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左手巴菲特 右手彼得·林奇
9514900000003

第3章 股票篇(3)

我们在寻找投资目标时,通过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分析,可以对公司的基本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对我们的投资决策很有帮助。那么,怎样发现公司的竞争优势呢?

1公司的业绩是否长期稳定?只有在原有的业务上做大做强,才是竞争优势长期持续的根本所在。

2公司的业务是否具有经济特许权?这是企业持续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所在。

3公司现在良好的业绩是否能够长期保持?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加以确认。

由于巴菲特是长期投资,所以他非常重视企业是否有着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是由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决定的,分析起来相当困难。巴菲特为了提高对企业长期发展前景的准确性,在选择投资目标时严格要求公司有着长期稳定的经营历史,这样他才能够据此分析确信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同样能够继续长期稳定经营,继续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巴菲特认为公司应该保持业绩的稳定性,在原有的业务上做大做强,才是使竞争优势长期持续的根本所在,因此巴菲特最喜欢投资的是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

同时,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中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特许权是企业持续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所在。

一家企业的经济特许权并非一看就知,需要长期的观察,需要可靠的检验,然后才能加以确认。

巴菲特将竞争优势壁垒比喻为保护企业经济城堡的护城河,强大的竞争优势如同宽大的护城河保护着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

“我们喜欢拥有这样的城堡:有很宽的护城河,河里游满了很多鲨鱼和鳄鱼,足以抵挡外来的闯入者——有成千上万的竞争者想夺走我们的市场。我们认为所谓的护城河是不可能跨越的,并且每一年我们都让我们的管理者进一步加宽他们的护城河,即使这样做不能提高当年的盈利。我们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企业都有着又宽又大的护城河。”

选择消费垄断型企业

在普通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消费垄断”型公司最具投资价值。消费垄断型公司,就是那些在消费者脑海里,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形象的公司。它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品牌消费垄断”。此类企业具有品牌话语权,品牌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比较高;第二类是“渠道消费垄断”。渠道的消费垄断是指占据了经销商主要的通路和资金,能较好地帮助经销商实现盈利。这类强势企业也具有较为强势的渠道控制能力。

与消费垄断型相对应的公司是产品公司。产品公司是那些消费者很难区分竞争者产品的公司,那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几十年前,这些公司包括银、铜、石油等的产品。现在,就连电脑、银行、民航、保险产品等,都成了产品公司。这些公司的特点是,每个竞争者为了争取顾客,都必须从价格等方面竞争。巴菲特说通常这些公司为了吸引顾客,都会拼命打广告,希望能在顾客脑海中建立起与其他竞争者不一样的形象,但往往预期效果不理想。

产品公司在市场好时,收益已不算多,一旦经济不景气,大家竞争打价格战,导致面临亏损的危机。这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公司。

巴菲特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特别注重公司的业务种类,对那些从事具有消费垄断业务的公司情有独钟,他认为消费垄断型公司相对于从事普通业务的公司具有获利潜力和发展前景。这类企业即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由于其所从事的业务具有消费垄断,而不会对其获利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巴菲特一直都认为“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佳的消费垄断型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在销售它的饮料品牌,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会比食物或能量更重要了,它仅仅是一种饮料。也许你会说它不过是一家糖水饮料公司,沿街叫卖牙齿腐蚀剂而已。但是,我们最好审视可口可乐公司制造饮料的理念。多年来,可口可乐公司一直提供新鲜可口的饮料,最终在世界主流饮料品牌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巴菲特说:“你的一生中能有一个好点子就已经很幸运了,而这基本上就是世界最大的一笔业务。可口可乐拥有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价格公道,深受欢迎——在各个国家,它的人均销售量每年都在增加,没有哪一种产品能像它这样。”

可口可乐公司1995年度报告中宣称:“如果我们的公司被彻底摧毁,我们马上就可以凭借我们的品牌力量贷款重建整个公司。”

正是“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好的消费垄断型公司,也正是这种无形资产给可口可乐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试想,它能够吸引顾客持续购买,这就是消费型公司的威力。换而言之,在市场上,它们并没有垄断市场,因为还有很多的竞争者来争生意,但在顾客的脑海中,它们早已是一种垄断的公司了。

为了检验某个企业是否存在消费垄断,是否足以使消费者心中产生“商誉意识”,巴菲特参考布鲁格的理论,发明了一种方法。他设计的问题是:如果有几十亿资金和在全国50名顶尖经理中挑选的权利,能开创一个企业并且成功地与目标企业竞争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某种类型的消费垄断,是一个消费垄断型企业。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目标时,问问自己,如果投资一笔钱,请来最好的管理者,而且又宁可在钱也与它争市场的话,我能够占领它的市场吗?如果答案还是不能的话,那就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

对企业进行评估

在购买某家公司的股票时,巴菲特总是从企业家的角度看待问题,系统地评估该企业,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检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而考虑股票的购买价格。同样,我们在选择股票时,首先要对企业进行评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企业必须简单且易于理解

巴菲特认为,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和他对自己所做投资的了解程度成正比,以这样的了解,可以用来区别以企业走向作为选股依据的投资人,和那些投资者的投机心态,整天抢进抢出,却是占了绝大多数的投资人。

因为巴菲特只在他了解的范围内选择企业,所以对所投资的企业一直有很高度的了解。“仅在你的竞争优势圈内选股,”他建议投资人,“这不在于这个竞争优势圈有多大,而是在于你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

很多投资者都有一种通病,就是对自己不太明白的事和物有着一种好奇,似乎这样更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所以,这些人在挑选投资对象时也常常将眼睛盯住那些自己似懂非懂、感觉模模糊糊的企业。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可谓一日千里,股市上冠以“高科技”名称的公司多如牛毛,它们究竟生产什么东西,有的投资者连名字都说不出,却开口闭口“高科技”,对这类企业津津乐道,兴致勃勃。即便有些公司生产的东西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因为运用范围狭小,市场需求极为有限,也没有发展前途。这类公司并不能凭借所谓的高科技创造效益,获得丰厚的利润。尽管眼前科技公司犹如美丽的幻梦,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投机客,在股市中掀起美丽的浪花甚至狂澜,巴菲特对投资中的这种现象常常不以为然,他从不投资自己不明白的行业,只对那些业务简单明了的公司感兴趣,其选择投资对象的理由和标准常常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

所以,我们在挑选投资对象时也不妨学学巴菲特的策略。追求简单,避免复杂,投资于业务简单的公司。

2企业长期前景看好

看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兼顾它的长期前景。投资者常说:“投资实际上就是投资企业的未来。”既然投资需要着眼于未来,则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企业是否有长期的发展前景。

对于投资者而言,挑选的投资对象如果是只能昙花一现的短命公司,则意味着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所以选择投资对象是投资者必须慎之又慎的大事。未来的国际社会里,有贡献、有需求方能生存。

对巴菲特来说,一个好的企业一方面要有长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巴菲特常常把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好公司称为“打不倒的投资标的”,他认为,要想在投资市场上获胜,就得紧紧盯住这些“打不倒”的优质公司,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实际上,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实际上就是投资企业的未来,既然投资需要着眼于未来,则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企业是否有长期的发展前景。投资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选准投资对象,骑上为自己创造利润的“战驹”。

3企业具有贯穿始终的经营历史

巴菲特并不只是避免分析上的复杂,对企业经营业务也有明确的要求。巴菲特通常拒绝投资下面几类公司的股票:正在解决某些难题;由于以前的计划不成功而准备改变经营方向。根据巴菲特的经验,那些多年来生产同样的产品、提供同样的服务的企业,往往有最好的投资回报。而那些正在转变主营业务的企业,则更有可能出现重大的经营失误。

他不仅躲避那些复杂的公司,他也不购买那些正处于困难时期或面临难题的公司,或那些因为从前的计划无法得到顺利实施而进行根本性转变的公司。

近年来,投资者们深受迅速变化的行业(如科技行业)的吸引,争相购买那些还处于重组过程中的公司的股票。对这些股票明天将会带来巨大利益这种想法深深迷恋,以至于看不清公司的现状,结果往往惨遭失败。

巴菲特自己管理公司和对公司投资的经验都告诉他,公司的转向很少能成功。

与其以便宜的价格投资面临困难的公司 ,不如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运营良好的公司,这样的花费能带来更大的利润。把气力花在以合理的价位购买绩优的企业,远比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经营困难的公司更为划算。

有些投资者争购那些正在进行公司重组的公司股票。巴菲特认为,出于不可解释的原因,

这些投资者对这类公司未来的收益寄予厚望,却忽视了这类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巴菲特从自己在企业经营和投资方面的经验教训中深深地体会到,经营方针的重大转变很少能真正起作用。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秀的企业和以便宜的价格购买有问题的企业相比较,前者更具增加投资收益的可能。

寻找具有优秀管理者的公司

管理者是企业的带头人,优秀的管理者能够决定企业的命运。一般说来,优秀管理者具有以下特征:

1理性

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巴菲特十分重视考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在伯克希尔公司中,他给一名经理的最高奖赏就是让他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把企业看做是自己的企业。这样,经理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首要目标——增加股东权益的价值。在巴菲特看来,一个企业经理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如实地向股东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对股东的利益高度负责任。要投资一家企业,巴菲特首先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进行全面考察。他考察企业管理者的时候注重管理者是否具有独立经营能力而不受所谓的惯例驱使,能够理性决策,使企业沿着正确的经营路线不断发展。

如果一家公司产出的现金超过内部投资与维持经营对资金的需求,但继续在本公司业务上投资只能获得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那么这家公司的管理者在利润分配时面临三种选择:

(1)再投资于公司现有业务上。

(2)购买成长型企业。

(3)分配给股东。

正是在这一决策的十字路口,巴菲特才尤其关注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因为在这里才能真正体现公司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理性。

总的说来,那些不顾投资回报低于一般水平而坚持再投资的经理们都相信,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他们相信,凭借他们的管理能力,他们能改善公司的获利状况,而股东们也会被管理层的这种预言所迷惑。如果公司继续忽略这种情况,公司的现金就会逐渐成为一种无用的资源,股价也会下跌。经济回报低、持有大量现金并且公司股价又低的公司,会引来许多收购公司的金融大鳄,而这经常是公司当前管理层失掉公司管理权的开始。

以巴菲特的观点来看,对于那些过剩现金不断增加,却无法创造平均水准以上的转投资报酬的公司而言,唯一合理且负责任的做法只有将盈余回归给股东。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股利或买回股票的方法。

如果股东手上有现金股利,就有机会寻找其他高报酬率的投资。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个不错的方法,但也因为有许多的投资人把股利增加看做是公司营运良好的指标。只有当投资人拿出现金所作的投资,比公司保留盈余转投资的报酬率来得高的时候,这才是一件好事。

2诚信务实

经营者对股东是否诚信是衡量股票优劣的重要因素。

巴菲特一向敬重那些在股东年会上,全面真实地向股东披露公司财务状况,说明经营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承认并改正错误的管理者。他们承认错误如同公告成功一样,并且能对股东坦诚相待。巴菲特特别敬重那些不利用公认会计准则来隐瞒、包装企业业绩真实情况的管理人员。

财务会计准则通常只要求企业披露那些按行业分类的信息,但有些管理者甚至没有达到这一最低要求。他们往往将公司所有业务部门汇总到一起,使股东很难理解或得知每一业务部门的实际经营状况。巴菲特强调:“不管是否遵照公认会计准则,需要披露的信息应回答具有财务知识的读者三个问题:

(1)公司大约价值多少?

(2)公司将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有多大?

(3)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如何?是否完成了分配给他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