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北京小吃
9521000000018

第18章 煎炸类(5)

在小吃店买卷果时甜卷果和咸卷果一目了然。而当您在饭馆吃卷果时,千万要问一问甜咸,以免搞错。时下,有的饭馆还特别推出“鸳鸯卷果”,即甜、咸卷果各占一半。如果您两种都想尝尝,不妨叫上一盘。

皮酥汁足的馅饼

烙馅饼讲究“整上整下”,一齐出铛。看着馅饼烙得滋滋作响,香气升腾,来几个刚出锅的薄皮大馅、皮酥肉嫩汁水足的馅儿饼,那真叫解气!

老北京的馅饼按照肉馅的不同,有猪肉、牛肉、羊肉以及素馅之分,各有特色。“馅饼周”的牛肉馅饼香嫩,“东来顺”的羊肉馅饼油润,都是名噪京城的精品。老北京人至今说起来仍是津津乐道。

做馅饼的讲究

做馅饼有三大讲究:打馅、和面、煎烙。

以牛肉馅为例,做馅饼用的牛肉要选嫩肉,否则不仅塞牙,还嚼不动。过去有个相声,讽刺肉老难嚼,顾客也不提意见,而是一边吃一边剔牙,并以剔牙为主。其他顾客过来买馅饼,本想问问掌柜的肉嫩不嫩,一看剔牙的那位,什么话都没说,扭头走了。一连走了几位,掌柜的绷不住了,连忙和那位剔牙的说好话,最

打馅

后是“免单”,让那位“有工夫再来”,送客了!

当然,也不可能都是嫩肉,要是全用仔盖、米龙、黄瓜条(三种都是牛身上较嫩的部位)打馅,那得多少钱哪,还留着炒菜使呢。高手是会搭配着用,还得让人吃不出来。

牛肉进了货,不能马上剁馅,要放到木质冰箱里用冰镇一镇,直到出了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排酸”,这是保证牛肉出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经过冰镇,把肉码到墩子上,用一把长刀“刹”(读sha)。所谓“刹”就是每刀只间隔一两毫米宽,一刀一刀切下来,把牛肉“刹”成细丝,再横着“刹”,最终切成而不是乱刀剁成极小的肉粒。就冲这一条,您现在就吃不着了。现在都是用绞肉机绞馅,谁给您费那个劲“刹”呀?

刹好肉就可以打馅了。打馅时除加入水(讲究的用高汤)和调味品外,还要视牛肉的老嫩加入适量的碱面。如同现在煎牛排之前先用嫩肉粉处理一下,然后号称进口“非列”“西冷”(都是嫩牛肉)一般。有名的馅饼铺都有自己不公开的秘方,反正吃着与其他馅饼不太一样。

馅打好后,如果是当天用,还要加葱末、香油。

和面、包馅

馅饼的面就一个字,“软”。软到什么程度呢,放到手心里会从手指缝流下去。技术不熟练的,甭说包馅,连那块面都攥不住。只有面软,烙出的馅饼皮才能薄软。包馅时,左手要不停地动,不然连皮带馅都会漏下去。包好馅,把口封严,揪下面头,轻放到案板上按一按,形成直径约7厘米,厚度3厘米的圆饼。

煎烙

过去没有电铛(cheng),烙活儿首先要把炉火伺候好,称为“码火”。火太大煳铛、火太小就烙干了,这都不行。而且火力还要匀,一边火大、一边火小也麻烦。馅饼在铛里除了翻身之外,还老得“搬家”(指因码火不匀需要不停移动火大和火小处的馅饼),自己忙,也让人看着笑话。手艺人忌讳这个。

馅饼上铛前,先用白菜帮子把铛面擦一擦,将上一铛留下的煳渣清除。馅饼正面朝下上铛,按一按,找圆儿。正面上色之后,翻身烙底面。底面要一直烙到十成,再翻回去烙正面,直至出铛。在烙的过程中刷油,并根据火色可将馅饼转一转身,但是忌讳反复翻身、转身。不但馅饼容易破,也显得手忙脚乱。正宗技法是两翻两转。翻身时动作要慢,顺势而为。不能用锅铲一下子把馅饼颠起来,那就快露馅了。

两翻两转完,即使熟了也别急于出铛。万一有个别火候差些的,可以用烙好的馅饼放在上面“熥一熥,”既可加速其烙熟,又便于一齐出铛。烙馅饼讲究“整上整下”,最忌讳一会儿铲出一个来,“小铺的蒜——零揪”,那不算好手艺人,起码说明火没码好。

买馅饼的讲究

烙好的馅饼外形完整、火色均匀,颜色金黄,不煳不生,无破皮露馅。如果用刀切开看,外皮正面、底面薄厚应一致,收口处无面疙瘩及明显褶子;肉馅也应薄厚一致,分布均匀;口感皮酥肉嫩,味道鲜香,肉馅饱满、不柴不腻,带有一定量的汁水。

馅饼最常见的毛病是外皮和肉馅薄厚、分布不均匀。主要原因是包馅的手法不够熟练,或是上铛时按压不得法。如果馅发澥,团不起来,则是因为打馅时加水过多,或是手法欠佳,打馅方向不对、忽反忽正。

至于肉馅的老嫩、肥瘦、多少还要与价格挂钩。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不能脱离实际要求过高。

吃馅饼的讲究

吃馅饼讲究当时现出铛现吃,趁热。蘸不蘸醋看个人习惯。至于流食,可以配小米粥加咸菜,也可配老豆腐、豆腐脑之类。但是不要配甜食,因为吃不到一块儿。

现在的馅饼个头比较大,外皮也厚一些。如果是在私人开的饭馆吃,可以先问明馅的多少。喜欢吃大馅的,与其馅饼上来吃着不解气,还不如提前与老板讲好,多放些肉馅,并适当多付些钱。一般老板都会答应。

花絮

本文开头提到“馅饼周”,这是北京一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极为有名的饭馆。位置在前门外大栅栏煤市街。煤市街谐音“美食街”,那里当时正经是一条美食街,餐馆林立。

“馅饼周”是一家清真羊肉馆,正式店名叫“同聚馆”,老板名周小亭。店内炒菜虽多,却均不及馅饼受欢迎(还有名菜“炮煳”,另文介绍)。一来二去,馅饼成了主打,“馅饼周”便代替了“同聚馆”这个正式店名。

“馅饼周”家的牛肉馅饼选料精,加工细。前面说的“刹肉”便是他家。馅饼出来薄皮大馅、肉嫩皮酥。其肉嫩不仅是选嫩肉,还有自家独到的秘方。

“同聚馆”以馅饼享誉京城,以致有诗赞曰:“居处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至今煤市街前过,犹有当年馅饼周。”

1961年南来顺小吃店恢复,原“馅饼周”店内的伙计黑荫池转到该店,曾参照旧法制售馅饼,也是轰动一时。原来那些领略过周记馅饼的老顾客蜂拥而至。著名画家黄胄、邵宇等人及梨园界诸位“老板”均多次亲自前往品尝,堪称一时胜景。

还有一种有名的馅饼,就是门钉肉饼,也是同类小吃。牛肉大葱馅,配料及做法与牛肉馅饼差不多。外形略厚,形状如同过去皇宫王府大门上的门钉一般。门钉肉饼讲的也是薄皮大馅,皮酥肉嫩汁水足。一定要趁热吃,若放凉了,牛油凝固就会糊嘴。咬第一口千万小心烫着,滚烫的汤汁滋出来不是儿戏。

吃一个想仨的褡裢火烧

小小的褡裢火烧在北京已有130多年历史了,外形像过去人们装东西的“褡裢”。表皮焦香,肉馅鲜嫩,略有水头,不干不柴,真是吃一个看两个想三个。

“褡裢火烧”的名字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是某种烙烤的面饼。其实褡裢火烧有皮有馅,油煎而成,应当属于馅饼一类的食品。只是由于外形像过去人们装东西的褡裢,就被赋予了“褡裢火烧”的名称。

褡裢火烧外形独特、味道鲜美、经济实惠,多年来是北京人喜爱的小吃品种,目前在北京也很容易吃到,是名副其实的大众小吃。

做褡裢火烧的讲究

打馅

肉馅食品,例如包子、饺子、馅饼,打馅的水平直接决定产品的最终成败。

根据成品的品种和售价,褡裢火烧的馅也有不同档次,如三鲜馅(海参、虾肉、猪肉)、猪肉馅等不同品种。以猪肉馅为例,首先要将肥瘦适宜的猪肉馅放入调料及高汤打匀。所谓“高汤”就是用猪棒骨吊汤,讲究的还要加入鸡汤。打馅时要沿着一个方向搅,不能正一下、反一下,否则馅儿就澥了。高汤的多少、馅儿的稀稠都影响褡裢火烧的口感。

由于档次和价格的不同,也有用水打馅的。

制坯

根据季节加入适宜温度的水将面和匀、饧好,然后揪成小剂,用擀面杖擀成如饺子皮薄厚的长方形面皮。把打好的肉馅放入面皮中间,摊成约3厘米宽的长条形,然后将面皮的边向中间折叠,盖住肉馅并封住口。用手把坯子按平,抻成一致长度(约15厘米)备用。

煎制

饼铛坐热,淋入底油,然后将褡裢火烧坯子依次放入铛中。先煎底面,即面皮重叠的一面。几分钟后,底面煎成焦黄色之后翻身,煎正面。待正面与底面颜色一致后即可出锅。煎制时的火候很重要,一是皮和馅要同时熟,二是只能翻一次身,不能来回调个儿。行里有句话,叫“蒸七煮八烙十成”,说的就是火候。火候不足馅儿生,皮面粘牙。火候过了馅儿发“柴”(干而老),皮面煳。

过去卖褡裢火烧的在制作过程中也讲究“打花杖”(参见麻酱烧饼一节),不仅能作为有声广告,借此吸引过路顾客,也能使单调的操作富于生气,体现出手艺人的乐观精神。

买褡裢火烧的讲究

刚出铛的褡裢火烧外形丰满、颜色焦黄、光泽油润、个头大小一致;不煳不生、不破不裂、不跑汤露馅;口感外皮焦香,肉馅鲜嫩,略有水头,不干不柴、不艮不澥。整体感觉类似锅贴和馅饼之间。

褡裢火烧“内看馅、外看火”,个头不一致毛病还不算大,若沾了“生煳柴澥”其中一样,就叫“砸了”!

如今褡裢火烧的馅料品种可比过去多多了,牛肉、羊肉、鸡蛋、素菜,各种馅不下几十种,足够您挑一阵子的。

吃褡裢火烧的讲究

褡裢火烧虽是小吃,但也带有“正餐”的性质,讲究现煎现吃,趁热。如果放凉了,口感就差多了。有条件最好是配酸辣汤,汤里有血豆腐丝、白豆腐丝、木耳丝,讲究的还有配鸡丝和海参丝的。一碗盛来,鲜香酸辣,与褡裢火烧的焦香鲜嫩真是绝配!

不过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调料汁。普通吃法蘸醋就大蒜即可。要想吃出个性来,最好是调一碟酸辣汁。根据自己口味,把蒜汁、辣椒油、芥末油、鲜味汁和老醋调在一起,当然还可以加入蚝油和香油。在没有酸辣汤的情况下,这碟味汁就是最好的代用品。

花絮

褡裢火烧大名鼎鼎,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考证起历史来,要从1876年说起。那年,顺义人姚春宣夫妇来到现在的东安市场(当时还建立),卖起了他们的肉火烧。那地方原是武上朝时存放马匹的地方。当时上朝都是天不就出门,随从马弁自然顾不得吃饭,有的饿扛不住的就随便买点儿吃的。姚春宣的肉火经济实惠,生意自然不错。一来二去,不但摊出了名,连火烧也跟着沾了光,被主顾们象地称作“褡裢火烧”。

一晃20多年,小饭摊变成饭铺。1903年东安市场建立,姚春宣借机扩大自己的买卖,挂出“瑞明楼”的招牌,生意也日益兴隆。哪知后人不争气,传到第二代就做不下去了,1934年瑞明楼关张歇业。

店里的两个伙计罗虎祥、郝家瑞不甘就此罢休,仗着自己手艺在身,就在前门外门框胡同那条当时的美食街开了一家小饭馆,取各自名字里的一个字组成“祥瑞”,作为饭馆的字号。

有了老店的经验教训,二人苦心经营,日后果然成了气候,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

经历一段风雨,如今老店恢复“瑞宾楼”字号,延续着100多年的褡裢火烧传奇。

回汉两式炸三角

北京的炸三角有回民、汉民之分。馅料各具特色。特别是回民炸三角以“闷子”为馅。

北京的炸三角有回民、汉民之分。

汉民炸三角,讲究些的如“都一处”是猪肉韭菜馅。制馅时先把肉切成丁,加黄酱煸炒,再加入肉皮冻和韭菜拌馅,用烫面擀皮,包成三角形,捏花摺,然后用油炸熟。

回民炸三角多为素馅。用细淀粉和成糊,锅内放水,加酱油烧开。将淀粉糊慢慢倒入锅中搅拌均匀,如同做凉粉。出锅后盛入盘内冷却。晾凉后切成小丁,加葱花、香菜、芝麻仁、腌胡萝卜丝、香油等调料拌匀即成为炸三角的馅。这种馅单吃叫“闷子”,也是回民名吃。

拌好馅,用半圆形面皮包拢,成三角形。包边处略刷水,以便捏严。入油锅炸,成品味道香酥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