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9513900000006

第6章 熟悉经典,修身立志(6)

此外,说到清代的史学家和史著,就不得不说说纪昀和《四库全书》。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浩大的一项文化工程。此书卷帙浩繁,不仅囊括了从先秦至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而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这种规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编撰这样一套鸿篇巨制,不仅需要耗费很多财力、物力、人力,还需要一位博学多才、视野广阔的人来统筹,在当时,这一重任就落到了著名学者纪昀的肩上。纪昀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与陆锡熊、孙士毅一道,主持并负责全书的编纂审核工作,这是纪昀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后来,《四库全书》编订修改成功,纪昀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清代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还有章学诚和钱大昕等人。章学诚曾在很多有名的书院进行讲学,后来他进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此外,他所著的《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他编撰的《史籍考》,几乎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全部完成,最终连写好的稿子都散失了。钱大昕在清朝时期的史学界是非常有名的,他与曾经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昀并称“南钱北纪”。他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他对学术研究有着孜孜不倦的热情,因而一生著述颇丰。如参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等。

在中国近现代时期,同样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史学家,如王国维、郭沫若、罗振玉、董作宾、钱玄同、范文澜等等。其中王国维、郭沫若、罗振玉、董作宾四人合称为“甲骨四堂”,他们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之高的。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在文学史上,他重视戏曲和小说的研究,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后世的文艺学研究影响深远,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他所归纳的“人生三境界”说几乎家喻户晓;在经史方面,他曾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在史学方面可谓功勋卓著。

钱玄同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师从章太炎,致力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及《说文解字》研究,还曾担任过《新青年》编辑,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受他催促写出的第一篇作品。

正如前面所言,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其间,史学家和史著层出不穷。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概说:

谈到司马迁,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更让人颇感兴趣的是,能说出如此铿锵有力、脍炙人口名句的人会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在这五千多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历史记载,但是要么时间上不明确,要么事情上不完整,要么作者不详。从司马迁著《史记》开始,中国的历史书就进入了一个规范的时代,人们写历史有就有了一个标准。

的确,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人物。他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司马迁之所以能有此成就与他的勤奋学习、游学经历及人生遭遇有很大关系。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极为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他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又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不仅陪同皇帝去过很多地方,而且还曾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对民间的风土人情了解得比较深刻。在他父亲司马谈死后,他子承父业,接替做了太史令。后来,他因为兵败的李陵辩护而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宫刑”, 获赦出狱后又做了中书令。从此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一书,这本书几乎耗费了他半生的精力,直到他55岁那年才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然而也正是这本书,让他名留青史。

《史记》是正史“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之间的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这本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从体例上来说,《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不仅内容上条理明晰,司马迁的文笔也酣畅淋漓,在众多史书中别具文才。《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史记》原名是《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公”指的就是写历史书的人。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司马迁的“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一些赋作,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差不多都散失了,只在古代的其他一些著作中还留有些片段。如他的《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就是后人从《艺文类聚》中搜集得来的。这两篇饱含感情的文章都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

《史记》名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解读:贵族王公大臣们是生来就该享富贵的吗?出身和地位并不是个人能否有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有很多英雄,并非是王侯将相之子。重要的是,你是否具有称为英雄的能力和勇气。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解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聪明的人总是善于从别人以及自己的失败经历中吸取教训,总结规律,这样,不仅能少走很多弯路,而且还能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解读: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一个国家如果想要繁荣富强,想要在礼仪和道德建设方面有所成效,首先要重视物质基础建设。如果连这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就去考虑其他,肯定是不现实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解读: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高大;河流不嫌弃细小的溪流,所以能深远;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就能申明他的美德。的确,只有敢于接纳他人,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让自己的力量更加强大。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解读:好学、深入地思考,才能渐渐领会其中的含义。读书的时候,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为人不好学,肯定不会有大的作为;学习而不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就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所有,也就难以真正掌握知识。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解读:有一个叫做颜回的人非常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两次。宴会时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因为他能吃苦,并且聪明好学。一个人并不需要超群的智力,只要有出众的品德,就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解读:不顺耳的话如同良药,甜言蜜语如同病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勇于改正。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只想听甜言蜜语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渊深而鱼聚之,山深而兽往之。

解读:深水之中有大鱼,深山之中有猛兽。只有在开阔深邃的地方,才能有杰出的人物出现。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吸引人才,就要虚怀若谷,宽大为怀;一个人如果想要结交优秀的朋友,就要学会宽容和豁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解读:人固然有一死,可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比鸿毛还轻,(这就是)所以使用生命的不同了!出生和死亡是自然的规律,我们无法左右,但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决定权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应该珍惜活着的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解读:再聪明再会考虑问题的人,也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再愚笨的人,也会有考虑周全的时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为人要常怀谦逊和自信之心,虽然聪明也不要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即使愚笨,也不必妄自菲薄,自怨自艾。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翻译:美好的话语可以换来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勉励别人。君子用(美好的)话语相送,小人用财物相送。美好的话语和行为能对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催人上进,这些作用是送财物所无法达到的。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解读:不鸣叫就算了,一鸣叫起来便能惊人。相传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来人们用这句话来比喻那些有才华的人。这些人虽然平时默默无闻,可一旦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解读:这句话的原义是说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也可以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解读: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本是小鸟,在此用来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本是天鹅,在此用来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整句话的意思说的是,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我们应当做一个有鸿鹄之志的人。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解读: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想要成就大的事业,就应该保持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心胸,而不能为一些生活小事斤斤计较,花费太多的精力。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解读:一千个人对你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和你直面争论。与其结交那些阿谀奉承的朋友,不如结交那些敢于直言的朋友。善意的直言能促使我们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纠正过错,努力进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读: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如果为人真实坦诚,就必然会有极大的感染力……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解读:做事情不当机立断的话,反而会受到连累。做事情要果断,一个人如果总是迟疑不决,那到最后可能什么事情都不做了。所以在关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要有决绝的勇气和魄力。

§§§第三节 班固及其《汉书》

班固与《汉书》概说:

为了写一本汉朝的断代史而倾心倾力,用20余年的时间来孜孜不倦地编写和创作,班固写书的这种态度令现在的很多人动容。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班彪也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在史籍研究上造诣颇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班固自幼聪慧,熟读诗赋,博览群书。本来,班固的父亲很想写一部延续前汉司马迁《史记》的作品,计划写65篇前汉时代的历史著作,但没写完就于建武三十年去世了。班固打算完成父亲的夙愿,于是开始编写史书。

班固写了很多的史作,不料却在明帝永平五年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被关入洛阳监狱,其手稿也被查抄。可皇帝在阅读了这些查抄的手稿后,不仅没有责罚他,还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而且提拔他为典校秘书郎,从此,班固查阅了大量材料,潜心研究并写作《汉书》,一写就是20余年,班固以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严谨的态度和笔耕不辍的精神,完成了《汉书》的大部分稿件和章节提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专门写一个朝代的史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之间的230年的史事,它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汉书》的有些记载与《史记。有交叉的地方,但在体例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成为后来正史的范例。

《汉书》名句:

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解读:水太清澈了就不会有鱼,人太精明了就不会有朋友。精明的人心思特别细,有时就会心眼儿小。容不得他人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总是会忍不住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办事,但人总有自己的性格和办事的方式,要别人和自己完全一致是很困难的,可能会出现摩擦矛盾,如果不能宽容相待,就会很难有朋友了。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个朋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解读:站在深潭边上羡慕里面的美味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自己捞。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百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