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
9520600000010

第10章 上海卷(2)

由此可见,艺术的精妙与神韵正是因为这恰到好处的处理,因为这局部细节中体现的和谐之美。那看似漫不经心的几笔山水画,其中蕴涵的便是天地之间和谐的自然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注重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深山藏老庙”中庙依托深山而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之中便透出了其中的意境。这是古朴的和谐。北京的紫禁城,以中轴为心,两边建筑无不对称,主体色调以暗红和金黄为主和以黄为主辅以墨绿。处处透着威严,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是庄严的和谐。这些恰到好处的设计在给人以整体美感的同时,也反映着住在其中人的特点。你倘若让和尚住进紫禁城,皇帝居身深山老庙,谁还能说这是一种和谐之美呢?

万物的和谐之美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并不仅仅是艺术如此。什么身份的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甚至穿什么衣服都要讲究与其身份相符。“张飞穿针,黛玉扛枪”是不可能给人美感的吧。现在有很多人讲究张扬个性,于是在有些场合有些人便做出许多不合时宜的举动,我想那是把个性与丑态混淆了。个性是人自身独有的,不自觉中便可突显出来,何用去张扬?而丑态恰是不懂社会谐调相处硬要唱反调,是不和谐音调。个性则是在合宜之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见解又是无悖于社会的理念,可以为人们接受的。所以,彰显个性也请注意谐调之美,否则便会丑态百出。

当然,人类与大自然更是如此。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更应讲究个“度”字,讲究和谐之美,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索取,一味的尽享鱼鳖的美味,这只会破坏自然的谐调。生活中也要懂得艺术之美,凡事恰到好处,有施有得方有和谐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最美的艺术。

【阅卷感受】

本文以灯下闲谈般的情致巧妙说理,读来给人的是一种享受。文章写作时并没有急于入题,而是由美术中的黄金比例,山水画、建筑的和谐之美来入笔,把深刻的道理寓于这些日常生活现象中,带给人的是亲切,留给人的是深思。我们不能不说作者行文立意的巧妙。这篇文章没有演讲式的雄辩,没有其他议论文立论的直白、论证的激烈,有的只是娓娓动听的引述,有的只是恰如其分的陈述,有的只是结尾画龙点睛式的点题,但这种方式却更能深入人心,启人思考。

【满分理由】

巧从生活现象入手,说理周密娓娓而谈。

佳作解析1

选择放弃

上海一考生

“选择”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道坎,古今中外,有许多的文人墨客都曾经做出过重大选择,这也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提供了借鉴。

陶渊明,一个清心寡欲之人。他在官场浪费了多年时光后,最终选择了放弃而归隐田园,过起了与菊为伴、与山水为伍的生活。不难想象,在碧溪垂钓,偶得一鱼之时,定会欣然一笑,心中所有的郁闷便都烟消云散。兴味不够,还要赞叹午饭又可增添一味了。倘若无鱼上钩也无多大妨碍,权当是闭目养神,休养身心罢了。归隐田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就是他的选择。我们相信,陶公做出了这种选择是永不后悔的。他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他的最好归宿。因为他可以天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太白,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他具有昭昭明月之德、与日齐辉之才,他还有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御手捧杯之殊荣。然而,他却偏偏选择了弃官场于身后,游山水于眼前的自由人生。他手执酒壶高吟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诗句,他以不屑神情看待权贵。这位天之骄子,面对功名利禄竟然大胆选择了放弃。最终,他布衣裹身,拿着酒壶,骑上毛驴离开了长安城。此后,他“举杯邀明月”,在山与水中放开豪情,在云与雾中大展笔墨,铸就了一代诗仙的美名。

中国的文人墨客如此,而国外的科学人士又何尝不是这样?

爱因斯坦,一个有着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的智慧与敏锐的观察力给了世界一个又一个震撼,揭开了科学界一个又一个的神秘面纱。可又谁知道爱因斯坦能有今日之成就源于他当初一个选择呢?当初他在读书时,文科成绩是非常突出的。然而,爱因斯坦却放弃了文科而选择了理科。在一般人看来,选择一门自己擅长的科目对自己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可爱因斯坦的选择却令人惊异。当有人问起他时,他的理由却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不擅长理科,所以要立志学好它。”这个简单的理由成就了科学家重大的选择。

选择的理由有很多,但无论是哪种理由,我们都要记住一个原则:脚踏实地!

【阅卷感受】

任何人在人生历程中都有可能遇到一些转折点,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人们总会做出一些选择,为了选择更精彩的人生而不得不放弃眼前的一些东西。这篇文章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因此属于符合题意的文章。内容上,本文选择了古代的两个例子和一个外国的例子,可以评为材料丰富。再看表达项,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符合文体要求。语言上,这篇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读来也给人以流畅之感。在结构层次上,本文也做到了层次鲜明,过渡句的恰当运用使这篇文章结构严谨。

【可提升点】

首尾与主题“选择放弃”扣得不紧,只体现了“选择”而未体现“放弃”。

佳作解析2

留一点余地给自己

上海一考生

韩非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意思是说,工艺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刻得小了,那么以后就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初刻眼睛的时候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得很大,那么后面也就无法缩小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事还必须先为自己留下点伸缩的余地。

为自己留下余地,我们就会多一份希望。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千万富翁在谈到自己的致富之路时,说自己总会为自己留一点余地,留一线希望。自己不能保证次次成功,失败的时候,幸好自己还有退路。

我们每天都匆匆而过,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奔跑、奋斗、争取、一哄而上,当遇到巨大的障碍,我们就被打得头破血流。如果我们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或许我们可以更好地通过这扇大门。因为,希望就在前方。

为自己留下余地,我们就会多一条退路。

我们总是不容许自己的内心有一点空白,我们害怕孤独,不断地说服自己摆脱孤独。想要得到一个充实的心灵,于是我们学会了填补内心的空白,填补内心的缺失,当我们的整个心被塞满的时候,我们又感到了压力和力不从心。于是,我们便在心底萌生了后退的念头,幸好我们还有一条退路。

为自己留下余地,我们就会多一个心灵的休憩之所。

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遭遇外部的压力。不要怕,就让它来激发我们内在的潜质吧。我们的生活不能有令人窒息的压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自我调适,为自己绷紧的心弦留一点喘息的余地。当挫折失败猝不及防地降临,那块小小的余地就是我们的天堂,让天使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生命就像一杯水,我们从水中饮入生活。一杯水倒得太满容易溢出,承担着满满一杯,随时担心水是否会溢出。如果我们给这杯水留一点余地,如果给生命留一点余地,或许我们的希望便不会泼洒掉。

为自己留一点余地,会让我们必要时有后退之路,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为其他生命留一点余地,让它们得到喘息甚至繁衍的空间,给予它们生存的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何尝不是大有益处。

【阅卷感受】

“留一点余地给自己”这是文章要阐明的道理,与文题材料中的内含相一致,因此这篇文章做到了符合题意。在表达项,本文以“为自己留下余地”为中心论点,分层次,分角度证明,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此符合文体要求。语言上,本文适当引用古代诗文,增添了文章的文采。结构上,本文分三个小论点证明,层次鲜明,结构严谨。

【可提升点】

观点缺少材料的支撑,内容稍显单薄,说服力不强。

佳作解析3

懂得放弃,成就未来

上海一考生

曾经在一本故事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回乡实现自己的梦想。回乡后,他承包山林,栽种果树,自己先富起来后又带领大家富起来。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并不代表我一定不会有出息”。几年后,他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果树大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放弃已经拥有的,打破旧的生活轨迹,选择一条全新之路,实现自己更为远大的梦想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拥有勇于拼搏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再次拥有完美的人生。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必要时要学会放弃。放弃之后就可能换来一片开阔的新天地。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离开越国放弃官位,更名改姓成为一代巨贾“陶朱公”。相反,同为重臣的文种却迷恋官位因而未得善终。因此,人有时要学会放弃,否则,将会走入一个死胡同。

在近代,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就在国家危难之时选择了放弃,放弃了从医,选择了从文。如果他当初没有放弃从医,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或许能够平稳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对他来说是平淡而无味的,而对于我们来说,损失的将是一位文学巨匠,一位思想先锋,一位奋勇前行的勇士。可事实上,他没有那样做,他勇敢地打破了自己原本生活的轨迹,成全自己的梦想,最后他在我国的文学史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实,放弃并不代表退缩,而是为了更大的进步,如果一件事上这种办法行不通,那么就大胆地放弃吧!重新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路子。每一把锁都会有与之匹配的钥匙,既然这把钥匙不适合,又为什么不放弃它而重新去寻找适合的呢?

人总是在选择中度过,总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比如放弃悲观,选择快乐;放弃自卑,选择自信;放弃苦闷,选择开朗……

朋友,学会放弃吧!你会拥有更多你意想不到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在放弃中成长,在放弃中走向成熟,在放弃中拥有更加广阔的蓝天。

【阅卷感受】

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是“懂得放弃”,而材料中丹麦人在钓到小鱼后,也是主动放弃。本文的主人公在放弃之后,步入了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而丹麦人放弃小鱼的目的也是为了将来能钓到大鱼。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观点与文题材料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因此这是一篇符合题意的文章。在选材上,本文选择了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完全能够证明“懂得放弃”这一道理,因此属于材料典型。正因如此,本文也自然做到了中心突出。

【可提升点】

如果在材料的组织上再稍加斟酌,使行文更加自然流畅,文章会再上一个档次。

佳作解析4

给子孙留下一片蓝天

上海一考生

天空灰暗了,河流污浊了,大地已变得千疮百孔,总有一天,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会变得无能为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人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灾难。觉醒吧,停止对大地母亲过度的压榨!停止吧,为了明天,为了子孙,我们一定要努力留下这仅存的一片蓝天!

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拒绝掠夺式开发。大地母亲养活着我们,我们就应当加倍尊重她、爱护她。我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时,一定要讲究个“度”,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总有一天会把地球挖空;无节制的砍伐森林,总有一天会把地球毁成沙漠……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认识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已由先前的敬畏自然转而变为征服自然,但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后果。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越来越明显。

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更长远的发展,最终造成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采。人类俨然已经把自然当作了索取的对象,而不是自己的家、赖以生存的家。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但如今人却在慢慢地毁灭自然……总有一天,人会受到惩罚,就如同自己的手打自己的脸一样!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总是要不断的否定自然、改变自然,但自然往往又会反作用于人,然后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打个比方,如果这儿有一片草地,有一群羊来到这里吃草,每天吃一点,却没有人再种,总有一天草会被吃完的。然后,放牧人又会带领着羊去寻找另一片草地。如此循环,地球最终会变成沙漠。人与自然存在着利益关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益处,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自然;既索取自然,又回报自然、尊重自然,实现自然与人的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孟子所言,不要用细网捕池塘里的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不要一次向自然索取太多,这样才会给子孙留下更多的蓝天!

【阅卷感受】

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资源也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肆无忌惮地对地球母亲无休止的索取的话,最终我们人类也将一无所有。因此,保护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题材料中的丹麦人做得不错,他懂得保护我们的资源,他的目的就是做到可持续的钓鱼,而本文所阐明的“可持续发展”与材料意思一致,因此本文做到了符合题意。另外,“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因此,本文可以评为“深刻”、“有现实意义”。

【可提升点】

论证方法单一,语言平淡,读起来稍显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