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
9517400000009

第9章 把持:安守清净,从容处世(2)

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

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我睡个好觉,钓钓鱼,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玛丽亚,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村子里去,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银行家说:“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大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你就拥有一支船队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矶、到纽约,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

渔夫问道:“但是这要花多长时间呢?”

银行家回答:“大约15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笑了笑说:“到时候你就可以申请上市,向公众出售公司的股份。你会成为富翁,拥有数百万财产。”

“数百万……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说:“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可以一觉睡到下午,钓钓鱼,陪孩子们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镇上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

渔夫回答说:“难道这些不是我现在就已经在做的事吗?”

银行家无言以对。

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太单一,无非是有钱有权或功成名就,结果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社会现状。到底什么才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财富,权力,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佛家看来,安于平淡的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便是一种成功的表现。这与佛家的持戒之道是一脉相通的。明代施惠在《幽闺记?士女随迁》中说,“乐道安贫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鸿鹄。”如果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一心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还不如像故事中的渔夫在宁静的海边享受简单的幸福。

不增不减:只要呼吸,只要走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我们看着世人好像有诸多面孔,诸种心性,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开始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有时又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造成了命运的悲剧。然而在这茫茫尘世中轮回漂泊,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沾染,一直保有一颗原始的“初心”?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不为世俗制造善恶美丑的标准,并尽量避免在标准中迷失自我,让自己的生命始终庄严持重就好。

悟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并且问道:“禅师,累了吧?喝茶吗?”

只见悟道禅师用平淡的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在下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为我解答,我就供养您,如何?”

悟道禅师点点头:“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悟道禅师很快地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磨了以后如何?”

悟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悟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参禅数十年,竟然连一位世间的店主都不如,于是就决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悟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

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悟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磨后如何?”

悟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地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喊道:“伙计,泡茶,泡好茶!”

这则公案的禅意是,店主以古镜比喻人的心性,人的本性其实清净明朗,如果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地”,那么就已经陷入了人为标准的误区。能够保有自性的人往往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开始悟道禅师未能认识人之本性,故喝不到茶。而第二次他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便是意识到了保持本性的重要。

有些人丢弃了自己的意愿,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在别人的评判里找寻自我的价值,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别人一句诋毁就足以泯灭一个人所有的信心,别人的一个眼光能够扰乱一个人应有的方寸,这样的人必是活得十分沉重。只有我行我素,不为别人的目光违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生活的行为方式,做真正想做的事,做自己想成为的人,才会达到快乐自在的人生状态,就能如燕子一样轻盈飞行。

适度的智慧:坚定与喜悦的印记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明·洪应明《菜根谭》

有的人羡慕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想像鸟一样与清风嬉戏,与明月为伴,饮山泉,寻花果,无拘无束,无牵无绊。还有的人羡慕那些步履匆匆的都市白领,觉得那样行色匆匆,脚步铿锵才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也是成功者应有的风范。其实,我们生命的节奏应该像河流的奔涌,有急有缓,既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舒缓从容,又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烈紧迫。一张一弛,乃生活之道。哪能一味地急迫,或一味地悠忽?一味地急迫,生命就显得狭窄;一味地悠忽,生命就显得虚无。只有急缓相当,张弛有度,才能享受到绝美风景,获得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人之所以在现实中磕磕碰碰,总也不得安息,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适度的智慧。

相传有一次,虚有禅师在海边行走。此时,有几个人正在岸边钓鱼,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足有三尺长,落在岸上后,仍然腾跳不止。可是这位垂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立马响起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这位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垂钓者的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但垂钓者仍是看也不看一眼,顺手将鱼扔进海里。

第三次,垂钓者的鱼竿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的众人以为这条鱼肯定也会被放回,谁知垂钓者却将鱼从钓钩解下,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有位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垂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没想到,这位垂钓者回答说:“哦,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禅师听到后,不由得感叹说:“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否则,将会永远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垂钓者的做法很愚蠢,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却充分地体现了一条重要的生活禅理:确定了目标,不为利所诱惑,这才是真正的钓手啊!

知足、懂得适可而止是一种境界,而懂得这种适度的智慧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他们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过不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同时,这也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者的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很多人在年少的时候雄心勃勃,为自己制定了高不可攀的梦想。努力了一辈子也不能完成当初的梦想,何不现实一点,世界上不需要太多的总统,太多的伟人,需要的只是平凡而简单的人。

饮酒微醺后,看花半开时,才是人生至境。有时候距离成功最近的,不是最好,而是刚刚好。适度,让人意犹未尽,让人能够在生活面前始终保持不温不火的风度和雅兴,也让人不低沉、不躁进,时时清醒地俯瞰生命中的一切。而适度这项大智慧,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沉五欲之沙:适可而止,步步触净土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心遍界春。

——宋·止庵守净禅师《流水下山非有意》

现实社会,纷繁复杂,人们若能保有当下的成就,就已经得到最现实的幸福。而如果人们不安于现实,让欲望主宰自我,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要求更多乃至无穷,最终得不偿失,还不如适可而止,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是说,做人要懂得知足常乐,适可而止。一个人,如果能够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善于利用生命中原有的真实,应对于现实生活,就能够优游余裕而自得常乐。如果忘记了生命原有的真善美,任欲望过度膨胀,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招来无限的痛苦和烦恼。所以,清心寡欲,适可而止,我们就可以触得生命的大智慧。

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重点在于一个“持”字,就是让人对生命、对生活有所持重,人性总有一道底线,越过道德的边境,走入的必将是人生的禁区。有许多底线是不能碰触的,一旦越过,必将抱恨终生。

一只饥饿的狗无精打采地走在路上,从早晨到现在,它连一点儿面包渣都没找到,肚子干瘪干瘪的,两只耳朵也无力地耷拉着,着实可怜。

突然,另一只小狗嘴里叼着一块骨头出现在它的面前,饥饿的狗喜出望外,铆足了劲冲着小狗狂吠,恶狠狠地向小狗扑过去。小狗吓出了一身冷汗,丢下骨头仓皇逃走了。而抢到骨头的狗,决定寻找一个安全、僻静的地方独享美餐。

它来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澈透明,它忍不住向河中看了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原来水中也有一只狗,一样叼着一块肉骨头,在瞪着大眼睛看着它。河边的狗起了贪心:“这只狗长得傻头傻脑的,一副饿死鬼的样子,它怎能配吃这么大一块骨头?我非把它嘴里的那块骨头也抢过来不可,那样吃起来多过瘾啊!”想着想着,它再也忍不住了,也忘记了自己站在河边,嘴里正叼着骨头。它张开嘴,想故伎重演,用它的吠声吓走那只狗。不料,还没有叫出来,嘴里的骨头就掉进河里去了。骨头掉到了水里,打碎了饿狗在水里的倒影。贪心的狗眨巴眨巴眼睛,却发现哪里还有什么傻狗和肉骨头啊!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依然深刻,其实,现实中,有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都犯了与这只狗同样的错误。对于已经拥有的不满足,贪婪地想索取更多,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原有的美好事物,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吗?有时,生活就像一场赌博,投注之后总想赢钱。然而,游戏无常,我们的结局常常是输。之后,我们想保住本钱,想赚取更多,便投下更大的赌注,却不知,下一次也许会输得更惨。

自然的规律正如张弓射箭,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再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又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因此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

适可而止、守柔不争是修身的原则,人生在世,图的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是气,一是利。争气很值得,但不可太盛;图利却无尽,永远没有满足。与其放纵欲望,不如适可而止地安住,享受生命,自能触得净土,寻得解脱。

清净心:从痛苦的此岸到幸福的彼岸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唐·寒山《向前溪照碧流》

在生活中,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的人常常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这是本末倒置,为什么要将自己束缚在他人的眼光里?当我们面对选择和他人的干扰时,不妨修炼清净心,只是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和感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