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9517200000022

第22章 血浓于水:亲情是不凋的玫瑰(1)

世间什么最可贵?亲情最可贵!亲情,有父母的亲情、叔伯的亲情、祖父母的亲情,以及兄弟姐妹的亲情。亲情不一定人类才有,动物也有。“虎毒不食子”,因为它们有亲情;“羔羊跪乳”、“乌鸦反哺”,都是因为了亲情。

亲情是最应投入的爱

有一种鸟,在它产下蛋以后,会用嘴叼住巢上方的树枝,把自己悬挂在上面活活饿死。当它的幼鸟孵出后,把它的尸身作为食物,幼鸟就能通过啄食它的肉生存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可以让自己牺牲所有呢?这种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无尽之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法计算的,他们爱子女远胜于爱自己,可以说,子女的一切几乎都源于父母。所以佛陀说,父母是三界内的无上福田,对父母的报恩是最大的善业。在佛法中,“报四重恩”的第二恩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人子女,当对父母无上感恩,从孝道做起,反哺报答父母之情,这正是以实践的方式走佛法慈悲的菩萨道。

本焕法师是个非常孝顺的人,1948年年初,他正在上海报恩寺,接到母亲的病危消息,终日守在母亲的身边,每天除了为母亲熬药,侍候母亲起居外,在报恩寺里放了一百台焰口,点长明灯,念经祈福,为母亲消灾解厄。后来母亲去世了,本焕法师就在母亲坟旁搭了一座灵台,燃臂为烛,日夜诵《地藏经》,守孝四十九天。

在超度之时,他刺血写经,就是为了以诚发愿,求得母亲在极乐世界得以安康,来世积累福业。

有人问本焕法师,刺血写经伤及己肤,又何必如此?本焕法师认真地说:“写血经,一方面是报父母恩;另一方面,佛教经典中也有说,佛在因地,也有这样的举动,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我觉得应当向佛学习,所以写血经供养佛,以此报答佛恩、众生恩、父母抚养之恩,消除原始以来五逆十恶的罪孽。”

在本焕法师看来,父母之恩大过世间众多恩德,不报父母恩,不但是不孝,还是在积累恶业。

本焕法师就曾对信徒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把年迈的父亲用箩筐装着送到山里去,并把父亲留在那里就回家了。他的孩子问:“爷爷呢?”他不知道怎么解释,就把小孩带到山里。小孩见到爷爷之后,要把箩筐也带回家。这位父亲很奇怪,问他带篓筐干什么?小孩说,将来等父亲老了,要用这个把父亲装起来送到山上。这位父亲听了这话,立刻羞红了脸,将自己的父亲背回家中供养。

本焕法师借这个故事告诉世人,父母恩情永不能忘,孝顺父母,养父母至天年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无论父母是老是丑是病,都要诚心诚意地孝顺,才算是回报了父母的恩情。

某县有一位好心的县太爷,对待百姓亲善祥和,其子女对他也非常孝顺。后来县太爷重病不起,他的女儿寿康为了让父亲病好,便虔诚地到寺院礼佛,日日诵经,绕佛三百圈,拜三百次。

时间久了,由于寺庙很远,寿康还要照顾父亲,往来太费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后来寺庙的老和尚跟她说,请一尊佛到家里,在家虔诚礼佛即可,只要心诚,一定能达成所愿。

于是,寿康请了尊佛到家中,每日清晨早早醒来,开始烧香拜佛,从未落下课业。结果,父亲的病真的奇迹般好转了。

寿康以虔诚孝心礼佛,终得善福的回报。

为人子女,感念父母亲恩,报答父母深恩,不论是身体力行地照顾父母,还是发愿祈求父母平安,都是菩萨道的精神,是大慈悲的一种。

红尘禅语:天岸升禅师云:“孝顺重生孝顺子,忤逆还遭忤逆儿。”父母是子女的福源,感恩父母,反哺亲人,不但是在为自己积累善业,也是在消除自己生来向父母索取的恶业。

世间温暖,莫过亲情

《孝经》上说:“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是父母赐予的,身体的权利也在父母,而不在自己。在中国人眼中,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事业的起点,不孝者不成大业。而在佛法中,孝也是行菩萨道的前提,是一切世间善业之首。

过去佛陀曾对弟子开示:“为人子女孝顺供养父母,纵使微薄亦获福无量;若是忤逆父母,即使一次、两次,罪亦无量。”并以慈童女的事来开示众生。

在很久以前,波罗奈国境内有位长者早逝,留下独子慈童女与妻子相依为命。慈童女每天辛苦工作,以卖柴来供养母亲。他的孝名远播,因此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有人劝慈童女:“你既聪明又有福报,为什么不学你的父亲出海寻宝呢?”这些话打动了慈童女。于是慈童女回家询问母亲,父亲曾经从事什么工作。

母亲说:“你的父亲总是出海寻宝藏。”

“既然如此,那我也继承父业,出海寻宝吧。”

母亲随口答应了,她想,慈童女如此孝顺,肯定不会舍她而去。但慈童女信以为真,准备了几日之后,就整装待发了。

母亲没想到慈童女说到做到,只好拉着慈童女的手不让他离去,但慈童女死活不肯留下,为了挣脱母亲的手,竟拔下母亲数十根苍发。年迈的母亲既疼痛又伤心,但又不敢得罪儿子,只好放手,任他远行。

慈童女出海寻宝十分顺利,取得珍宝后遂决定从陆路返乡。经过异国时,慈童女的商队遭到风暴突袭,商队的人纷纷收拾东西离去,忘了慈童女,从此慈童女便独自在异乡漂泊。

这天,慈童女来到一座荒山,却在山上看到一座华丽山城,城内四位手执如意宝珠的天女载歌载舞地欢迎他。于是,慈童女定居城中过了四万年。

有一天,他突然心生厌烦,决定离去。四位天女好说歹说,也未劝动他。

慈童女离开之后,又遇到一座水晶城郭,有八位手执如意珠的天女迎接他。慈童女与她们共度八万年后,再次心生厌恶,不告而别。此后,慈童女在白银城和十六位天女度过十六万年,在黄金城和三十二位天女共度三十二万年,最终都决然离去。离开黄金城的时候,一位天女告诉他,再也没有更好的地方了,但慈童女不相信。

离开黄金城不久,慈童女到了一座纯铁城。但迎接他的不是天女,而是一个怪人,这人头上戴着熊熊燃烧的火轮。怪人抬头瞧了慈童女一眼,便将头上滚烫的火轮摘下,放到慈童女头上,一言不发地走了。

慈童女看见纯铁城的狱卒向他走来,便问道:“请问这个火轮我要戴到什么时候?”

“世间如果有人跟你造了一样的善业和恶业,你就可以把火轮给他了,否则火轮永远也不会掉下来。”

慈童女不解地问:“我造了什么样的善业和恶业?”

狱卒说:“你在世间每天辛苦工作以两钱供养老母,所以遇到了琉璃城,与四位天女共度四万年;你以四钱供养老母,所以得水晶城内与八位天女共度八万年;你以八钱供养老母,所以得白银城内与十六位天女共度十六万年;你以十六钱供养老母,所以得黄金城内与三十二位天女共度三十二万年。后来你却起了恶心,拔下年迈母亲的白发,所以你要戴着火轮赎罪,直到有人来取代你为止。”

慈童女问:“除了我以外,还有其他人在这里受罪消除业障吗?”

狱卒点头说:“岂止你一个,世间造孽的人千千万,自然都要在这里受苦。”

慈童女暗叹一声,心想,自己的罪孽太深重了,反正都要受苦,还有什么人有自己受的苦大,不如让世间的一切苦都由他一个人来承担吧。

刚刚想到这里,他头上的火轮就掉了。

慈童女大为不解,问狱卒是怎么回事,狱卒暴喝一声:“哪来那么多废话!”拿起一个大锤砸在慈童女的头上,慈童女登时死了,到了兜率天。

慈童女因孝顺而造了善业,所以得以享福,但是因扯下了母亲的头发而犯了不孝的罪孽,必须在无间之城受苦,最终因发愿度众生苦厄,得以解脱成佛。可见,没有孝心,忘恩负义,形同造孽一般,为自己生了业障。佛陀之所以讲慈童女的故事,就是因为慈童女是释迦牟尼未成佛前的某一世。佛陀希冀以此来教育众生:念父母生我、养我之恩,这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报父母之恩,更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红尘禅语:《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生养我们的时候,辛酸劳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因此,作为儿女,若能真切体会父母的深恩重德,心灵深处必然会激起阵阵哀伤,孝敬父母之心必会油然而生。若是有人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无动于衷,这种人将很难拥有幸福的家庭。

以菩提心行智慧孝

明朝末年,有一位出家人参禅八年,仍然不开悟,心生困惑,一日清晨在山门前枯坐,心中难安。几经思量,他决定外出行脚,四处游历,以求参悟佛法。

一日,他来到一座荒山,远近并无人家供他居住,眼看天色已昏暗,他只好找了块大石头,倚在上面休息。

午夜时分,和尚睡得正香,耳边隐隐约约响起了妇人的哭声。和尚心中微微怵然,暗想道:夜半时分怎么会有妇人的哭声?不由得好奇,起身寻哭声。走到一处草丛,他发现里面坐着的一个老妇人在伤心痛哭。

“老人家,这么晚了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多危险啊,快快回家去吧。”

老妇人哽咽地说:“我没有家,只有一个儿子,我是出来找我的儿子的。”

“你儿子在哪儿?”和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