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
9520600000026

第26章 安徽卷(3)

叔叔婶婶曾要求堂哥降低工作标准,等有了工作经验再跳槽不迟。可堂哥说什么也不愿意屈服。他的理由是,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不但干不出名堂,也有损自己重点大学高材生的身份,还说这叫“宁缺毋滥”。气得叔叔婶婶只好随他折腾去。

在多次由希望到失望的轮回之后,堂哥还是有了一些改变。首先他不再奢望能进什么专业对口的大公司了,只要能先就业解决吃饭问题就行(他曾听到有人暗地里叫他“啃老族”);其次,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关注各个行业的市场动向,并搜集了有关材料。就这样,他开始有了一些经验积累,所以这次能成功地找到工作,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说说你有啥体会?将来也好给你堂弟做参考。”爸爸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

“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是定位。”表哥无限感慨地说,“以前我老盯着高科技公司,其实你选择人家,人家更会选择你。”

表哥抿了一口茶看着我继续说:“通过一年来的东奔西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学生找工作必须适应市场,而不是市场适应你。只有树立这个思想,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使不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也可以先考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堂哥的话是对的,一个人只有去适应社会,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反之,如果让社会来适应你,则有可能迷失人生的方向。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堂哥的就业故事给了我有益的启示。

【阅卷感受】

这篇小小说运用倒叙法和插叙法来展开故事,看来作者在平时的作文构思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内容上,以堂哥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和感受,来诠释材料的哲理,那就是:一个人只有让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你,方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与材料中的后两句诗“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所蕴含的哲理是一致的。一般来说,高考作文必须在最后点明题旨(当然也可以开宗明义),这一点与文学创作中的小小说还是有一些细微区别的。值得欣慰的是,作者考虑到了这一点。

【可提升点】

内容较平淡,还可从所写事件中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得材料的哲理诠释得更丰富。

佳作解析3

花与果的智慧

安徽一考生

“花”自古以来就颇受文人骚客青睐,常常入诗,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似花还似非花”等,它因形、色,味俱佳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果”虽无花之姿容,但其凭实用解人饥渴的扎实本领同样为生活之不可或缺。

这“花”与“果”乍看起来并无关联,然而赏花时的那份轻悦悠远的心境与品果时的那种回味无穷、意在言外的感觉恰如欣赏我国古典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

如果将中国文学比作一棵树,在我看来,浪漫主义诗歌无疑便是其花,而现实主义诗歌则是其果。

花常成为情人间传递挚情的信物,花本无情,人们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浪漫主义诗歌所包含的浓烈真情像一朵怒放的花,如其鼻祖屈原的《天问》、《九章》等,寄予了作者宽广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营造出神话般绮丽的梦境,那便是如花的梦影,让读者畅享一个虚幻而又不迷惘的世界,只需接近它,就能飘然欲仙。

而果,没有花般绚丽的外表,粗糙而坚实的外壳内包裹的是一颗含百般滋味于一身的心,正如现实主义诗歌不定期给人心灵的深沉悠远的震撼。就拿《诗经》而言,其语言质朴、浅白,却充分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描绘的不过是古代女人采集时的场景,但隐藏在这些平实画面之下的却是孔子所言的“思无邪”。这三个字所达的境界如赏品般不可言传,只能意会,需我们慢慢品味。

花果间的关系反映着自然的法则。

若无花,鲜有人肯去尝那果;若无果,花也不会长久地受人喜爱。唯有花与果竭诚合作,方能使树长得越发茂盛。

及至诗歌也是如此。浪漫主义诗歌拓宽了我们的想象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全部的钟爱。当有一朝,我们渴望回到现实时,现实主义诗歌便可无限满足我们思想的需求。如是这般,我们便在思维的拓展和思想的升华上齐头并举,不断提高文化造诣和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感悟能力。这样说来,“花”与“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当真缺一不可。

只要花与果是这种相互依存,各显其长的关系存在,这棵树,这棵文学之树,这棵诗歌之树,这棵思想之树就能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阅卷感受】

本文是一篇较有特色的作文,考生从自然平常的事物花与果中联想到中国诗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指出只要花与果是这种相互依存,各显其长的关系存在,这棵树,这棵文学之树,这棵诗歌之树,这棵思想之树就能枝繁叶茂、万古长青。其实花与果是这样,诗歌是这样,其他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本篇作文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写作文时,我们完全可以由一种现象来切入,然后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用这种现象来反映一定的道理,这样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

【可提升点】

本文如果能在某些语句的逻辑性方面再稍加推敲,文章将更出色。

佳作解析4

找准位置 各尽其材

安徽一考生

翻开考卷,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不禁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哲理故事: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相迎,而紧贴在他背面的,则是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掌管着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不能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入不敷出。而韦陀是管账的好手,但太过严肃,锱铢必较,结果来的人越来越少。佛祖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而韦陀则负责财务,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下,寺庙一派欣欣向荣。

这虽是个神话故事,但却给人以启示。这里弥勒还是弥勒,韦陀还是韦陀,仅仅是换了个工作,结果就大不一样。可见,人才如水,找准定位,就能人尽其才,分清深浅,方可“水”尽其用!

找准每个人的位置,让人人都能尽其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多元化的人才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能,而不同的工作也需要不同的才能。正如深浅不同的水,适合栽种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用,不能“一刀切”,必须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看到不同类型人才的不同特点,让他们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寓言《西邻五子》中的老农有五个孩子,各有缺陷,但是他巧妙安排,让朴实木讷的务农,圆滑敏捷的经商,瞎眼的卜卦算命,驼背的搓麻,跛脚的纺纱。这样,每个人都发挥了各自的长处,避开了各人的短处,这可以说是多元化人才观的典范。

找准每个人的位置,让人人都能尽其才,这还要求我们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人甚至提出了“大学无用论”。对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掘不同学生的不同潜力,诞生了一大批“金蓝领”。同时,国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鼓励大学生创业或到农村做“村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创业者,甚至是“80后”富豪。大学生村官也在广大的农村找到了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成为领导一方发展致富的带头人。既种菱、稻,又种荷花,不同的人才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才多元化的选拔和使用,也给各种人才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繁荣发展。

【阅卷感受】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文,它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作者行文时时刻紧扣所给的材料,如“人才如水,找准定位,就能人尽其才,分清深浅,方可‘水’尽其用!”、“既种菱、稻,又种荷花,不同的人才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机会”等等。观点由材料而出,并时时以材料来佐证,这样扣题紧密,中心亦显得鲜明突出。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层次相当清晰,脉络也很分明。文章在由一个故事引入中心论点之后,然后在第三段和第四段又从两个方面来引申,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升华,层次井然,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可提升点】

文章不足之处是材料稍显陈旧,表述材料时有些语句不够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