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
9517400000023

第23章 放下:有时候,停下来拈花微笑吧(2)

正如佛法中所言:悬崖撒手,自肯承担。“悬崖撒手”是一种美丽而轻盈的姿态,放手之后,心灵将获得一片自由飞翔的广袤天空,在瞬间释放与舒展。在英雄传奇与武侠故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逃命的主角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下面是湍急的流水,身后是凶悍的追兵,主角仰天一叹,纵身一跃,欲跳入飞流激湍之中,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同样的后续:崖壁上的一棵怪松,或崖下的一斛深潭,总会稳稳地将其托住,让豪杰们得以生还。

这样的故事无意中正契合了禅宗的某些观点,禅修者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放得下的人,不仅要放下自己,还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对抗心,也不再有执著,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没有丝毫的牵挂,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解脱。

敢于放下,果断放下,你会感到天地原来如此广阔,脚步如此轻盈平稳,心中是如此宁静温馨,而生命的一切体验都变成全新的,仿佛得到了重生。

虚怀若谷:集群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皎洁

心山育明德,留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后秦·鸠摩罗什《赠法和颂》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在漫漫人生长途中,一个人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工作、学习、生活。大师们告诉你:虚怀若谷,心自丰盈。这八个字听起来很简单,却有着无比精深的蕴意。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一种谦虚谨慎、虚心接纳的态度,那么,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吸纳知识、快乐、从容和世间美好的东西。这样经过日积月累,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充实、丰盈,而一个人如果总是骄傲自满,那么他就不会有所成就,反而会处处碰壁。正如老子所言:“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也正是在告诉我们这个含义。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不但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低调,一直非常谦虚。杨万里所写的诗在当时一直广为流传,为人津津乐道。

当时,在江西也有一个名士,此人恃才傲物,常常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没有人胜得过他。他听说杨万里很有名,就很不服气,思考再三,决定给他写一封信,信里说他要亲自到杨万里的家乡――吉水去拜见他,所以希望他有所准备。

杨万里早就听说这个人很自大,于是立马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我很欢迎您的到来,冒昧地向您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听说您家乡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我很想亲口尝一尝滋味,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

那个名士拆信一看,当场就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呀?我在家乡生活多年也未听过。”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是什么东西,但又不愿意去问别人,怕遭人笑话。所以只好自己在街上到处乱找,但他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没办法,只好空着手来到吉水。

杨万里看着他的样子就心知肚明了。他们寒暄了两句后,杨万里故意问其特产,名士回答说:“您信中提到的配盐幽菽是不是卖的地方比较偏僻,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抱歉!”

杨万里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啊!”说着,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其中的一页让名士看,名士接过来,只见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豆豉,配盐幽菽也”一行字。

这时名士才明白,原来所谓配盐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豆豉就是用黄豆或黑豆泡透、煮熟后再发酵的食品,然后再放上盐,这道家常小菜的别名就叫配盐幽菽,这也的确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名士知道了这其中的含义后非常惭愧,他这才明白自己平日读书太少了。从此以后,他便潜心读书,谦虚做人,再也不敢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

这个小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变得骄傲,便看不到自己的缺陷,也就不会继续学习,从而越来越肤浅。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状态,不断进步,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虚怀若谷是一种谦虚的境界、一种不计较的风度、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情怀。低调谦虚、虚怀若谷的人,总能以平常心面对的喧嚣世界、人群的纷扰。同样,在为人处世上从不表现出骄傲、卖弄和过分张扬的姿态来,让自己的举止言行融于常人,把自己看做是社会上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员,这不仅是一种做人的标准,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要知道,即使我们集齐天上群星之光,也仍比不过月光的皎洁,但是月亮从没骄矜自持,依然日复一日地与群星一起,为人间增辉。

我们所说的虚怀若谷,是个人素养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能够时刻做到虚怀若谷,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变得更加广阔、丰盈。

放下你的身段,给自己留些余地

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

——《药师经》

生活中,有些人见识广了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从而被蒙蔽了心智,凡事都以为自己是对的,他人是错的,对真理百般怀疑和诋毁,从而陷入了烦恼的苦海之中。

佛家称这种骄傲自满的心理为“我慢”,也就是自我的崇拜,觉得自己很崇高。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傲慢的心理?其实傲慢有时也是一种自卑,因为自卑与自傲其实是同一事物的正反面,自卑者往往用自傲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空和薄弱,因此他们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因此产生深切的痛苦感,也因此愈发自傲起来。如果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傲慢,他的生活就会平实而自在。

傲慢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心理,一个人如果不能消除这种心理,就不能摆脱“自我”的困惑,从而生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烦恼。因此,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和心胸境界有所改变,必须摆脱傲慢的束缚。

从前,有一个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禅,刚开始他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是一年后他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云游四方,禅师讲法的时候也听不进去,还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无德禅师把这些全看在眼里。

这天,无德禅师决定问清缘由,他找到学僧问道:“这些日子,你听法时经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学僧见禅师已看透他的心机,便不再隐瞒什么,他对禅师说:“大师,我这一年来学的东西已经够了,我想去云游四方,到外面去参禅学道。”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学僧认真地回答。

禅师随手找来一个木盆,然后装满了鹅卵石,对学僧说道:“这一盆石子满了吗?”

“满了。”学僧毫不含糊地答道。

禅师又抓了好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漏了下去。

“满了吗?”禅师又问道。

“满了!”学僧还是信心十足地答道。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也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再问。

“好像满了。”学僧有些犹豫地说。

禅师又顺手往盆里倒了一杯水,水也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又问。

学僧没有说话,跪拜在禅师面前说:“大师,弟子明白了!”

的确,一颗谦虚的心正如故事中那盛了石子、沙子、石灰及水的木盆,能盛下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智者的原因,因为只有谦虚,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务实的精神,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俗话曾说:“谦受益,满招损”。对于去除我慢心,佛家提倡卑下心,劝诫人们不要因为自己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就不可一世,其实处处皆学问,你所知道的仅仅是九牛一毛、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已,只有学会谦虚、卑下地看待世界,才能领悟人生欢乐的真正智慧。

真正的谦虚来自人灵魂的自我定位,是一个人对于世界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才拥有的人生态度。我们要认识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一个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就越能发现自己很无知、很渺小。没有人可以自命是世界上最高明、最完美的。因为,我们每个人视野所能及的都是不完整的时空。所以,当我们站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就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身段来对待他人,这样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留出余地。

成功者的愿景:达到最高处须从最低处开始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零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近代·苏曼殊《寄调筝人》

有一位禅师曾经这样劝喻众人:“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生活之中,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应虚怀若谷,有如龙退缩,虎低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高下相倾,进退有据,才能独立于世。波澜壮阔的大海之所以能够包容万物,笑纳百川,深远伟大,关键在于其位置最低。把位置放低,才能从容不迫,悟透世事沧桑。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提起高低的问题,我们还能想到苗家人房屋建筑的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虽然障碍如此之多,可从来没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而外乡人初至,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跌跤。

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诫初来的外乡人,要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牢记: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负。

这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我们所处的生活、工作,一路上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而人们肩膀上那个沉沉的背篓里装满了做人的尊严,当我们背负着尊严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放下骄傲,低调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何必争一时之气,逞一时之勇呢?倒不如将自己的心放到最低处。

世间很多争斗,从当事人的小角度看来厮杀似乎惊天动地,从世界的大角度看来其实争夺的利益往往小得可笑。世间的纷争,大部分都是为了是非利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菜根谭》中说:“石火光中,争长兢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意思是,在电光石火般短暂的人生中较量长短,又能争到多少光阴?在蜗牛触角般狭小的空间里你争我夺,又能夺到多大的世界呢?其实当双方处于对峙关系时,一方表现适度的宽容与谦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逢除夕将至,商人到街上准备买些年货回家过年。因为长年在外做生意,很少有时间回家,便想着要为妻子多置备些礼品,于是来到闹市的首饰铺。在门口,他看见一个老和尚脖子上挂着一个招牌,上面写着“卖偈语”。商人十分好奇,便凑到跟前问和尚:“偈语卖多少钱?”

和尚回答他:“十两黄金!”

“十两黄金?你卖的是什么偈语,这么贵?”

老和尚说:“施主是否有心买,如果是的话,我自然会告诉你一个值此价钱的偈语。”

商人经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从身上掏出十两黄金。

老和尚收好黄金后,念了一首偈语:“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嗔心起时要思量,息下怒火最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