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北京小吃
9521000000016

第16章 煎炸类(3)

过蜜

“过蜜”所用的“蜜”并非蜂蜜,而是将细姜丝熬制的姜水加入麦芽糖(饴糖)、白糖及糖桂花熬开,撇去沫子,然后再继续加热炼制成的蜜汁。蜜汁要事先制好放在锅里待用。

炸好的排叉控完油后倒入蜜锅,用笊篱轻轻搅动几下,使蜜汁均匀地粘挂在排叉上,然后捞出,放到盘子内晾凉即可,出售时为了好看,往往加一些细细的青红丝点缀。

买姜丝排叉的讲究

北京的吃食有讲究看的,有讲究吃的。讲究看的,称为“样子活”,大多是请客送礼,卖相要“戳得住”,即外观要排场、鲜亮,拿得出手。讲究吃的称为“里子活”,突出味道口感。又因往往是自己或家人食用,强调以实惠为主。当然,也有既好看又好吃的“细活”,姜丝排叉就是其一。

正品姜丝排叉晶莹玲珑,外形完整、规格统一,颜色鲜亮呈淡黄色,蜜汁包裹均匀、互不粘连,口感酥脆、甜而不腻,有较浓郁的鲜姜和桂花味道。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口感皮软,不脆。主要原因是蜜汁熬制得欠火,炼的不够,水分大,太嫩。也有的是由于过蜜方法不对,不是用舀子浇蜜,而是把炸好的排叉直接倒入了蜜锅,造成吸入水分过多变软。

当然,放置时间长了排叉也容易“发皮”,这是因为蜜汁中的还原糖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的,特别是在夏季,排叉还会互相粘连,既影响外观,又影响口感。如果是送礼,您就要先尝尝了。

吃姜丝排叉的讲究

茶菜

北京的传统小吃中有一类称为“茶菜”。汁排叉是茶菜中的一种。所谓“茶菜”是满回族礼仪性食品,是登得大雅之堂的“细活精工细制,外观、味道都很讲究。它和“凉菜”“菜”的区别在于,“茶菜”不一定非要在吃饭时大多作为“茶点”招待客人。类似欧洲人下午茶时吃的起酥、曲奇等点心。

“茶菜”可以在正式宴会时摆放,满族人宴客时,习惯先上茶及茶菜,然后再上其他冷热菜和甜食、汤类等。伊斯兰教禁酒而尚茶,因此各种茶菜必不可少。有一种回民小吃的名字就叫“茶菜”,是用红瓤白薯切片炸制后,过蜜、撒白糖而成。

由此可见,姜丝排叉一类的茶菜身价不凡,非一般小吃可比。

茶水

“姜丝排叉”就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所以从外观到口味都经得起推敲。

真要想对得起姜丝排叉的精工细作和口感滋味,不建议您在小吃店随口一吃,或是就着豆汁、白汤杂碎一类稀的吃。不是说那些东西不好,而是不属一类,那么吃就糟践了。

您最好还是买回家来,沏一壶好茶,香片,放上一段《城南旧事》,就着茶香小口吃排叉,使姜味、茉莉香味与影片中淡淡的幽思相融合,完成您心目中的想象。

花絮

也有制作不太讲究的“姜丝排叉”,便宜,专门卖给小孩儿吃。为了吸引人,串街的小贩一边走一边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蜡来辣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私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什样儿锦’的花儿,一大一包的碎排叉。”(“饶”意为白送;“江西蜡”“什样儿锦”是花卉名;“一大”即一大枚铜币)。

一段吆喝下来,前面都是闲篇儿,信手拈来用以铺垫,既风趣又合辙押韵,只有最后两句的“麻花”“排叉”是正题儿,抖了“包袱”。孩子围的越多小贩越来劲儿,一段儿接一段儿,类似表演“脱口秀”,也算是街头一景。

在过去的北京,卖排叉也得有点口才,不容易呀!

另有“脆排叉”,大小两种,均不过蜜。和面时略加盐,炸至金黄色出锅。大排叉是北京早点常见品种,单吃或夹在牛舌饼、大火烧中,口感酥脆。小排叉多用于下酒。

还有把排叉剁碎拌到饺子馅儿里的,多是拌在一些含水量少的饺子馅里,如茴香、韭菜一类菜。一口咬来鲜香中带着酥脆,别有风味。

“口春儿”面粉炸薄脆

薄脆焦香酥脆,个儿大面薄,直接整个儿咬着吃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如果硬要试试,结果是一口下来多一半儿碎到地下了。所以干吃时最好先把薄脆折成几片,分而治之。

现在街头的煎饼摊摊煎饼时,都要往里面夹一个“薄脆”。煎饼虽是天津特产(北京过去也有),可这薄脆却是北京土产。过去的油饼摊儿不但炸普通油饼,也炸“糖油饼”,还炸“馃子”和“薄脆。”薄脆虽薄,用面少,价钱却比馃子贵一倍。20世纪50年代,一个馃子2分钱,油饼3分,薄脆就要4分钱。即使这样,如果有人排队,小贩也不愿意炸,费事又费油,有那时间炸好几个油饼了。

做薄脆的讲究

炸这类面食,和面的时候都离不开盐、碱、矾。但是,用量却要随季节温度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另外,和面时还要注意水温的配合。炸油饼、油条、薄脆必须用面筋质含量高的面粉。过去行内有个说法,叫“口春儿”,即出产于张家口的春小麦磨成的面粉。

和油饼、薄脆面既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技术活,手艺人要会和四季的面,特别是冬季。冬天天冷,若面和不好易“较劲,”在案板上擀不开,经常是擀一下抽回去半下,炸出来也不起个儿。外观、口感都不会好。

水温、盐碱矾都合适了,还要反复搋揉、轧水。和面时动作看起来有些夸张,幅度极大。先要把缸盆边上的面用双手掀起来,提高一块,再用力按压下去。然后双手蘸水,按照顺时针方向连续操作,一圈完毕再来一圈,方向、顺序都不能乱。直至达到面、盆、手“三光”,拍打面团时,发出“嘭、嘭”的声音就可以饧着了。

一个面(50斤)和下来,不论多棒的小伙子没有不出一身汗的。汗出不透,面就和不透。

中餐里和油饼面,西餐里是和加鸡蛋液的面包面,都属于“累死活人不偿命”的最费劲的活,没把子力气就干不了这活儿。

面饧好之后即可开炸。切一小块面放到油案子上按平,用小擀面杖向四周擀开。随擀随用手揪着面边儿向外抻,劲头儿不能太大,否则就抻破了。达到一定面积后,重点擀边,否则边厚心薄,不好掌握火候。一块干面不足半两的面团,要一直擀到约杂志般大小,中心呈半透明状才行。然后双手轻轻将面坯带起,倾斜入锅,渐次放平到油面上。

油温大约七成热(约170℃),入锅后先不要动,待一面稍硬之后再翻身,炸的过程中要轻轻点击薄脆的面,以形成更多气泡。最后炸成深黄色即可出锅。

买薄脆的讲究

薄脆讲究的就是“薄”和“脆”。所谓“薄”,不能只是中间薄,而是整体均匀的薄。当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四边会呈圆弧形收缩。但也要在一定尺寸之内,否则不但外观差,火候也难以一致。

薄脆的表面应当火色均匀,不焦不煳,外形基本完整,无较大空心。

薄脆的最大特点就是脆,不能皮,也不能发苦发涩或过咸,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盐碱矾的分量不对头而致。

吃薄脆的讲究

薄脆虽然焦香酥脆,但是由于个儿大皮儿薄口儿脆,如果直接整个儿咬着吃,多一半儿都会碎到地下。所以干吃时,最好先把薄脆折断成几片,分而治之。不过北京人吃薄脆大多是夹到烧饼、火烧或是烙饼里吃。这样不仅口感好,也不会掉到地下浪费。

除此之外现在更常见的便是卷入煎饼。

花絮

薄脆也有一段不凡的身世。据《北京琐闻录》一书记载:清康熙十二年,某日,青年万岁爷闲来无事,就换了便衣走出宫门闲逛,即所谓“微服私访”。一访访到了西直门外,在离广通寺不远处,发现有一家名为“亿禄居”的小茶饭馆,此刻正在用香油炸大薄脆。康熙帝在宫里从来没吃过这东西,便坐下来尝了一个。哪知越吃越香,不觉龙心大悦,遂赞赏不绝。从这儿以后,“亿禄居”的大薄脆便成了贡品,御用,自然是身价百倍,以致留下这样的民谚:“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当地地名原叫“半村”,出产的薄脆也就被人称为“半村薄脆。”

自打火柴流行,火绒就“离休”了。如今金糕、薄脆依然健在,也算是为北京小吃作了一个佐证。

水磨江米面炸糕

江米面炸糕现在被直接称“炸糕”。江米面讲究的是用水磨面,“糗豆馅”也是个精细活,从和面到“看锅”项项都是技术活,建议“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炸糕是炸货小吃的重要品种,其中江米面炸糕最为常见,在名字上也常被简化,直接称“炸糕”。

做炸糕的讲究

水磨江米面

江米面炸糕分为皮和馅两部分。皮用江米面,讲究的是用水磨面,也就是在磨面的时候先将江米浸泡然后再磨。这样磨出来的面比干磨面颗粒细腻,口感也更好。

江米面要在头一天和好,掺入“面肥”,稍硬些,以便发酵。次日制作前,根据面的发酵情况兑碱,碱大碱小都不好。碱大了发涩发苦,碱小了味发酸,而且不易起个儿。兑碱合适与否主要凭经验,有用嘴尝的,也有用鼻子闻的,都比较“怯”。

内行师傅一般都是“看碱”,即用刀切开一道口,细看切口间的“蜂窝”大小、均匀细密程度。还有更牛的,那就是用手拍,有如挑西瓜一般,听声音是否圆润,砰然作响,俗称“问问”。有的手艺人在有人围观时,为了“露一手”,常用这种办法。偶尔也有问“砸”时候,那就不是“露脸”而是“露怯”了。

豆馅与豆沙

豆馅也有高下,主要是豆馅和豆沙之分。所谓“豆馅”是把挑好的红小豆放到大锅内煮,稍加些碱,以利豆子软化。先大火后小火,直至糜烂,其间适时加糖(一斤豆子加一斤白糖),整个过程称为“糗豆馅”。

而“豆沙”就复杂些,要在豆子煮烂后趁热“过罗”,目的是去除豆皮等杂物。过罗的方法是舀一勺豆馅,用勺子或“尺板”在罗面上反复擦挤,豆皮等留在罗面,豆沙即落入罗下边的盆内。

罗的粗细(即孔目)根据所售小吃产品的价格级别而定,一般来说能过一遍筛子已属不错。真要想过“马尾罗”(细罗),恐怕得是宴请外国首脑的国宴主桌了。

比“豆沙”更高的就是“澄沙”。过完罗的豆沙再用清水漂洗,除去果胶类胶性物和微小颗粒,然后加入猪油和白砂糖上锅炒制。这样制出的澄沙馅口感独特,柔滑绵软、沙爽不腻,能充分体现豆沙的风格。遗憾的是,由于工艺复杂,街头餐馆早已没人制作,甚至知之者也不多。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市面尚有一种机制的“清水豆沙”,质地较为细腻,虽比不上“澄沙”,却比普通豆馅好得多。

还回到“豆馅”,您在小吃店买到的炸糕基本上都是豆馅的。

制坯

取兑好碱的江米面一块,约50克,揉成团后按扁并在中心压一个窝儿,然后放入约35克豆馅。为增加口感,每个豆馅内都要撒一些桂花水。然后将江米面团包好封严,按成厚饼状备炸。

炸制

油烧至六成热。将炸糕坯子顺锅边立着放入锅内。片刻,炸糕漂上来,待一面稍微上色时便要及时翻身炸另一面。然后再翻身几次,直至炸糕四周已基本不再冒泡,外表形成一层壳,颜色金黄发亮即可出锅。时间大约四五分钟。

炸糕口感如何,炸制时的温度、时间很重要。温度高炸煳了,时间短外壳软,都不好吃。

炸炸糕是个慢活儿,一般不需要单独的“煎锅”,都是包馅的一人捎带手看锅。

买炸糕的讲究

正品炸糕外形规整、颜色金黄、油润光泽,外皮焦酥、里馅香甜。不起泡、不窝油、不酸、不涩。

有些炸糕外皮像个铁疙瘩,又艮又硬,口感发僵。这是由于“串子”(即老面肥)放得少,发酵时间短,发酵不足造成的。

经常吃到一些发酸的炸糕,大多是兑碱不准。也有的是由于经验不足,刚开始兑碱时合适,但是因为天气热、时间长等原因“走碱”(即面团继续发酵),后炸的炸糕就会出现碱小现象。所以有经验的面点师会适时地再补加一些碱面,以中和发酵产生的酸素。正常情况下稍微“顶碱”(即碱稍大些)较好,口感较酥。不过也不能太大,应以吃不出碱味为宜。

也有的师傅为省油或快出货,炸的时间偏短,虽然外表颜色看起来已发黄,但实际火候不够,外皮较软,缺乏酥脆的咬劲儿。建议买炸糕时不要一下买得过多,先买一个尝尝怎么样。俗话说:“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吃炸糕的讲究

江米面炸糕一定要热吃,最好是现炸现吃。否则放凉之后会有“牛皮筋儿”的感觉。

吃炸糕一般是配甜流食,例如小豆粥或豌豆粥。特别是豌豆粥,豆烂而不碎,粥稀而不澥,加上红糖、白糖、桂花汁、玫瑰汁,沙甜香爽,与豆馅炸糕真是天生绝配。

红小豆味酸性甘,有健脾利湿、清热利尿、解毒消肿功能。又因含有高纤维素,能改变糖尿病患者细胞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能使血糖下降,有一定食疗作用。

江米面不易消化,胃弱者一次不要吃得过多,一两个足矣。

花絮

江米面炸糕物美价廉,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是大众喜爱的小吃食品。另有一种黄米面炸糕,虽不常见,却也是炸糕名品。黄米又名黍米,磨面后比江米面更为黏糯。不过由于黄米产量较低,现在已少有种植,吃到黄米面炸糕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回族茶食——茶菜

茶菜的正宗吃法应配茶水,是喝茶时的“闲食。”茶菜甜润适口,又有白薯片的酥脆和藕片的爽利,是回族家庭在节日里招待亲友时茶桌上的佳品。

前面介绍“姜丝排叉”时提到了“茶菜”。那么“茶菜”究竟是什么菜呢?其实茶菜并不是现在我们吃饭时的菜,而是一种甜食,即“炸白薯片过蜜”。所谓“蜜”,其实就是饴糖,也叫麦芽糖,又叫小糖或糖稀。

做茶菜的讲究

茶菜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