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当选总统后,由于种种原因,麦迪逊退出众议院,回到蒙特彼利埃种植园。在种植园,麦迪逊对他从小就熟悉的田园已无更强烈的兴趣了,他所关注的仍是国内的政治动向。他放不下他身上的责任。因而,当联邦党政府想在剥夺公民自由权方面有所动作时,思维敏捷的麦迪逊顿时感到异常愤怒,他不愿意自己付诸心血的《人权法案》遭到践踏。于是他再次拿起那犀利的笔,加入了讨伐不公正法案的队伍,而且为了更好地维护公民的权利,麦迪逊再次参加竞选并成功当选州议会议员。
1800年,麦迪逊担任国务卿。在当时的欧洲诸强争霸战中,美国无疑是弱者,身为国务卿的麦迪逊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保护美国的利益,麦迪逊同总统杰斐逊决定采取中立态度,避免这个年轻国家受到列强的侵害,使美国得以在和平中发展。
沙龙家训
沙龙于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沙龙一出生便遇上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严重流血冲突,自此,战争、冲突伴随了沙龙的一生。沙龙的童年也是这样度过的,尽管沙龙姐弟生活在动荡的岁月中,但父母对他们的教育仍然没有放松,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
有一次,母亲维拉在《圣经》上面滴了几滴蜂蜜,让两个孩子去吻《圣经》,之后问他们尝到了什么味道。姐姐赫迪塔说尝到了一股甜味;沙龙也说有甜味。维拉便循循善诱地告诉他们:知识也是甜的,因此要尊重知识,书和知识能够给人们带来甜蜜。然后她又告诉孩子们:犹太人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即使死后也读书不息。她说,据一本名叫《虔诚者的书》的书记载,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着书,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死者就会从坟墓里爬出来看书。
维拉又问如果家里失火,你会带什么逃生?赫迪塔说带钱,沙龙说带钻石。母亲摇摇头告诉两个孩子说:“孩子们,你们要记住,你们最先考虑要带走的不应该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们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们,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们都不会失去它!”
维拉教育孩子们要想拥有智慧,就要刻苦读书。因此,沙龙从小就很刻苦。他每天早饭后都跑步赶往村头的海滨公交车站,然后搭乘一小时的汽车,再步行几千米到一所小学读书。母亲的教导影响了沙龙的一生。丰富的知识再加上非凡的胆识,使他一步一步走上了领袖之位。
华盛顿家训
11岁时,华盛顿的父亲去世,华盛顿的生活全由母亲照料,母亲深明事理,性格果断,治家甚严,又不乏慈祥,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华盛顿是长子,据说母亲最喜欢他,但是从来不给他特殊待遇。华盛顿从少年时代起就十分尊敬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他的急躁脾气和威严的气派固然也都源于母亲,不过母亲早年的教训也使他懂得,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严于律己、谦恭有礼。
华盛顿同父异母的哥哥劳伦斯是市民院的议员和有少校军衔的当地军事副长官。他十分疼爱弟弟,经常把华盛顿接到自己的庄园来住。劳伦斯的为人和周围的环境,使得华盛顿受到良好的教育。劳伦斯对华盛顿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正直的品德十分欣赏。华盛顿则把富于男子气概的有教养的哥哥看做是在学识和风度方面都值得自己学习的楷模。
在出色的家庭教育结果下,年轻时期的华盛顿不但谦卑有礼,而且还十分好学,于是在念书时想成为一个出色商人的他就特别注意掌握有关商业、数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他刻苦自学,从而具备了突出的才干。20岁时他开始军旅生涯,23岁被任命为弗吉尼亚军总司令,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所以,当美国独立战争开始时,他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他指挥北美民兵和英国军队英勇作战,并最终获得胜利。1789年,他被任命为美军总司令,并在制宪会议上,当选主席。同年4月,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华盛顿被选为第1任总统。1792年,他再度当选。
第二任总统期满后,华盛顿坚定表示不再受命,树立了不迷恋权力和荣誉的人格典范。退职后,他管理着父亲留下的山庄,直到1799年去世。
从母亲和哥哥那里接受的教育,使华盛顿受益匪浅,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最终,华盛顿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爱戴,被尊称为“美国国父”。
威尔逊家训
伍德罗·威尔逊于1856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父亲是大学教授。他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击败对手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的旗手。1920年,卸任的威尔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无论在任内还是离任,威尔逊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素有“政界校长”之称。
其实,少年时期的威尔逊得过一种现在叫做“学习困难”的病,主要表现为诵读能力欠缺。直到十二三岁,他还不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意思。这倒不是因为他比别人笨,而是因为喜爱上的偏差。对拉丁文和希腊文,他能倒背如流,但对于英语,他却感到无能为力。这时,父亲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断地告诫儿子说:“绝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通过不断激励,威尔逊的能力被调动起来。最终,威尔逊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并由此也培养了与父亲一样的倔脾气,越是面对困难,头抬得越高。他始终坚信一点:绝不能低估自己的潜力!这个信念帮助威尔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就是在威尔逊从政以后,对于他取得的成绩,父亲还会及时送来称赞,不过他还会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以避免威尔逊产生骄傲情绪。
1879年是父亲职业遭受挫折的一年,也是威尔逊从政途中比较重要的一年。为了能够让威尔逊安心工作,父亲把心中的不平更多地转化成了给儿子的动力。他对威尔逊说:“我曾相信自己并无优势,这一信念对我的人生影响极大,所以我急于让你避免这一严重的错误——我宁可你对自己、对自己的智力估计过高而不是过低。”父亲把自己的挫折归结为自信的不足,所以他一定要避免儿子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不失时机地给他打了预防针。
威尔逊没有让他失望,他后来的确没有因为失去信心而失败过。父亲的家训,不但给他指出了人生的方向,也给了他制胜的法宝。越是到了人生的关键时期,他就越能感受到每一句话的分量。威尔逊没有低估自己,因为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上,他都做到了最好。在他自己的成名之作《国会政治》中,他深情地写道:“父亲是我青年时期耐心的引路者,是我人生的慈爱伙伴,是我最好的指导者和最温和的批评者。”
艾森豪威尔家训
艾森豪威尔1890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父亲半生艰难,最后任一家煤气公司经理,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
艾森豪威尔靠自己的努力考入西点军校,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52年参加总统竞选获胜,任期内,他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并继续推行冷战政策。艾森豪威尔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其中有一样东西一直陪伴着他,并助他走上了总统之位,那就是从母亲身上学会的幽默。
艾森豪威尔的母亲是个开明、果敢、勤于思考、悟性极高的奇女子。由于家境贫寒,艾森豪威尔的6个兄弟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也只能免费进入西点军校。在他前往西点军校之前,母亲只告诉儿子一句话:“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打好你手里的牌,在此过程中,‘幽默’能助你一臂之力。”就是这句话影响了艾森豪威尔一生,也成了他的座右铭。从此,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幽默的言辞去应对,尽自己的所能干好每一件事。也正是如此,艾森豪威尔才能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领导的百万大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以身作则”,并以幽默个性使自己别具魅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下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摔了一跤,引得官兵们哄堂大笑,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为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幽默是艾森豪威尔的一大性格特点。幽默不仅使他充满了个人魅力,也帮助他解决了不少人际上的难题,促进了他的成功。他当上总统后,也没忘记教导他的子女们学会幽默。幽默成为艾森豪威尔家训的主题。
尼克松家训
尼克松于1913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46年,他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后来成为总统,并于1972年2月首次访华,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
和大多数美国总统一样,尼克松的童年也可以看做是美国历史的缩影——没有多少祖先留下的资本,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如果说存在美国精神的话,开拓进取、独立创业应该算得上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而这种精神,是所有成功的美国人不可或缺的素质。
尼克松的家境并不富裕,一家人只能靠种地糊口。父亲在自己的菜园里辛勤劳作,供养着一家人,母亲则是一个有着文化修养的伟大母亲,更多地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自尼克松出生后,她就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教育他,在尼克松6岁上学时,母亲早就教会他读一些书籍了。
尼克松9岁时,父亲卖掉了屋子和菜园、果园,把家搬到了惠特尔。父亲十分勤劳,靠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努力改善全家人的生活。终于,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加油站,后来又办起了杂货店,并专门出售自家制的馅饼和蛋糕,将尼克松母亲的手艺绝活推向了市场。
父母的勤劳对尼克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很早就帮忙做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经常拿《圣经》中的“你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这句话来教育他。尼克松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底。尼克松很快就成了家里的得力帮手。在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带动下,尼克松充分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一切,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给家人帮忙让尼克松深深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果。尼克松回忆道,他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床,5点赶到洛杉矶第七街菜市场。他自己挑选水果和蔬菜,把价钱还到最低,选购好货物后用马车送回家,等这些货物洗净、分级,放到店铺后,接着在8点钟去上学。尽管很辛苦,但每次劳动后,尼克松都感到一种轻松和快乐。因为他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收获。
童年的经历使尼克松一生都保持勤劳,他终生都谨记父母教给他的那句话,靠自己的付出来实现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