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北京小吃
9521000000001

第1章 北京小吃的讲究(1)

作为北京菜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小吃,其知名度可能远远超过普通北京菜。您和北京人谈北京风味的吃食,若是论起大菜来,除了烤鸭、涮羊肉,一般人可能说不出几样。但若论起小吃,谁都能掰着手指头给您数:豆汁、卤煮(火烧)、炒肝、艾窝窝、炸糕、蜜麻花、焦圈儿、煎灌肠、老豆腐、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绝对绘声绘色、声情并茂,那才真叫个如数家珍!丰富的品种,斑斓的色彩,可人的口味,真个令人倾倒!

北京城曾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作为金、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治中心,北京居民构成相对复杂,流传下来不少民族食品。南人北人、五方杂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互相融合交流,更促成食品的多元化。最终形成了以豆类、米面类等北方粮食为主要原料,以蒸炸煮烙烤为主要加工方式,以咸香甜糯为主要口味,以及由牛、羊、猪肉和下货等肉食组成的北京小吃。从来源上说,既有来自宫廷御膳的豌豆黄、芸豆卷,也有来自民间家庭的豆汁、粽子,还有来自民族食品的炸卷果、炸馓子,甚至包括受西餐影响的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的品种到底有多少,一下子可能说不清,有人说盛时曾达200余种。之后,有些因时代变迁已难觅踪迹,也有些与糕点、小食品互相交叉而归属不清。目前尚有名字可考的公认小吃品种至少有百余种,市场上仍可见到的大约七八十种,可谓洋洋洒洒。

小吃,以前称为“茶食”、“吃食”。旧时,很多吃食并没有固定的门脸儿售货,往往是赶到哪儿算哪儿,碰见才能买到,所以小吃又被称为“碰头食”。

小吃最讲究个货真价实

北京小吃多数品种的价格都不高,但仍讲究货真价实,真材实料:做羊头肉,讲究用“四六口”的羊,做豆汁讲究用京东八县的绿豆,粳米粥得用京西稻,切糕得用北京郊区的密云小枣。做生意讲公平,当面锣对面鼓,没什么猫儿腻藏掖。比如馄饨挑子,有一头是口锅,下面是个带风箱的小火炉,锅上面用架子架着一只老母鸡。卖馄饨的一手拉风箱,另一手不时用汤勺从锅里舀出滚滚热汤,沿鸡身从上浇淋而下,让你真真儿地看到这个馄饨是用鸡汤煮的,没假!馄饨馅放在盘子里,现吃现包,现煮现盛,一切都在眼皮子底下,毫无作假的可能。顾客眼睛看着老母鸡,嘴里吃着现包的馄饨,心明眼亮。这就是“招牌”!

还有一种现在见不到的吃食叫“瞪眼儿食”,应当属于“卤煮小肠”的前身之一。经营者挑一担子,一头是个大锅,下面有炉子烧火。锅内煮着带着一些肉的鸡头鱼刺排骨等“折箩”(饭馆撤下来的剩菜),此外便是大肠头、沙肝、肺头之类。所有东西都按照价值的不同而分别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儿,却又都卖着相同的价钱。顾客瞪大眼睛在锅里找自己感兴趣的,若挑到某一块肉又多块又大的,则仿佛玩瓷器的捡着个康熙五彩(康熙年间的五彩瓷器,美丽而珍贵)的“漏儿”一般,内心不禁狂喜;与此同时,摊贩也瞪大眼睛盯着顾客,看他吃了几块,以免漏数出现误差。因为一旦食物进了肚子,再说什么都晚了。所以顾客每挑一块,小贩就在顾客面前放一枚已不流通的老铜钱,最后按照铜钱数量结账。因双方都需瞪眼注视,所以这种折箩挑子就被戏称为“瞪眼儿食”。

货好价出头的也有。比如爆肚中的“肚仁”,几只羊才能凑出一盘。想吃这口儿,您就得多花钱。不过这钱让您花得值,不但口味不一样,而且符合您的身份,让您心里舒坦。

在小吃的买卖中,不仅表现出老北京人的精明和求实精神,也体现了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

做小吃讲究个精细

北京小吃所以讲究,是因为有一批爱讲究的老北京人。所谓“讲究”,其实也是一种精细的生活态度。

北京号称“天子脚下”。天子是何等尊贵,一言九鼎、富甲天下,天子脚下的子民自然也自视不凡,口味、习惯未免随之刁钻挑剔起来。因而,作为为有钱有闲人服务的“闲食”,小吃绝不会因其小而粗鄙简陋,反而处处体现一种“精”:原料精选,加工精细,外观精致,口味精到。那茶汤冲出来得能“倒挂碗”(即碗倒扣过来也撒不出来),那焦圈讲究一摔成八瓣,那“白水羊头肉”切出来讲究薄得透亮儿,那爆肚脆得嚼着能听见咯吱咯吱的声音……就连一个小小的烧饼,也能体现出一个精细:咬一口能看见20多层芝麻酱与白面均匀相间的薄层。吃起来更是外酥内软,香味盈盈。无论是白嘴吃,或是配茶水、配豆浆、配粳米粥,都能吃出不同的味道来。

再如回民名小吃“爆肚”,更是精细到了把一个牛或羊的胃,细分成食信、肚板、肚领、肚仁、蘑菇头、(羊)散丹、(牛)百叶等十几个部位。就连切法也有寸段、薄片、骨牌块、韭菜丝之别。食客可根据自己的牙口、喜好和经济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品种。

又如一碗简单的粥,搭配也是讲究精细的。早点摊前,洁白的粳米粥配焦黄酥香的烧饼,酱香适口;午后街头,酥烂红紫的小豆粥配造型可爱的蜜麻花,甜香黏糯;盛夏湖滨,湛清碧绿的荷叶粥配晶莹剔透的豌豆黄,清香爽利;数九寒冬,稠浓滑腻的大麦粥配五香沙软的芸豆饼,醇香滑糯。这几样东西往那儿一摆,别说吃,就是看着也舒服。

即使是一些“出身”低下的小吃——例如豆汁,那不过是做粉条的下脚料;卤煮火烧是猪下水;就连慈禧太后钟爱的小窝头,其前身也不过是民间常见的大窝头而已。但经过一番精细调理,就都点石成金了。

北京小吃之所以精细,还因为它有着一批挑剔的顾客。

以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这些宫廷小吃为例,除了皇家御膳房可以不计成本外,还因为顾客是皇帝、太后。他们不但挑剔,而且权威,生杀荣辱就是一瞬间、一句话的事。干得好升官发财,干不好小命就没了。谁敢拿自己脑袋开玩笑呀!

宫墙内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流传出来,对社会上的饮食自然是个促进。何况官府豪门、富贵闲人多是吃过见过的主儿,“玩意儿”若是差了,让人家问一句:“您这也叫烧饼啊?”那就丢了大面子。北京人讲礼数、好面子。做小生意的手艺人,他的“玩意儿”就是他的脸面。在市场竞争中,他不仅靠“玩意儿”养家糊口,那也是他立身处世之本。

买家卖家不同的“讲究”心态,造就了北京小吃的精细,这就是小吃中的大道理。

卖小吃讲究个“精气神儿”

小吃行业内竞争激烈。要想立得住,除了货好之外,还得会卖,这叫作“关公卖秤砣——人硬货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