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9523500000028

第28章 经营篇(14)

(一)两个“百分百”解决“农民贷款难”

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把农贷市场作为主体市场,“百分之百地满足符合条件农户的贷款需求,百分之百满腔热情服务‘三农’”,为农民提供“服务最优、门槛最低、程序最少、效率最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满足农户需求的“黄金品牌”,对诚实守信、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开通了“绿色通道”。为动态筛选、识别农户信息,方便农户,省联社开发建设了小额农贷系统,农户在ATM机上可以随贷、随还、结息。根据农民城镇化、主体多元化、层次多样化、总量扩大化、期限延长化等新特征,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移植到社区,丰富小额农贷内涵,助推城乡统筹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推出了“四通两乐”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深入开展“党员农贷快车”,“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送贷款”,“新农村建设直贷快车”等三项活动,并实施了“五个一”信贷支农工程、“66211畜牧业发展”工程、农民新村建设工程、便民信息化工程、农村信用工程等五项工程,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近五年来,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占全省金融机构14%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89%以上的农业贷款、98%以上的农户贷款。四川农村信用社“贴心为农、实心帮农、真心想农”支持“三农”,实现了农户、社区、信用社“三方共赢”,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06年5月,在银监会组织的“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四川被评为“满足农户贷款需求、满足农村企业贷款需求”4个“双满意”省份之一。2007年8月16日,郭永祥副省长批示:省信用联社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工作方向,不断加大信贷产品创新、贷款方式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支持“三农”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代表全省农民兄弟向你们表示感谢!

(二)“四个创新”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担保抵押难、评级授信难,为此,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上作了大胆探索和尝试。一是从理念创新,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坐商”作风。改变传统的“抵押物万能”的信贷文化,从提高风控能力来提高溢价,来捕捉市场。针对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省联社先后在广汉、简阳、涪城、雁江等地探索互助式会员制担保、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试点,总结出了“广汉模式”、“简阳经验”,并在系统内全面推广。《金融时报》对此做了专题报道。2010年6月21日,蒋巨峰省长在省联社《工作专报》第6期《农村信用社探索“金融仓储”业务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情况报告》上批示省金融办:请对省农信社正在推广的三种创新模式进行专题调研和评估。如实践证明切实可行,则研究在面上推广力度的措施,切实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二是从制度上创新,以现代商业银行为标杆,全面推进业务流程化、规范化。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转换经营机制为契机,重设组织架构,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配备专职客户经理,实施前、中、后台分离,流程化作业。三是从产品上创新,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短、频、快”的特点,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了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积分贷款、循环贷款等“跨越通”系列信贷产品。既改变了服务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传统单一的现状,又满足了中小企业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备受客户青睐。自“跨越通”信贷产品推出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1896户、83.46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四是从服务上创新,实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推行“一站式”办公,开辟了服务中小企业“绿色通道”。5年来,省联社制定了评级授信、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为规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提供制度支撑,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累计向2.7万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185.85亿元。

(三)“双管齐下”解决资金“结算难”

省联社成立之初,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电子化建设“一穷二白”,近6000个网点基本上处于手工操作,服务功能单一,产品极度匮乏,农民“汇款难”、“结算难”。省联社成立伊始,即致力完善网点服务功能,建设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超市”,打破资金结算瓶颈。从硬件和产品两个方面“双管齐下”。硬件方面,先后建成全省集中的数据中心和SC6000综合业务系统,开通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支付系统,大量投放ATM机、POS机,研发了EPOS系统;软件方面,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蜀信卡”,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发行了改善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家园卡”,全面代理农民粮食直补等项代理业务,与保险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上柜产品达190个。

三、危难凝聚力量 责任勇于担当

(一)抗震救灾,共克时艰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地震中网点损失最重、人员伤亡最多、财产损失最大的金融机构。灾害发生后,省联社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手抓”方针,统一思想,增强信心,迅即行动,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超常的作为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在震后的第一时间成立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省联社党委在路边中巴车上连夜召开党委会,提出“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支持农民恢复重建”的指导方针。党委班子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多次深入重灾第一线,靠前指挥,察看、了解灾情,安置、慰问和鼓励受灾员工,努力自救,勇渡难关。按照有吃、有住、有喝、有衣、有药的“五有”要求,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奋起自救的同时,努力恢复灾区的金融服务。灾后两天,灾区部分网点开始恢复营业。灾后七天,灾区大部分营业网点恢复营业,1000多顶“帐篷银行”遍布灾区,成为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灾后仅十天,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就开发出了灾民生活费垫资贷款、灾民重建家园贷款等多项救灾贷款新产品,积极支持了灾区、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震后第十三天,灾区受损的2986个网点全部恢复营业,迅速承担起为灾区人民免费发放生活补助金、过渡房安置费、住房补助。灾后五十天里,为39个重灾区的319万灾民发放救灾补助资金10多亿元。

截至2010年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累计投放农房重建贷款154.36亿元,占全省农房重建贷款的93.3%,为68.16万户农户解决了农房重建所需信贷资金。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修缮和重建受灾营业网点2776个,占受灾营业网点总数的93%。39个极重灾县联社需恢复重建的1041个网点中,已建设完工652个。与此同时,省联社利用自身的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积极争取全国兄弟省联社对口援建,全省灾区农村信用社共接受对口援建资金3.64亿元。四川农村信用社抗震救灾得到了银监会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银监会授予省联社“全国银行业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省联社“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二)帮扶“三州”,开源引流

四川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三州”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最重,盈利能力最差,规模最小,风险最突出,处于“活不了,撤不掉”的状况。“三州”农村信用社如何加快改革与发展,如何改善金融服务,省联社党委十分揪心。2007年,在小祥副省长的亲自领导下,经过统筹考虑和周密部署后,省联社出台对口帮扶三州方案,按照“一县一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开展“1+1”结对帮扶。一是加强“三基”(基础工作、基本制度、基本操作流程)。省联社举全省之力,组织内地11个地市州36个县级联社对口帮扶“三州”35个县联社,通过落实交流干部、调剂资金、无偿援助、人员培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三州”农村信用社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基本制度得到完善,基本操作流程得到规范。内地农村信用社累计捐赠达2500万元,支援“三州”农村信用社修建办公楼45个、装修营业网点77个、改建7个金库、安装视频监控123个,购买运钞车辆21台及计算机、复印机等大批办公用品;从内地选派17名优秀干部和130名业务骨干交流任职,帮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安排“三州”农村信用社干部和业务人员116名到援助联社学习锻炼,培训和储备了一批人才。二是创新机制。省联社将小额信贷推广到“三州”农村信用社,增强了其“造血”功能;制定了《支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并与阿坝、甘孜州政府签订银政合作协议,向牧民定居计划授信25亿元,有力支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5年来,我省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向36699户农牧民发放专项贷款7.64亿元,向8542户彝区农牧民发放“三房改造”贷款1.09亿元。三是深化改革。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银监会支持下,2010年启动了凉山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工作,2011年甘孜州、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工作也即将全面启动。2010年,“三州”农村信用社32个县实现盈利。

(三)关注民生,回报社会

五年来,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致力解决“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难题,2010年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乡镇金融服务覆盖率达77.3%。五年来,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每年以近2000万元的代价,承担了全省1800万农户的23项各类政府补贴资金代付业务。五年来,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助学贷款3.44亿元,使5.75万名贫困学子喜圆大学梦;累计发放农民工返乡就业贷款15.9亿元,帮助13.54万名返乡农民工创业;累计发放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6.97亿元,帮助1.84万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五年来,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参加结对帮扶、帮扶贫困学生等各种爱心活动。结对帮扶贫困县1个,贫困村158个,贫困户1670户,帮扶贫困学生1960名,累计捐赠钱物折合人民币9032万元。

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作为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追求,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赞誉。在“榜样中国2010年度传媒大奖?金融榜”公益评选活动,省联社获得“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最佳金融创新奖”、“最佳金融服务奖”三项大奖。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

中信银行成都分行

中信银行成都分行(以下简称成都分行)是中信银行在四川设立的一级分行,成立于1997年12月16日,全省共25家营业网点(其中异地支行1家),全行员工 837人,本科及以上占比70.49%。截至2010年末,资产总额591.44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301.59%,其中贷款余额314.9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13%;负债总额581.4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96.94%,其中存款余额574.79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77.57%。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成都分行始终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各项指标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在总行2008、2009、2010年三年的考核中连续被评为优秀行。同时,进一步确立了在成都当地主流银行的地位,规模、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稳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得到了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好评。

一、基本经营概况

(一)经营规模情况

“十一五”期间,成都分行整体经营规模迈上了新的台阶。截至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74.79亿元。其中一般性存款余额498.24亿元,较2005年末增加366.28亿元,增幅277.57%。规模持续保持在当地同业中的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成都分行在当地同业中的市场排名一直保持在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前三位,一般性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30.44%,高于成都地区平均水平7.20个百分点,一般性存款增长三次突破100亿。在成都市场不断新增同业机构的情况下,市场份额由2005年末的3.44%提高到2010年末的4.57%。以“又好又稳”的经营风格,得到监管当局和当地同业认同,进一步巩固了在当地中小股份制银行中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