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下)
9515600000001

第1章 殖民扩张时代的到来(1)

传统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亚欧非的交往和接触很少,而且时断时续。

到了14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和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历史变革。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有了接触。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从此人类历史开始向近代迈进。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1473年生于波兰的一个商人家庭,是家中4个孩子中最小的。

1491年,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克拉科夫是当时波兰的首都,也是当时东欧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较早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哥白尼在先进思想的熏陶下,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文学。

1496年,大学毕业后的哥白尼来到意大利求学,先后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费拉拉大学学习法律学、天文学、数学、神学和西方医学,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希腊文。

哥白尼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天文学家,他从1515年开始写作《天体运行论》,并在书中提出“日心说”理论,这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哥白尼还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曾经写过《货币的一般理论》一书。哥白尼的医术也很高明,他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当地的穷苦人看病,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

哥白尼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1519年,条顿骑士团入侵波兰,波兰奥尔兹定城的僧侣们全被吓跑了,哥白尼却留了下来,组织当地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1543年,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逝。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哪里一直是个谜,直到2010年,人们用DNA鉴定技术才找到他的遗骨,并于2010年5月在波兰的弗龙堡大教堂将他隆重下葬。

日心说。

日心说,也被人称为“地动说”,和“地心说”相对立。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主要指以下三大事件:

第一,“新航路的发现”。从15世纪开始,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是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贵族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被称为“新航路的发现”。

第二,“新大陆的发现”。在葡萄牙组织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力图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称塞维利亚)出发,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于同年11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新大陆的发现”。

第三,“第一次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船队满载香料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最后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顺应了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时期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的分布也有重大影响。

好望角。

“好望角”是一个吉利的名字,意思是“美好希望的角落”,事实上它最初的名字是“风暴角”。

好望角的位置处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也是南非共和国的最南部。由于强劲的西风吹打,这里常年会掀起惊涛骇浪,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航行到这里的很多船只都会遇难。因此,这里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之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他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的航海路线。

哥伦布年轻的时候十分崇拜马可·波罗,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十分盛行,哥伦布对此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到拒绝。1492年4月,西班牙王后对神奇的东方国家感到好奇,同时希望哥伦布能够开辟一条可供贸易的航线,她说服了国王,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得以实施。西班牙国王授予他“海军大将”军衔,预封他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3艘排水量上百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挺进大西洋,一直往正西方挺进。

哥伦布准备了两本航海日志:一本记录每天驶过的实际距离,是秘密的;另一本记载的航程比实际航程小得多,是公开的,这样是为了在航期延长时,使船员们不致失去信心。

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伦布一行终于发现了陆地。他们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

哥伦布从船上看到几个裸体的人从树林中出来,他们全身赤裸,体态十分健美,自以为到达东印度群岛的哥伦布把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从那时起,“印第安人”成为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称呼。

哥伦布同这些土著居民做交易,以红帽子、玻璃珠、铜铃等小物品换得黄金制品等。随后,他们带着从岛上换来的各种特产以及大量黄金和几个印第安人作为这次大陆发现的证物,于1493年1月4日起锚开始了返回西班牙的漫长航程。

经过7个月零12天的旅行,哥伦布率领的船队终于回到西班牙。哥伦布一生中最愉悦的日子就是他回来后的这几个月:他被召进宫,得到了将军的封号,哥伦布一时间成为风云人物。之后,他又三次西航到美洲,陆续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地,并到达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马等地。

地圆说。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一直对自己生存的大地抱有极大的兴趣。古代中国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西亚人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古希腊人则将地球想象成一个扁平的圆盘。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地球”这一概念。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艾拉托色用几何学原理证实了“地球”这一概念。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将地球描述成圆形。此后,“地圆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麦哲伦。

麦哲伦是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1496年麦哲伦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工作,成为一名“公务员”。他热爱航海事业,但是,十几年过去了,麦哲伦看起来还是一事无成,他意识到自己在国内已经没有多大前途了。

37岁那年,他毅然离开葡萄牙来到西班牙,并于第二年春天觐见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叙述了自己的航海计划。1518年3月22日查理一世和麦哲伦签署了远洋探航协定,组成了一支有261人参加的队伍,分乘5艘船,于1519年9月20日起航。

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线,茫茫大海,前途在哪里?漫长的路途,恶劣的天气,再加上船上带的食物越来越少,麦哲伦所率领船队中的大半海员失去继续前进的信心。1520年10月2日,船上的反对分子利用全船沉郁的情绪发动反麦哲伦的叛乱,麦哲伦果断地镇压了这次叛乱,使船队继续向前航行,19天之后,船队到达一个海峡口,即后来的“麦哲伦海峡”。船队在前进,人们在缺乏粮食的情况下,不得不用牛皮、木屑和老鼠来充饥,饥饿和疾病又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船队终于在1521年4月27日到达今菲律宾群岛的马索毕岛,但麦哲伦在和土著居民的一次战斗中被杀。

麦哲伦死后,环球航行的最后一段航程由他的随行海员完成,当返回西班牙时,船只仅剩下1艘,船员仅余10个人。

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是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的海峡。1520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首次通过这个海峡进入太平洋,因此这个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蜿蜒曲折,全长563千米,最窄的地段只有3000多米,是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重要通道,风大流急,航行困难。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一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借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及文艺创作来宣扬人文精神。这场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欧洲的中世纪是个非常黑暗的时代,在当时,基督教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精神支柱,社会中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们相信上帝就是绝对的权威,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什么样的艺术,什么样的哲学,都要按照《圣经》的教义,谁都无权违背,否则,宗教法庭会“替天行道”,进行制裁甚至判处死刑。

在教会的严厉管制下,中世纪的社会一片死气沉沉,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心中都在暗自期待新时期的来临,以摆脱这种处处受限的生存状态。

文艺复兴从13世纪末开始在意大利各个城市逐渐兴起,此后便逐渐扩展到西欧各个国家,并于16世纪在欧洲兴起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力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被认为是中古时代与近代历史的分界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号召人们摆脱教会对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神学的权威及传统教条。这一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很少刻画神的形象,而着重歌颂人体美,赞扬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而摒弃天堂,赞成以理性的思考取代神的启迪,认为人才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希望人们的思想能够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但丁。

但丁是13世纪末期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诗人,恩格斯评价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1475年,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13岁进入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在那里接触到自己终生所从事的绘画事业,并以极快的速度掌握了出色的绘画技巧。后来他又进入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他超群的才华备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也给了他极大的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廷中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备的条件,为他一生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米开朗琪罗在23岁那年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这尊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琪罗名盖罗马,成为自多那太罗之后的又一颗雕刻巨星。

26岁的米开朗琪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便开始从事《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的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应教皇朱理二世的邀请,米开朗琪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建造陵墓,雕刻家历经艰辛磨难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隶》等雕像,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琪罗最终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