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9514100000031

第31章 主持人编辑策划艺术(5)

主持人感受画面和现场的“规定情景”,调试主持节目时的状态,首先要使自己的情绪同画面及现场表现的内容相吻合。

比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大电视台都在第一时间向亿万观众传递着灾区的情况。而处于地震灾区最前沿的四川电视台女主播宁远,因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岗位和流泪播报,。被大家称为“最美女主播”。地震发牛发生后,经常看四川电视台的观众一定记得宁远基本上每天都是红着双眼在播报新闻。5月17日,宁远在直播中,更是流着眼泪念完遇难群众的最新数字。说到自己直播中流泪,宁远坦言,“地震发生后,我就开始做直播了。我最不愿看到但又必须去面对的,是那些死难同胞的画面和不断更新的遇难群众的数字。”“我们的直播有公布数据这个环节,每次我去拿那个数据,手都会难过得颤抖。5月17日那天,应该是那些悲伤的情绪堆积得无法再堆积了,当从提词器上看到可怕的数字时,我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尽管因为职业的需要,主持人是需要控制情绪的,但她承认,无论平时有多么的坚强,面临这次的大灾难,在离开镜头的时间里,她已伤伤心心地大声哭过好多次。宁远情绪的失控非但没有让观众反感,觉得她牵强造作,相反她让观众看到了这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担当的女孩,她因此得到2008年金鹰节“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奖”,这是观众给予她的至高荣誉和肯定。这也说明主持人的情绪是受节目内容影响的,但合乎情理的情绪更能拉近观众,增强感染力。

上海《国际嘹望》节目主持人晨光,被观众认为是一位“知识型”的主持人。他在“如意杯”主持人竞赛获奖后总结经验教训时说:“在《国际嘹望》中,我们为受众安排了一则趣闻‘小象竖蜻蜓’。这只小象的动作十分逗人喜爱,看着这段节目,受众的情绪是十分活跃和轻松愉快的。当这段内容结束后,再切换到我的画面,向受众介绍下段内容的时候,我的表情也应显出与受众的情绪相吻合的情绪感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与受众的交流,并使节目的整体感加强。遗憾的是,在这之前,我未能看过这段录像,从而没有把握住这个‘规定情景’。”

(二)进入画面及主持现场的感受

主持人要想迅速进入状态,对画面和现场的感受除了对特定的画面现场情景内容加以体会外,还包括自己对画面及情景的规定进行编辑构思,特别是电视台的主持人,如果缺少画面编辑意识,那么在镜头前怎么动、怎么讲、怎样攀谈、怎样采访、怎样把握时间长度等环节上则会出现失控状态。因此,主持人在录制节目前必须对后期编辑要求有所了解,在录制节目时仍然想到顺畅自然。要知道声音的剪辑缺少连贯性往往给受众一种断章取义的印象;如果主持人缺少编辑意识、说话顺序混乱,下上段没有过渡,或者没有间隔,那么编辑手段再高明也无法妙手回春,即使是现场直播,主持人仍然要有画面编辑意识。主持人的言谈举止虽然从现场直接推到受众面前,但剪辑台还在做着切换、剪接工作,主持人稍有松懈就可能造成切换的困难,哪怕是眼神、视线的不经意,反映到屏幕上受众即刻就会看出毛病。

(三)画面构图的要求

电视节目主持人感受画面“规定情景”,一是画面内容的规定;二是画面形式上的要求。主持人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多熟悉画面编辑环节,包括开头、过渡、结尾、转场、特写、中景、近景等,主持人最好能够亲自动手操练一番,基本功扎实,主持节目会更加得心应手。在某种程度上讲,主持人在编辑环节上的意识是全方位的。

五、“现场编辑”

许多电视台的主持人都知道,他们在录像时所面对的“观众”和“嘉宾”经常是假设的。因此,在他们的脑海中就要进行现场的“情景再现”,并实现虚拟的“交流”。这就是常说的“现场编辑”。主持人日常工作是常常要坐镇演播室的,比较容易熟悉录像播出的要求。难度较大的是增强现场主持和现场报道中的编辑意识。

如,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关于印度火车相撞的国际新闻在晚间的《世界报道》节目中播出。原来的导语是:

2号凌晨,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与一列邮车在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西里古里80公理以外的盖萨尔车站相撞后爆炸……

新闻编辑把这里的长句改为短句:

2号凌晨,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与一列邮车相撞后爆炸……

节目主持人康辉看到消息,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并使其能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他把消息主体的重要信息点放在了导语中。他修改为:

2号凌晨,印度发生了一起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火车相撞事件。官方证实有250人死亡。在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西里古里80公理以外的盖萨尔车站,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与一列邮车相撞,随即发生了爆炸……2001年11月5日在《东方时空》推出的一个新的子栏目“时空连线”,是由白岩松在央视演播室与三位嘉宾围坐在一起就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实际上该节目是通过技术处理后期加工制作完成的。录播时,演播室里只有白岩松一个人,三位嘉宾全在远离演播室的地方。11月6日的节目,白岩松和体育记者是在北京的两个不同地方,NBA总裁则身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但节目播出时,交流却像直播一样,这其实就是白岩松“现场编辑”的结果。

主持人在现场主持或现场报道中如何增强编辑意识?如何进行“现场编辑”?归纳起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一)面对摄像机

当摄像机开始工作时,主持人就应当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所“面对”的嘉宾和观众。主持人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在脑海中进行“现场编辑”,考虑到这些画面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受众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否则拍回的画面很难进行调整。

通常,主持人站在一个固定位置报道,第一个画面展现时就要入画。主持人开始入画的拍摄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是拍摄一个中景,主持人慢慢走向镜头,位置是由后往前走。先站在一个地方,讲上几句话,边讲边向前走。

二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主持人,第一个画面是主持人近镜头,主持人站在固定位置上进行口头报道,然后镜头拉开或转换。

三是拍摄全景,慢慢推向主持人的近景,这时镜头固定,主持人开始讲话。一般而言,主持人在远距离站立的位置上最好不开口讲话,因为会给受众造成声音上的距离感。

以上三种方法主要是从受众收视的角度来进行画面“现场编辑”。一般情况下,主持人第一个画面不要从侧面走进屏幕,如果要走动应该是从后往前,而且不要走动过多,因为受众这时要注意听主持人在讲什么内容。

(二)面对现场环境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特别是在现场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环境、背景音响等。这种特定的环境、音响往往具有独特的代表性。主持人出现在这独特的状态下,也就形成了用特定的现场环境等来做衬托进行报道的情况。不同的环境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因此,对现场环境也要进行选择,同时要为受众进行“现场编辑”。

主持人要选择比较典型的现场环境,要设想受众通过我们的选择会对现场环境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主持人在现场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现场感,怎样将受众带入现场?怎样使受众产生参与感?这些问题必须在做现场报道时进行考虑。主持人要考虑哪些内容通过现场环境来表现,哪些内容要通过口头叙述来传达。同时,脑子里应该浮现出现场环境画面和自己口头叙述在电视屏幕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构图形态,受众能够从中得到什么。

有经验的节目主持人在出现场时,就会考虑到实际的效果,比如,怎样在现场活动,出镜时应该选择怎样的角度等。这些问题考虑成熟了,对于后期节目编辑非常有利。

(三)面对采访对象

主持人有时出现场时,现场的紧张场面和稍纵即逝的事件过程使得主持人要快速投入采访。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主持人来说,常常会忘记兼顾镜头。而有时的现场环境也使得主持人很难兼顾镜头,如报道侧翻在斜坡下的汽车时,由于特殊的地势,一时就很难兼顾受众收看的特定状态。对于这些情况,主持人除了现场应对技巧外,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主持人在现场的采访是三言两语的快速采访,怎样插入到报道之中,必须在采拍时加以考虑,要想到观众。主持人为观众做报道,受众通过报道了解主持人,如果主持人经常犯这样那样的毛病,受众就会对主持人的能力表示怀疑。所以,主持人采访时不仅要想到怎样提问,还要想到采访是为受众进行的,要为受众较好地接受采访中传达的信息和观点提供最明晰的条件。

(四)面对大庭广众

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在采访现场经常会遇到大量观众围观的现象。这种场面往往对主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考验。经验不足的主持人常会因为围观的压力造成心理紧张,分散注意力,不能很好地进行“现场编辑”。这时主持人就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整,摒弃杂念,集中注意力,时刻想到画面出现后的效果,特别是一些细节不可忽视。假设主持人在情绪上显得不耐烦,或者在态度上显得很生硬,受众就会对主持人产生不好的印象。

另外,主持人在现场同一群人打交道还有个怎样出画面的问题。有时候主持人忘记了受众收看,只顾同现场的群体进行交流,画面拍下来比较难编辑,显得非常零乱;有时候主持人拿着话筒一个接一个采访,回来剪接时发现很难处理,声音同时带入画面往往不好剪辑。这些问题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在平时的工作中,主持人要养成在在脑子里编辑的习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过画面”。要不断地积累“现场编辑”的能力,要积极向有经验的主持人学习,要克服怯场的毛病。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现场编辑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六、话题的组合

参与型主持人即便是不能参与编辑的每一个环节,仍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编辑意识。这不仅对主持节目非常有意义,而且全方位的编辑意识还会在主持人节目的话题组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主持人节目是由板块型或称杂志型结构构成的一个个不同的栏目。广播电视的栏目与节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栏目是按照一定的方针和目的,把某些内容、性质、功能或形态相近的节目纳入定期、定时播出的某一栏目之中。一个栏目可以由若干个节目串编而成,也可以每辑只播出一个节目。有些栏目中还包容着几个小栏目,我们姑且称之为母栏目和子栏目,当然,不能排除栏目与节目相互交融之处。这也是人们时常会交替混称它们的原因。

话题是主持人节目的支撑柱梁,良好的组合话题对优化栏目内部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在主持人节目的编辑过程中,对每一个话题的切入、展开、结束进行透析好比排阵布局,组合的好就会打胜仗。

主持人栏目按节目内容性质可分为:新闻类、知识类、服务类生活服务类、文艺类、少儿类、体育类和综合类等多种类型的板块结构。每一个板块又分成若干块,块的基本构成就是话题。

因此,话题不仅可以说是支撑栏目的柱梁,还可以被认为是构成栏目的细胞。没有话题便也无从谈节目。

同样的砖瓦和水泥可以造出不同的房子。由若干话题组成的节目,由于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编串也就会形成不同的节目风格。对话题进行最合理、最平衡的衔接、组合,这显然是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优化就是要产生叠加的效果,而不能产生一加一小于二的局面。掌握话题衔接的技巧,目的在于使话题通过组合产生最佳效果。

话题的组合的方式有:

(一)渐进式

即选择一个比较浅显、明白、易懂的话题做开场,随后步步深入,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层层递进,展现主题,加强力度,不断深化受众对主题的理解与把握。用形象的语言说,也就是“剥笋式”,对话题的组合采取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顺时递进的方式。比如:

“关于‘入世’‘世博会’的问题”:

1.百姓谈看“世博入世”

2.一位大学生个体户谈“入世世博”

3.外籍人士企业经理谈“入世世博”

4.“入世”“世博会”对上海人民的影响企业的影响

5.专家学者谈“世博会入世”

6.“世博会入世”的重大意义

(二)中心辐射式

即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话题,但形散神不散。这样的结构往往可以增加信息,拓展受众视野。比如北京奥运会:

“唐装流行”“北京奥运会”

1.上海APEC会议国家领导人穿唐装回顾古代奥运会

2.深刻的民族文化渊源历数历史上令人难忘的奥运会

3.亮丽的色彩和喜庆吉祥的图案世界各地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

4.中国举国上下对办好北京奥运会的支持和决心街上大人小孩穿着唐装形成风景线

(三)反差式

即将两个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的素材成对地组合在一起,围绕着主题,小则一对,多则三、四对,衔接起来使用,造成强烈反差,从而强化对主题的揭示,给人以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