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9514300000008

第8章 形象设计的关学原理(1)

§§§第一节单纯齐一和对称均衡

一、单纯齐一

单纯齐一,也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原理。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如色彩中的某一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面,清澈的泉水,明亮的阳光,白色的婚纱等等,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如仪仗队的行列,士兵的身材、服装、敬礼的动作都很一致,加上每一个战士精神状态都高度集中,这些特征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整齐的美。单纯齐一的连续出现,就形成了“反复”。“反复”也是属于“整齐”的范畴,是就局部的连续再现来说的,但就各个局部所结成的整体看仍属整齐的美。如各种二方连续的花边纹饰。

单纯、齐一和反复能给人以秩序感,是寓变化于整齐,是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在人的审美轰动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形象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手法之一。

单纯、齐一的形态因素在不同的部位反复出现,如同样的色彩和花纹的反复出现等,就会形成呼应的效应。在形象设计中,如果皮带的材质与皮鞋的材质相同,帽子的色彩与裙子的色彩相同,提包的花纹与外套的花纹相同等等,就会增强审美对象的完整性,给人以统一的美。但也正因为外在形式的单纯齐一,也容易产生雷同和呆板的效果。在运用这种手段时,要注意加大相同形式因素之间的面积差或体积差,使它们在一致中又有变化,或者挖掘不同形式因素内在情感、风格、气质的一致性,如穿旅游服配旅游鞋,穿晚礼服配高档首饰等等,使审美对象呈现更含蓄和谐的整体美。

在运用单纯、齐一和反复手段时,一要注意整体中各因素风格、气质的一致,如首饰除与服装的搭配外,首饰自身,项链、戒指、耳环、胸针、手镯也应互相呼应,风格、气质和情趣一致。二要注意间隔距离的把握,不论是单纯齐一还是反复,都存在一个间隔距离的问题。反复的间隔距离过近时,就会形成同化的效果;反复的间隔距离太远时,相互间的关系又显得淡薄。所以要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联系,就要适当把握间隔的距离。

形态同形同质时,就会缺乏变化,显得单调,如果要求形式的质朴、端庄,可采用单纯反复。形态虽然同质同形,但排列时间隔变化,就消除了单调感,产生调和的美;如果要求形式的活泼、生动,可采用变化反复。形态在两种以上,排列时不管间隔是否变化,它们总是比较有生气的、欢快的,适合于要求灵活、生动的设计。

二、对称均衡

对称与均衡虽有一些差异,但在差异中仍然保持一致,都是为了在视觉上取得平衡。

1.对称

“对称”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如人体的眼睛、耳朵、手、脚都是对称的,但既是左右相向对称,也就出现了方向、位置上的差异。古希腊美学家曾指出:“身体美确实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不少动物的正常生命状态也大都如此。人类早期的石器造型,表明当时从实用的需要出发已掌握了对称的形式。对称具有较安静、稳定的特征,对称还可以衬托中心,如天安门两侧对称的建筑,可以衬托天安门的中心地位。许多花边图案也是采取对称的形式。普列汉诺夫分析原始民族产生对称感的根源,指出人的身体结构和动物的身体结构是对称的,这体现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只有残疾者和畸形者的身体是不对称的,体格正常的人对这种畸形的身体总是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印象。

对称是形象设计中经常运用的造型原理。礼服类多采用对称的形态来表现庄重的气度。被称为我国“国服”的中山装是完全对称的。它虽然借鉴了西洋服饰文化,但又与中华民族的气质融合;加上其具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领袖人物的大力提倡,终于使它独立于世界服饰之林。但是对称毕竟容易显得呆板、单调,为了克服拘谨、齐一的缺点,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人们往往通过切线、口袋、装饰物、面料的花纹等非对称形态与基本上对称的形态相结合,来增加变化和动感。如藏族男性的着装,习惯上常偏袒右臂,将右袖垂于腰右后侧,在不对称中求得相对的稳定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平衡。最近宝马公司推出的X系列跑车也一改传统汽车的对称格局,采用了非对称的格局,在这种非对称格局中寻求平衡感。此外,还有阿迪达斯公司最新的非对称运动衣,一只衣袖长,一只衣袖短,在运动中,这种形式上的不对称又转变为内在的平衡了。

2.均衡

均衡的规定是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也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均衡在静中倾向于动。如五叶松盆景,一侧松枝略低并向外延伸,另一侧为两重松枝略高。两侧松枝虽不同形,在量上却很接近,给人以均衡感。我们平时所说的呼应,实际上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均衡。

在形象设计中,处理均衡关系时,要注意加进人的力感惯性这个因素。人们在生活习惯中,左右手的使用频率往往是不相等的。在通常情况下,多数人右手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左手。因此人们常以左为“外”,以右为“内”,习惯上右手一边的分量要重一些。在形象设计中,要注意平衡这种心理,适当加重右侧,才能取得视觉的平衡。另外,视觉艺术的空间造型形态有自己的特殊性,是不同于时间艺术形态的。无论要怎样表现形象的动感,都要求以凝固的形式和可视的形象来表现。一个快速旋转的物体,与它处于静止状态时,在形态上是没有差别的。但其动态平衡,用凝固的视觉形象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视底部大、上部小的事物为稳定的形态。成语“稳如泰山”往往用来形容稳定,“山”的形象是公认的最稳定的形象。而“山”是一个正三角形,因此可以说正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体。正三角形正好是正平衡形态,所以平衡经常与稳定这个概念相联系。稳定的常被视为平衡,反过来不稳定的也常被视为不平衡。

§§§第二节调和对比与比例

一、调和与对比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一致(“同”),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对立(“异”)。

1.调和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例如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是邻近的色彩。在统一色彩中的变化(如深浅、浓淡)也属于调和。调和使人感到融和、谐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如天坛深蓝色的琉璃瓦与浅蓝色的天空和四周的绿树配合在一起显得很谐调。杜甫诗中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深红与浅红在一起也属于调和。

在形象设计中,色彩的调和非常重要。色彩的调和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同一调和,即同一色相或明度、纯度相近色的搭配。如深红和粉红,尽管明度相差很大,但由于它们同属一个色相,所以形成调和。又如黄色与橙色,它们虽然色相不同,但是明度相近,黄色明度为8,橙色明度为6,纯度相同,都是12,所以相互搭配起来也容易调和。二是类似调和,即色相、明度、纯度均相近的色的调和。如青色与青紫色,它们是邻近色相,青色明度为4,纯度为8,青紫色明度为3,纯度为12,明度与纯度也相近,相互搭配时容易调和。与同一调和相比,类似调和具有较复杂的表情,富于变化。三是对比调和,即色相、明度、纯度差别很大的色彩搭配形成的调和。同一调和与类似调和都比较容易成功,但往往显得没有生气;对比调和尽管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却可以得到一种新鲜的调和。如黄与紫、红与黑等构成的对比调和,刺激性强,鲜艳夺目。

除了色彩的调和外,在形象设计中,调和形态也被广泛运用。调和形态首先是使形态性质达到统一,形态的类似性是达到这种统一的重要途径。如圆的形态,反复出现在衣领、下摆、口袋和搭配的扣子、首饰上,形象上就容易达到统一。形态的调和是一种秩序感,如果类似性过强,又会感到单调。所以在运用形态的调和时,往往要和其他形式配合使用,如对比、比例、节奏等,但这些形式的量必须控制得恰如其分,否则很容易破坏了调和的效果。

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如色彩中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都是对比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红与绿的对比。黑与白也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白催朽骨龙虎死,黑如太阴雷雨垂”,“黑云翻墨未压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在这些诗句中运用黑白对比加强了意境中的色彩效果。有的画家利用白纸底色表现白鸡,由于巧妙地运用黑白对比,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白鸡比白纸还要白。声音的对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最寂寞的环境,是靠声音来烘托的。形体大小的对比,也是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比是强调表现各形式要素之间彼此质与量差异的造型原则。对比的双方利用相互间彼此相反的性质,各自增强自己的特征,使对比的两者之间的相异处更加突出,从而产生强烈的刺激。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效果生动,富于活力。由于它对人们感观刺激强烈,所以容易使人们兴奋,进而使形式具有生命力,是最活跃的形式法则。因此,它是人们经常运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如凹与凸、粗与细、厚与薄、冷与暖、强与弱、明与暗、大与小等等。它们两个极端的对立,通过矛盾的转化,形成新的统一。拿动与静这对对比来说,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中有静,才显得安定;静中有动,才能有发展。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与静就是这样在矛盾转化中达到统一。

对比是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对比用得太多,变化过于强烈,就会缺乏统一感,显得眼花缭乱,中心不突出,削弱了设计意图需要的表现效果。所以一定要在统一的大前提下追求对比的变化,充分把握好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当主次、从属关系鲜明时,中心才变得突出,对比的关系才能各得其所,新的均衡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效果才是和谐的。在主持人形象设计中也要注意这一原则。

对比与调和虽然是对立的,它们却都是形象设计中经常运用的形式原理。当需要活泼欢快的效果时,一般运用对比的方式;当需要庄严肃穆的效果时,一般运用调和的方式。在主持人形象设计中,要注意以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