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中国的世界遗产37地
9521800000024

第24章 人类历史的印迹(4)

深度体验:

纵览武当,天柱峰是最让人凝神贯注的。一边是陡峭悬崖,一边却是树木葱茏。正对湖面的石壁像画屏一样,点缀着茅草、灌木。春天杜鹃红,秋天枫叶火,远远望去,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在这幅画中,山坡、稻田,小桥流水,农家小院,石径通幽,炊烟袅袅而上,白云悠悠而飘,四季景色清晰可辨。这如梦似幻的景色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牧的佳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轻泛小舟,荡向天柱峰,可以看见山峰和周围的山峦早已浑然一体。起伏叠翠的山峦中,石头如花,含苞欲放。远远望去,偌大的石花蕾被青山绿水依衬,在它周围的石峰中,有的形似两只海豹,耳鬓厮磨;有的状如笔架,透着一股书香的清淡;有的好似求神的竹卦,朴实中变化着神奇与迷幻;还有的酷似一双绣花鞋,巧夺天工地晒在一尊巨石上。这些奇峰怪石,伴随着青山倒映在九龙湖中,静影成画,美妙绝伦。

游人还可体验弃舟登山之趣,石径“通、通”有声,像美妙的音乐,随着游者行进的脚步奏响,跳跃出无限惊喜。石径两边,秀竹林立,树木婀娜。来到半山腰,有一井泉水,清澈见底,掬一捧,吸一口,沁人心脾,甜滋滋的。据说这井泉水有药用功效,能治眼疾。

延伸阅读:

武当山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影视人才前往探寻。武侠电视剧《倚天屠龙记》《武当少年》 《神雕侠侣》 《武当》等都把武当山设为外景拍摄地。画面或清秀、或雄伟,每一个镜头都给人以震憾的力量。

我国美术史上的奇迹-云冈石窟

英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

收录时间/2001年12月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入选理由/C(Ⅰ) C(Ⅱ) C(Ⅲ) C(Ⅳ) C(Ⅴ) C(Ⅵ)

地理位置/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千米武周山南麓,五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

关键词/云冈石窟是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先驱/世界艺术高峰之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评 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四万余人开凿,历经60多年,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这就是云冈石窟——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其规模之宏大,工匠之多,据说连当时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都参与了云岗石窟的艺术创作。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精雕细刻。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菩萨、佛、弟子和护法等;有风格古朴、形式多样的仿木结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优美、线条精致的装饰纹样;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1千米的石雕群中,满目都是石雕,它们形态各异,蔚为壮观。群佛中有的居中正坐,眉目传神;有的击鼓或敲钟,音犹在耳;有的手捧短笛载歌载舞;有的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的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根据武周山山势的自然起伏,自然地分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三大部分。第1~4窟为东部,第5~13窟为中部,第14~45窟为西部。还可根据雕刻时间的不同,分成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为16~20窟,是云冈石窟中的精华;中期石窟为1~15窟,这些洞窟内部出现了中心塔柱。中心塔柱即在石洞中央凿出方形柱子,柱身上再雕满小佛,出现了佛殿,出现了连环画一般的佛教故事。值得指出的是第5窟和第6窟,这两窟不但供奉着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而且刻满五彩斑斓的佛经故事。每一平方米的墙壁上,都密密麻麻刻着小佛,更有唱歌跳舞、使枪弄棒的各路神仙,使传统的、一派严肃的仙境,充满了剑拔弩张或欢声笑语。云冈石窟第5窟中央的坐佛最为高大,有17米,它的膝盖之大,可站立120人,一只脚背上就容得下12个人;晚期石窟为21~45窟。晚期北魏迁都洛阳,主要的石窟工程转移到龙门,大同地区依然有一些贵族及佛教徒,为了祭祀而继续开凿。这一时期的造像,规模比较小,相对来说比较杂乱,其特点是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洛阳龙门雕刻十分接近。

1500年前,人类的各族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凿云冈石窟——我国最大的古代石窟,现在,这一杰作已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极为珍贵的史料。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化链接

石窟艺术是佛教寺庙的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荒山岩窟中修行得道的,所以,佛教的传人们在山间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之风随之兴起。

精华必看:

云冈石窟中的第16至第20窟又叫“昙曜五窟”,由北魏和尚昙曜主持修建。这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的五个洞,都是马蹄形,气势磅礴,具有浑厚、淳朴的西域情调。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当时刚刚传入中土,所以“昙曜五窟”受到印度、波斯甚至希腊等西方艺术的影响,每尊佛像体积大,但在细节上不做处理,仅仅在佛像的胸部与肩部刻出一些半圆形的密集纹路,代表衣服的褶皱。这种做法基本上是对印度佛刻的仿效。

走进第16窟,窟内墙壁呈椭圆形,主像是释迦牟尼立于莲花座上,高13.5米,昂首挺胸,气度非凡。周围石壁上还雕有千佛和佛龛,这些佛像或英俊清秀,或肃穆端庄,或披千佛袈裟而立,或合十而坐。

进入第17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佛龛,是后来补刻的。

第18窟主像也是三世佛,正中的释迦牟尼佛身披千佛袈裟,高15.5米。东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熟练,堪称杰作。

第19窟主像仍是三世佛像,窟中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是五大雕刻像中最用心、用力制作的一个。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座身高8米的坐像,据说这样寓意为一个是过去佛,一个是未来世界的弥勒佛。

第20窟的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就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正中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这座佛面相方圆,细眉长目,双耳垂肩,双肩厚实,具有犍陀罗造像的风韵和印度佛像的风格,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深度体验: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这偏山僻壤里会有如此丰富的雕刻艺术。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我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随着云冈石窟的“重新现身”,它已逐渐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如织的游人,穿梭在如织的佛像群里,100个游人定会有100种收获、100种感悟。欣赏石窟,欣赏的是艺术和心情,不管是历史知识丰富的还是带着纯游览、观赏之心欣然而至的游客,都无须掩饰自己: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可以任凭思维跳跃,畅想与之相似的阿富汗卡米扬大佛、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尽情百感交集;单纯看景、看佛的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尽管让一尊又一尊或大或小、形态各异的佛像在眼前放映,可以惊叹佛像之大、色彩之丰富、年代之久远,然后在每个佛像面前留下美美的照片。因山西的地势较高,东南面又有山岭阻挡海洋气流,故较邻近的华北平原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春季的风沙很大。因此,到云冈石窟旅游的最佳时间应在每年的5~10月。

延伸阅读:

自开凿以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加上解放前又遭到人为破坏,故毁损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1400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派专家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但是,一定范围和程度的保护措施仍然不能完全挽救饱经岁月洗礼的石窟。近年来,云冈石窟遭到自然风化的侵蚀越来越严重。专家认为,水与岩石长期而缓慢的相互作用,是造成云冈石窟逐步被自然风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影响云冈石窟保存的水患主要有三种:窟顶渗水、冲刷外壁雕刻的雨水和空气凝结水。云冈现有的45个主要洞窟中,有渗水记录的就有21个。云冈石窟开凿在砂岩之上,除了渗水腐蚀窟内雕像外,周边居民生活燃煤、相距500多米的矿山和储煤场所产生的污染源也侵蚀着石雕造像,使其过度风化甚至产生石窟岩体裂隙并坍塌。事实证明,如果不对沙砾岩质的云冈石窟进行有效保护,这些石佛会在不久的将来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知识链接

云冈石窟代表了1500多年前北魏王朝的历史。那些或坐或立的佛,有不少就是以北魏皇帝为主神的塑像。神奇的云冈石窟内,最高的大佛有17米,最小仅有几厘米。

玉龙雪山下的中国画册-丽江古城

英文名称/Old Town of Lijiang

收录时间/1997年12月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入选理由/C(Ⅰ) C(Ⅱ) C(Ⅲ) C(Ⅳ) C(Ⅴ) C(Ⅵ)

地理位置/丽江古城地处金沙江上游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部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是一座驰誉世界的少数民族古城,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关键词/中国的威尼斯/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高原姑苏” /大研镇

评 语/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大研镇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是纳西族的故乡、古代羌人的后裔。建筑有序的格局、有特色的民居以及用水的讲究是古城的三大亮点。古城建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城东为古代的官府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等为数不多的建筑。中轴线左右两边分别排列着丹池、石牌坊、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

古城民居的特色是“三坊一照壁”、 “前后院”、 “一进多院”、 “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这里的房屋多数是“院子为中心、房屋内向”的庭院组合,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北京的四合院和当地土木结构特色于一体:正房堂屋、两旁侧室,走廊宽敞,天井宏亮,门窗都有雕花或绘画,门楼也都修得富丽堂皇。纳西人出生在花的世界中,自小酷爱栽花种草,在这些别致的院落中,几乎每家都摆着盆景花卉,浓绿中飘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丽江古城建筑最奇的是“城依水存,水随城在”的巧妙设计。当位于城北黑龙潭的涓涓泉水流至城头双石桥下时,人们将泉水分成东、中、西三条支流,分别穿街过巷,三条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就像人体的经脉,直至流遍全城千家万户。水网内外,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他们用水也十分讲究,创造出“三眼井”,即泉水喷涌的第一眼井供饮用;下游第二眼井为洗菜;再下游第三眼井才可用以洗衣服。不同作用严格分开。

古城周围不筑城墙的原因似乎与著名建筑木府有关。据说是因为木土司居于城中,如果筑城就等于“木”字加框成了一个“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由此,丽江古城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

木府

巍巍木府,得玉水之精华,雪域之灵气,是丽江古城的“大观园”。纳西族首领木氏自元代世袭丽江土司知府以来,木府就扮演着知府宅院的角色。游览木府,纳西古国之秘境会尽收眼底。

当地人称: “北有故宫,南有木府”,可见木府的地位,相当于北京的“紫禁城”。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面朝太阳升起的东方。因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也是皇帝所赐纳西族的姓氏。因此,抱着要让“木”之气兴盛的目的,木府采取了坐西朝东的方向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