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地理(上)
9515300000013

第13章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5)

在干旱袭来的时候,河流水位下降,部分河流甚至会干涸和断流。湖泊干涸,露出湖底龟裂的土地,农田里的作物也因为缺水而枯死。而且,干旱缺水会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人们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生活和工农业发展,可超采地下水又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后续生态环境问题。如果干旱出现在草原,那么牧草就会枯萎,草场植被就会退化,生态系统也会越来越脆弱,最终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此外,干旱还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知识链接:

沙漠化。

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衰退甚至丧失,原本的田地、草原变成不毛之地。造成沙漠化的原因,既有自然气候的变迁,也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撒哈拉沙漠南侧有一个叫做撒黑尔的地方,那里的人们饲养着羊和骆驼,整个地区的植物都被家畜吃光了,土地变成光秃秃的一片。由于水源不足,人们开始聚集在有井水的地方生活,家畜和人口的增多加速了环境恶化,促成沙漠化。撒哈拉沙漠没有雨季,借着不大的雨长出来的新芽,很快会被家畜吃光。气候干旱的地区,容易形成沙漠化。

雪崩。

雪崩是登山队员和探险爱好者在征服雪山进程中面临的第一杀手,一旦发生雪崩,人很可能在顷刻间被埋在深厚的积雪中难以逃生。积雪为什么会在突然之间发生崩塌呢?

雪崩是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地形险峻、年降水量充沛的高山积雪区。极大的地形落差使积雪不停滑动,再加上新的落雪和旧的积雪层变质程度不同,密度也不一样,表层的滑动速度会比底层更快,而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就会造成雪层错落的裂开。在气温回升时,融化的雪水会沿着裂隙往下渗,渗到黏聚力薄弱的地方时雪水就会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降低积雪与山坡的摩擦力,使表层积雪大量坠落,造成雪崩。

雪崩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力十分强大,原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雪崩的速度非常惊人。动物界的短跑冠军猎豹在追捕猎物时出现闪电般的速度也不过每秒30.5米,12级的强大台风不过每秒钟跑32.5米,但是雪崩最快能够达到每秒钟97米的惊人速度。

其次,雪崩的冲击力非常惊人。高速运动的雪崩能使被冲击物体表面承受每平方米40—50吨的力量,即使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也会被一扫而光。

此外,雪崩所引起的气浪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雪崩体在高速运动过程中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荡,进而在雪崩龙头前方造成强大的气浪。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它能摧毁森林、房屋,甚至能倾覆车辆,造成人员伤亡。

知识链接:

雪崩发生的规律。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黏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剩下的部分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飞速下滑。

雪崩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它完全有可能在不久后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其他相关气候因素。

沙尘。

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风力较大,经常会有沙尘天气出现。近年来,沙尘灾害在全球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引起了全球人类的重视。

强风、距沙尘源距离较近和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而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则会令风力加大,进而夹带更多的沙尘,且卷得更高。我国北方春季的沙尘天气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沙尘天气源头大部分都集中在蒙古国中南部的戈壁地区。

强大的沙尘暴会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灾害,还会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经过研究,人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其次才是风。因此,想要防治沙尘暴,就要解决植被问题,多种植树木草皮,遏制土地荒漠化的趋势。

知识链接:

土壤风蚀。

土壤风蚀是以风力为主的外营力作用于地面而引起尘土、沙的飞扬、跳跃和滚动的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风力通过地面时,由于气流的紊动作用所引起沙粒的起动吹扬,称吹蚀;另外一种是风力通过所携带的沙粒,对地面进行冲击、摩擦,称为磨蚀。

在多数自然条件下,风力搬运的沙粒主要集中在距离地面30厘米的近地面之内,所以磨蚀作用主要在近地表的范围内进行。

赤潮。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近海地区突然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原来蓝色的海面经常变成红色,像是谁把红色染料倒进海水里一样,看起来竟十分漂亮。不过好景不长,红色海水出现不久,死鱼死虾的臭味便随风飘来。人们这才意识到,这种奇妙的海景其实是一场灾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长时间调查,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这场灾难发生的原因:水体富养化,也就是水中的营养物质太多了,主要是磷和氮的含量过高。当每立方米水中含磷量超过20毫克、无机氮超过300毫克时,水体就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就可能发生赤潮。由于富养化的水体呈现出的是红色,科学家们便将这种灾害现象称为赤潮。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

赤潮对渔业的危害非常严重,它能导致大批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死亡。赤潮生物会分泌一种毒素,直接威胁鱼、虾、贝类的生存。发生赤潮时,由于众多的赤潮生物纷纷死去,海水高度缺氧,各种海洋生物也很可能死于非命。所以,赤潮是海洋动物的大敌,也是海水养殖业的大敌。

此外,赤潮也会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在赤潮发生的海域,水产品含有毒素,如果人食用了被赤潮污染的鱼或贝就会发生中毒,严重的还会造成死亡。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世界各海区赤潮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只有有效地控制和缓解海洋污染,才能杜绝赤潮现象,使海洋动物拥有良好的生存和繁衍环境,最终更好地造福人类。

知识链接:

赤潮的颜色。

赤潮因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红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的赤潮,有时并不会导致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酸雨。

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其中,酸雨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简单来说,酸雨就是雨水变得跟柠檬汁一样,酸酸的。可是为什么雨水会变酸呢?这是因为,汽车、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这些废气上升到空中后会和水汽溶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酸性气体;这种酸性气体渗入云中,随着雨降落到地面上,就变成了酸雨。简单来说,酸雨是空气污染的结果。

酸雨的危害很大,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甚至连保存了多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很可能被酸雨腐蚀破坏。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北欧、北美和东南亚。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比比皆是,如在瑞典的众多湖泊中,已有20000多个遭到酸雨危害,其中有4000多个成为无鱼湖。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高硫煤造成的。因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同时,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工厂不要任意排放废气,尽量用新能源来代替煤等,也是预防酸雨的有效途径。

知识链接: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硫氧化物,为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有硫化合物的煤和石油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火山爆发时也会产生这种气体。

二氧化硫有防腐和漂白的作用,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但其对健康有害无益。二氧化硫如果被湿润的黏膜表面吸收,就会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导致窒息。

二氧化硫遇水形成的亚硫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其进一步氧化便会形成硫酸,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往往就是这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