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9514200000024

第24章 受众驾驭(7)

足见,《午间半小时》节目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常常直抒胸臆,倾吐肺腑之言,感情真挚动人。在谈“新观念”的一次节目中,主持人对浙江麻山乡农民封闭的小农观念、轻视商品的陈旧观念、穷不思变的落后观念,发出了如下感叹:

女:麻山乡的人们在这种低水平的温饱中得到了满足,而且,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满足不是在向富裕挑战。听众朋友,你听了麻山乡人的生活方式和麻山人的这种生活观念,心头是不是也增添了几丝忧虑呢?

男:我的祖籍是浙江,我对浙江是有特殊感情的。听了麻山乡亲们的这种生活观念,我心里确实感到忧虑,感到沉痛……我多么希望看到麻山乡也能从那陈旧的观念中走出来啊!

这字里行间既没有枯燥的说教味,也没有充满火药味的批评指责;而是巧妙地利用乡情、亲情给予满腔的关怀之情,在忧虑中充满着殷切的期望,在沉痛中感到深深的不安,大有催人奋进之感。这是真情实感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所以格外感人。主持人应是真实的有感情的人,应把自己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对人生的看法,对事物的感悟,真实地告诉受众;要抒真情,说实话,靠真心实意去吸引和感染受众。

节目主持人的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生活实际的切身感受与思考。主持人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深入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感悟和真知灼见的理性思维。戏称有“贫困情结”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肖晓琳,为了报道好“希望工程”,分别在两年的秋季里到我国西南、西北贫困地区采访。用她的话说,“那里吃住条件极差,常常是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热饭,而最让人难受的是,在所谓金秋收获的季节里,并没有等待收获的庄稼,也没有那种成熟的芳香,更没有人们收获时的喜悦,到处干瘪枯黄,一片荒凉。”就是在这样的贫困地区,她采访了一些贫困失学的孩子家长,完成了《让我们伸出双手》的片子。她在片中的议论真实感人:“那些孩子,那些让我们感到揪心般疼痛的孩子呀,……当城市里的孩子们熟练地玩着电子游戏机和因为营养过剩而去参加减肥夏令营的时候,这里的孩子却因为父辈们无力负担一年几十元的学杂费而不得不辍学!面对那些纯洁天真的目光,我问自己: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大都市里的记者,对我国国情、对那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心态,究竟看真切了多少?”正是这种来之不易的真情,既能拨动人们心中最温情的心弦,又能激荡起大家的民族责任感。

第四,主持人点评还应精辟简洁,切中要害。

求精求实,要求主持人说出“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口中之所无”的话语。这妙语连珠贵在准确、精当、简洁,要说到点上,说到关键要害处,能起到拨云见雾、点石成金的效果,不要老在那里兜圈子,云山雾罩,绕来绕去,总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让人干着急或听了不过瘾。语言要言简意丰,点到为止,不要口若悬河,言不及意言不及义。如果哕哩哕嗦如果啰里啰唆,调侃过多,泛泛而谈,最终只能破坏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求精求实,既要言简意赅,又要朴实无华,越是朴素实在的东西,越能打动人,也最具说服力。

2009年8月1日,《新闻调查》播出《上海楼倒事件》节目,对备受社会关注的上海市闵行区一处楼房整体倾倒作出深度调查。

在调查结束之后,面对着众说纷纭的社会反映,和多方的直接、间接原因,柴静在节目的最后作出了这样的总结,她说说:“当开发商笑着说自己无知无畏的时候,我们却听得心惊肉跳,因为我们畏惧。我们畏惧花毕生的积蓄买一栋楼,会在一夜之间倒下;我们畏惧倒下之后才发现开发商是如此无知;我们畏惧这样的无知居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我们畏惧有些人不经过充分的竞争就可以拿到资源,我们畏惧无知、轻慢、危险、错误,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关心这栋楼,不光是关心它离奇倒下的方式,我们关心真相的完全公开、责任的彻底追究和对事件的深刻反思,只有这样,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能够对技术、科学和制度心存敬畏,我们才能够期待一个安然无忧的未来。”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曾播出《胡富国——山西省委书记》一片,其切人点是采访我国第一部廉政建设的大辞典的主编胡富国。片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事实与细节,突出了一个廉洁自律、廉政奉公的共产党员高级干部的形象。在片中结尾,主持人点评精当:“‘当官避事平生耻’,挂在胡富国办公室的这幅由他自己书写的条幅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和胡富国一样,我们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合格的干部,除了努力勤政之外,恐怕首先要做到的还是廉洁奉公。”寥寥数言,既精练,又实在。“当官避事平生耻”,抓住这幅由胡富国亲自书写的条幅这一具体的细节展开点评议论,既有电视画面的特点,具体形象,又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让我们再来看看北京电台《名人访谈——访张家生》节目。主持人在与我国优秀演播艺术家张家生的交谈中,不少点评议论朴实无华,含义深刻。

当节目结束时,主持人有这样一段评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一条成功的路。那么今天你听了我们的节目作何感想呢?我想,要做一个成功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用功的人,一个有心的人,一个认真的人,一个勤奋的人。”这段评论,实在具体,虽无华丽的辞藻,却大大拓展了其内涵和外延,升华了主题。

在实际工作中,主持人点评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不着边际。人们在收听收看节目时,常常被主持人搞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之所以会出现此类情况,除了主持人自我表现欲过强之外,可能连他自己对所讲的内容和问题也没有能真正弄清楚,以致只能说一些云山雾罩、不着边际、苍白无力的话。

此外,节目主持人的点评,还要把握时机、掌握分寸、控制感情,切忌失度失态,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做到适时点评,点到为止,处理好评说与事实的关系。

五、主持人受众引导艺术的修炼与提高

(一)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注重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主持人的点评议论实际上是据事论理的说理艺术、舆论引导艺术。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新旧观念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不足为怪。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在思想、文化、道德、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继承与调整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节目主持人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怎样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对节目主持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量实践证明,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主持人的点评水平。主持人用简洁的语言把道理讲深讲透,并非易事。只有站在理性高度,高屋建瓴看问题,方能思考深,启迪人。目前主持人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的通病,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修养。

(二)深入采访,深入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采访调查是基础,主持人只有对报道的事实和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深刻的认识,方能有真知灼见的感悟和带有深层哲理性的思考。

杨春是《新闻调查》节目中一位非常出色的记者兼主持人。在节目中,我们能够看到,杨春的采访提问没有十分鲜明的质疑色彩,但是他更像一个调查者,带着观众一步一步走进现场,更多凭借肢体语言或者动作身体语言带领观众去现场,去看、去分析,而不仅仅是发问。

在《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这一期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杨春进行的一次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采访。湖南宜阳有一家大企业养活了这个城市,它的经济权力放大到无限大的时候,就会直接转化为政治权力,它可以把这个城市派出所的牌子,一边挂着市派出所,另外一边的牌子是这个厂的保卫部。《新闻调查》又能做什么?所有的人没有一个敢开口,街上的人一见杨春就像见鬼一样。这样只好查法医的记录,他自己看怎么跳进去的,最后找到这是一间没人办公的办公室,这里尘封很久了,自杀现场台上既没有手印也没有脚印,这个人怎么上去的,如果他是蹿出去的这人应该是一个抛物线落下,这个人又紧贴着这个楼根掉下去,什么人能紧贴一楼下去,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死人,没有任何手印脚印的情况下这人又是贴着楼根下去的,这就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人是被打死以后抛尸的。又调查,有人提供证据说他下去的时候手腕是闪闪发亮的,他的右手腕是骨折的,发现他的头骨有钝器伤,所有这些说明他是被殴打致死,执法机构伪造现场。这样的调查工作没有强烈的意识是没法完成的,也是从这个角度说,杨春是一个有意识的记者,也是一个有巨大成长空间的记者。

正是这种深入采访深入思考的意识,杨春使案件清晰地不言自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戏称有“教育情结”的主持人敬一丹,曾在主持《经济半小时》节目期间,曾多次到贫困山区采访有多次到贫困山区采访,先后制作播出了三期教育随想节目,内容分6U为:学生流失、捐资办学、教师流失。

“前年,我两次到大别山采访,关注的都是大别山的教育,回来制作的节目都是有关教育的,以致一位作家朋友对我说:‘敬一丹呀,你现在都有点教育情结了。’仔细想起来,在我内心深处确有一种跟教育没完没了的那种感情。”

面对学生、教师的“流失”,她内心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贫困和愚昧使得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被迫离开了学校。”“他们当中有多少辍学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文盲或半文盲呢?”

“观众朋友们可能注意到了,最近有一个词在教育界使用得非常频繁,这就是‘流失’。学生流失,教师也流失。”

“眼前的教师流失,对教育来说,恐怕也不是好兆头。土壤流失了,秧苗怎么办?教师流失了,教育怎么办呢?冰心老人痛心疾首地说:我们不能坐视堂堂一个中华民族在21世纪变成文化沙漠。绿洲一点点流失,于是就变成了沙漠。从这个意义上说,眼前的教师流失是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信号呢?”

不难看出,敬一丹这些感人肺腑的语言来自于对希望工程意义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深切感受和理解,所以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爱和殷切的期望。

正如一位观众来信中所说:“你在主持关于教育节目时,对那位乡村教师说的那句话:‘如果你愿意,请让我靠近。’真让人深受感动,说得人热泪盈眶。那天看完这个节目,我哭了。我想只有真正把观众放在心中,深入到最基层采访,真正关心广大普通人生活命运的人,才能制作出这样感人至深的节目。”

(三)抓住时机,适时点评

要处理好评说与事实、与栏目风格等诸多关系,把握好点评的“度”。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主持人何时需要点评议论,并没有刻板的规定,要看事实和内容的需要,贵在灵活处理、适时点评。至于采取何种方式和语调,点到何种程度与分寸,也完全由主持人掌握,这就要看其悟性如何了。要避免生硬的说教灌输,要自然得体,有感而发,适度处理,点到为IL点到为止,切忌滔滔不绝,长篇大论。

正确处理评说与事实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要处理好“我说”与“事实说”的关系。“我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原则上是少而精;“事实说”是主角,它比“我说”能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和可信度,故应尽可能地让事实多说。二是要处理好“我说”与“大家说”的关系。有篇文章说得好:“现代新闻节目越来越讲究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受众……因此,淡化主持人的评说,让事实唱主角,不但符合新闻规律,也是对受众选择评判权和理解能力的尊重……主持人的点评要适可而止,要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做到帮忙不添乱,洗脸不抹黑。”

§§§第四节:以情理感化受众

一、情绪共鸣的心理学基础

主持人不能仅仅通过宣教式的传播来影响受众,还应注重从情绪上把握受众以求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下面我们先从情绪共鸣理论人手展开介绍。

(一)引起情绪产生共鸣的各种方式

1哭泣影响

众所周知,在产院的婴儿室里,一个婴儿的啼哭会引起同室中其他婴儿的响应。这种情况可以在婴儿降生2—~3天内出现。有研究指出,受感染而发生的啼哭并非缺乏感情成分的单纯声音模仿,而是一种可以同本身身体不适而引起的哭声相区别的对他人哭声引起的共鸣。似乎人类哭声包含着某种使人不快的因素,但是无论作何解释,这种互相感染的哭声是:(1)先天的;(2)原始的周期反应;(3)在婴儿从胚胎降生的这一转变中经受的痛苦——啼哭的经验中发生的。此后,哭声可以成为引起婴儿啼哭的条件刺激。

这种最早发生的啼哭被认为可能是情绪共鸣产生的最早的、初步的先兆,尽管它还不是真正的情绪共鸣,因为这时婴儿还没有对周围产生任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