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9518000000020

第20章 寻求共生之道——佛说圆融(2)

人生有三态:悲观、乐观和达观。悲观的人通常站在山脚下仰望苍穹,看到的是无比狭窄的小径;乐观的人往往在山腰处发现不易察觉的风景,一切烦心事会因此柳暗花明;达观的人一直站在山顶,享受视野和境界上的海阔天空。清代大家郑板桥非常推崇“难得糊涂”,而这种观点正包含了一种大智若愚的达观态度,是真正的智慧。

有一天,慧能禅师为弟子们讲道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囚犯住在一间狭窄的牢房里,连腿脚都伸不开,感到非常难受。这样的环境使他的心情变得愈加烦躁,整日里骂天恨地,抱怨不停。

一天,一只苍蝇从窗外飞进了囚犯的牢房。它在囚犯的周围不停地飞着,嗡嗡地叫个不停,惹得囚犯一阵心烦。囚犯决定抓住这个让他无比心烦的家伙。下定决心后,囚犯便悄悄地向苍蝇靠近。虽然他已经非常小心,但是苍蝇总是表现得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的时候,苍蝇总能在最后一刻察觉危险敏捷地飞走。囚徒左扑右撞,累得满头大汗,最终还是没有捉到苍蝇。此刻,囚犯突然间有所悟,原来自己的牢房并不小,只是“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罢了。

慧能禅师说:“这也是一种糊涂。当一个人身处自己无力改变的环境时,若是一味地痛苦或是烦恼,只会让自己更加苦恼。不如将心胸放得更宽一些,糊涂一些,这样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

其实,囚犯的牢房并没有变宽,只是因为他的心态变了,才会有此感。当囚犯悟出“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时,他已经不再为自己无力改变的环境而耿耿于怀,而是放开了自己的心胸。这便是一种达观。

佛家认为,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当我们豁达大度时,即使身处逆境,也会怡然自得,不断寻找转机;当我们心胸狭窄时,即使身处大千世界,也会觉得冷风习习,事事难以如意。所以,我们不应被自己身处的外部环境所困,而要注意将宽容和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心灵的土壤上,这样才能收获达观的人生和无穷的乐趣。

【莲心慧语】

星云大师说:“做人处事,讲话说理,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圆融的性格以及宽厚的器量,如此必能得到别人的好感。”当在心中撒下宽容的种子之后,我们就会放开自己的心胸,变得襟怀广阔;而唯有想得开,看得破,才能拥有达观的人生。

成为自己需要成为的人

古诗有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间万物一刻也不曾停下变化的脚步,我们若是总守着旧有的观念原地不动,就很容易陷入烦恼和痛苦中。因为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不仅会使人闭目塞听,视野变窄,还会打破自我身心的平衡,唯有变化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和谐的人生。百丈怀海禅师对此深有体悟,这些体悟都被收录在《碧岩录》中。

有一次,百丈怀海禅师问黄檗希运禅师:“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黄檗禅师回答:“我刚从山下采菌回来。”

百丈禅师问:“你看到老虎了吗?”

闻听此言,黄檗禅师就模仿老虎大吼了一声。

百丈禅师从自己的腰间拿出斧头做出砍杀老虎的架势。黄檗禅师抓住百丈禅师打了一拳。

当天晚上,百丈禅师在法堂上说法:“大雄山下有一只老虎,你们各位进出时千万要看清楚,老僧今天就被咬了一口。”

后来,沩山灵佑禅师问仰山慧寂禅师:“黄檗禅师说老虎这件事是什么意思?”

仰山禅师问:“和尚是怎么看的?”

沩山禅师说:“百丈禅师当时就应该用斧子一下子砍杀了它,怎么会变成后来那样了呢?”

仰山禅师说:“不是的。”

沩山禅师问:“你的看法如何?”

仰山禅师说:“百丈禅师不仅骑在了老虎的头上,还懂得收虎尾。”

沩山禅师说:“慧寂你有很卓越的看法。”

从这则公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百丈、黄檗两位禅师均是善于变化之人,他们之间的机锋切磋有来有往,十分契合。百丈问去过何处,黄檗便回答采菌;百丈问虎,黄檗便模仿虎吼;百丈做出欲砍虎的架势,黄檗便出手打百丈。若不是这两位禅师善于变化,其中的一方就会因为见解不够深刻而不能打破阻碍自己提升的“黑漆桶”,便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达到圆融。

于禅者而言,圆融便是悟道的一种境界;而对我们而言,圆融便是获得和谐的人生。而带来和谐人生的一切因缘均来自我们自己。星云大师说:“世间的人我是非,好坏有误,纷纭扰攘,要改变很难,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人生并非一条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时不时会有一些困难和阻碍突然出现。若是被出现在眼前的困难遮住了双眼,认为自己无法渡过难关,我们便会真的在困难面前败下阵来;若是能换一种眼光来看,我们便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便能冲破阻碍勇往直前。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却可以穿行在最坚硬的东西之中,究其原因,是柔弱的东西善于改变自己的形态。一个人只有随顺因缘,及时作出改变,才能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享有和谐的人生。

【莲心慧语】

圣严法师说:“我只是随顺着生命的因缘,成为我需要成为的人。”我们无法改变世间的是非、好坏、祸福、成败,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只有善于变化,困难和阻碍才不会遮蔽我们前进的视野,我们才能时时与和谐的人生相伴。

左手送出,右手收获

印光法师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恨,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当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时,我们同样会收获伤害。当对他人心怀慈悲,我们同样会收获源自他人的善意。当善意在施与者与接受者之间进行传递时,施与者与接受者便达到了双赢。云门文偃禅师曾以此来解释“血脉枯干、情识断尽”之后的情形。

有一天,一位僧人问云门文偃禅师:“禅师,如果一个人达到血脉枯干、情识断尽的状态,多年以来积累的业识习气就像树叶凋落之后的样子,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云门禅师回答:“他整个身心都会变得清净澄明,没有任何尘垢,就像敞开心胸让秋风轻轻拂过一样畅快。”

在这则公案中,提问的僧人与云门禅师一样深谙悟道的终极境界,否则便不会讲出悟道的终极状态——“血脉枯干、情识断尽”。正是由于双方对悟道的终极境界都有着深刻的体悟,双方才能相互唱和,才能各有所得。与人为善也是如此。当双方对与人为善都有着深刻的认识时,善意就能在双方之间流转,双方的人生也将因此变得与众不同。

佛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喜欢远行的人一定对自己的家乡特别眷恋,乐于给予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回报。当我们将爱与尊重传递给别人时,他们也会将更多的爱与尊重回馈给我们。若总惦记着从帮助过的人身上获得回报,我们就将与与人为善的真意擦肩而过,难以获得圆满的人生。真正的与人为善是不收取任何报酬、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它讲求的是与人方便,心生欢喜。

古时有一位禅师外出,晚上在一家客栈投宿。到了半夜,禅师突然听见房间内发出了声音。他以为是店主来整理房间,就问道:“是天亮了吗?”

一个声音回答道:“还没有,现在还没有到五更天呢!”

禅师心里想:这个人能在黑漆漆的房中摸索,一定是一个深悟佛法的人,可能会是得道的罗汉。于是,他又问道:“你到底是谁?”

“毛贼!”没想到对方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禅师说:“原来是个毛贼!你偷过几次东西呀?”

毛贼回答:“那可数不清。”

禅师问:“你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毛贼说:“这要看偷的东西能值多少钱。不过,就算偷到贵重的东西,也快乐不了几天。”

禅师嘲笑他:“你为什么不敢做一次大案?只偷一次就可以受用不尽呢!”

毛贼一下子来了兴趣,就问禅师应该怎么做。

禅师突然间抓住了他胸前的衣服,大声说:“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它,就算穷尽一生也不会用尽。你懂吗?”

毛贼回答:“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以前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让人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