主体的银行组织体系,银行机构网点覆盖城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10年11月末,共有营业网点463个,从业人员4255名。

(二)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银行业机构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品种,持续改进服务方式,积极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信息网络延伸服务边界,新设自助银行24个,安装柜员机284台,极大地方便了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金融消费需求。2009年,7家银行机构开展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共创新信贷产品18个,新增贷款17.13亿元,金融服务焕发新活力。

(三)创新培育机制,强力推进改制上市

以“做大做强遂宁板块,打造区域证券强市”为战略目标,竭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规范改制步伐,努力把遂宁建成优秀企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最佳孵化地。

1.深化认识,创新领导机制

一是设立企业上市培养工作协调小组,党、政一把任组长,“一线指挥”,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司其职,确定市府金融办为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的常设机构;二是议事制度化。由过去零敲碎打讨论企业改制上市变为议事经常化、制度化。实现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一年一大议(讨论年度目标和决策部署)、一季一小议(根据工作进展研究推进措施)、遇事临时议(帮助上市后备企业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排忧解难)。三是问责严格,对进入领导小组的13个政府职能部门,按照打造区域证券强市的总体目标,细化职责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年终考核逗硬奖惩。

2.合作联动入手,创新共育机制

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交易所的支持,合作联动。2007年1月,市委、市政府和四川证监局、深圳交易所就培育优质上市后备资源达成共识,三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打造企业上市“共育机制”。这在四川省内尚属首家。实现合作后,三方共抓企业上市培育,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高金食品、天齐锂业成功上市,高金食品还成为股改后四川首家上市企业。

3.转变作风,创新服务机制

市委、市政府要求各职能部门切实转变作风,积极推进条件成熟企业早日上市。一是变背靠背指点为面对面服务。借力证券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先后举办30余次专题辅导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当面指点“秘经”,为市直部门面对面服务上市后备企业做出典范。二是变群体式指导为一对一服务。对符合产业政策、业绩优良、成长型、有上市意愿的企业,除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一般性指导外,同时“一对一”会诊,增强辅导的实效性。三是变远距离指挥为第一线服务。改制上市过程中,经常遇到涉及财政、金融、税收、国土多等方面、解决难度很大的遗留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召集多部门协调,及时解决问题不留“后遗症”。四是变抓点滴帮助为全过程服务。对上市后备企业,在规范改制、结构调整、优化重组、项目准备、业绩提升、遗留问题处理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夯实上市基础。

4.积极引导,创新激励机制

改变以往单一物质鼓励的做法,创新激励机制。一是在股市低迷,新股上市尚未启动时抓紧做好高金食品改制上市的准备工作,在中小企业板块开市以后选择经过培育条件成熟的天齐锂业为上市对象,两企业准备充分,成功上市,为一大批渴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二是为加速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努力提高成熟度,市委、市政府帮助精选融资项目,并从地方政府能够确定的涉及财政、税收、信贷、国土、能源、环保、工商等有关政策措施方面予以扶持,鼓励企业上市。三是制订并严格兑现奖励政策,调动改制上市积极性。制定《遂宁市企业资本经营及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奖励上市企业企业管理团队100万元,并积极兑现奖励。随着新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积极搞好规范改制,主动争取上市融资的企业不断增多。目前,业绩较优的科技型、成长型上市后备企业已达20多户,后备资源充足。

截至2010年末,遂宁上市企业达到6家,流通总市值187.28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在全省地级市(州)中排第一。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长效机制

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开展金融守信红名单企业评选活动,逐步建立起了“守信获益,失信受惩”的机制,同时建立中小企业紧急贷款协调小组,协调解决中小企业紧急贷款问题,每季度将有市场、有技术、有信用、有发展前景、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推荐给金融机构对接。2009年,全市启动102户中小企业金融培育工程,通过融资咨询、辅导和培育等措施,使从未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达到申贷条件和要求。2010年末,各金融机构已对培育中的93户企业完善了档案,信用评级41户,其中101户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贷款余额10.9亿元,比去年初新增4.59亿元,支持了小企业发展,目前全市将培育的小企业增加到150户,将进一步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力度。

(五)不断完善银、政、企深度合作工作机制

成立金融与项目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和争取落实特殊金融扶持政策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全市项目融资对接工作。分区县园区、分产业建立银政企对接机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融资对接会议,组织项目业主、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参加对接,做到市区县政府搭建平台,银政企合作融通资金。建立金融机构融资工作机构,各金融机构主动介入协助做好项目储备、筛选、申报工作。2005年以来,全市加强与省开行合作,达成贷款协议19.96亿元,目前已到位19.56亿元。通过政府增信,存入保证金1.1亿元,共为203户中小企业提供打捆贷款6.3亿元;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省开行合作,累计融资贷款6.4亿元。2006年,市政府与省农发行率先签订了21亿元政策性金融授信协议,最终获25.8亿元贷款支持,无一笔风险。工业园与农发行合作,省农发行授信4亿元,目前已获得贷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