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9513900000023

第23章 拾精荟萃,集结成集(3)

临官莫如平,临财奠如廉,不可攻也。

解读:对于做官要平实,对于金钱要廉洁,平实和廉洁的操守是不可攻破的。这句话出自《说苑?政理》。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解读:谋划好了再去行动,就能繁荣昌盛;行动之后再去谋划,就会灭亡。这句话出自《说苑?说丛》。

口锐者多诞而寡信。

解读:随口就说话的人,常常多虚妄,少信用。这句话出自《说苑?尊贤》。

§§§第六节 《抱朴子》

《抱朴子》概说:

初看书名,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原来,“抱朴子”原是东晋道学家葛洪的自称,而“朴子”原本是一种树木的名字,传说在很早的年代,由于农业生产力不高,经常会出现饥荒年,人们没有食物充饥,便以树叶为食,其他树叶苦涩难以入口,唯独朴子树叶别有滋味,而且吃后,胃、肠感觉舒适。东晋时期著名的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有感于树恩,并且认为它与自己的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就以“抱朴子”作了自己的名号。

《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现今留传下来的《内篇》有20篇,《外篇》有50篇。《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这些都是道家的思想,直到后世,还有很多人根据这个思想去炼丹,希望长生不老。其中论证的主要内容有神仙确实存在、 金丹和仙药有一定的制作方法等等。《抱朴子·外篇》体现出了较浓的儒家思想,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包括人间的得失,讥刺世俗等。在创作和问世时间上,《抱朴子·外篇》均早于《抱朴子·内篇》,也由此体现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

《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融为一体之中,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后世产生的一些画符驱鬼的道士,其原型的根源就在于此。而且,《抱朴子》中继承了魏伯阳炼丹的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此外,作者葛洪在书中还认为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修仙者除了隐逸修炼外,还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

抱朴子名句:

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

解读:写文章表达观点,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能帮助社会,而不是用过文采来博得一个好名声而已。一个真正的学者,不应该待在书斋里面埋头写文章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关心天下大事的人。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笔超群的打词人文人,但是他妈呢都不如那些关心民间疾苦的人值得尊敬。

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

解读:读书的时候要选择众多的门类,从中选出好的观点,提炼和吸取精华部分,来帮助自己的思想成长不老。多多学习,从不同的领域中找生活灵感的人,人生会比之钻研一个领域的人更加丰富和立体。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

解读:白色的石头看起来像玉,奸诈的小人看起来像贤臣。比喻我们很容易被表面迷惑,难辨真假。

播种有不收者矣,而稼樯不可废。

解读:有播了种但没有收获的时候,但是不能因此而不再耕种。一时的失败,不能阻挡一个人继续前行。

弹鸟,则千金不如丸泥之用。

解读:要打鸟的话,用金子还不如用泥丸好使。做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对的,而不是选择看起来最好的。

虎尾不附狸身,象牙不出鼠口。

解读:狐狸的身上不可能有老虎的尾巴,老鼠的口中不会长出象牙来,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这是有根据的。

§§§第七节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概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几千年来,先人们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提炼出许多短小精悍、能够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这些智慧的语录遍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立志、求学等各个领域, 对后人有极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提到求知,我们会想到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而我们会不断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诚实和谦逊的学习态度;提到立志,我们会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因而我们会不断地鞭策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提到交友,最理想境界则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为此我们会不断警示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见贤思齐,才会朋友遍及天下。这些智慧名句就犹如一面鲜明的旗帜,为我们在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树立了标杆,让我们拼搏进取。

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智慧并不仅仅有这些名句,还有古人总结的大量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由于出处生僻、作者名不见经传而被人冷落、淡忘。所以,有人就在历代非常著名的作品之外,集结了一些同样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录,结为《中华圣贤经》,让古往今来的人生智慧名句尽可能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蕴涵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语录对现今的人们而言,是富于启示和指导意义的,可以说,它是当今人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读书治学的“圣经”。

《中华圣贤经》多按《增广贤文》的形式编纂,但在内容上体现出了时代的进步性,它集聚圣贤名句,汇集民间妙语,在语言句式上排列整齐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较能深入人心。因此,它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中华圣贤经》名句: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解读:矮子看戏,因为身高不够无法看清台上的情形,对情况不明朗,只有随着别人的声气或褒或贬。我们只有在对事物真正了解后才能发表看法,道听途说则不能妄加评论,那样只能人云亦云。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解读:爱人深切的人,必定会急于寻求贤能之士的帮助;乐于得到贤能之士的帮助,这种人必定会宽厚地对待他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以己之心去揣度和对待别人。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解读:爱惜精力,留着日后用来担当天下大事;如果虚度光阴,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够报答恩情。这里的“蹉跎”是虚度光阴,让时间白白浪费的意思。整句话告诫我们,为人应珍惜时间、爱惜精力,把这些都用在正事上。

安分守贫得清闲,持盈保泰须忍让。

解读:本分做人而安贫乐道就能生活得清闲,想要持续保持强势和平安就需要学会忍让。安贫乐道总能找到生活幸福的方法,而喜欢制造事端的人完全是在自寻烦恼,因而我们应该学会忍让,这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美德。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解读:一个人,处理事情的第一优先方法是沉稳冷静;一个人,遇到危险保全自身的第优先一方法是谦和退让;一个人,与人相处某事的第一优先方法是包涵容纳;一个人,修身养性的第一优先方法是潇洒脱俗。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解读:骄傲自大以为别人不如自己的人,必定是一个浅薄的人;怀疑别人没有出息,这种人必定是粗鄙的小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谦虚的品格,即使取得了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自视清高。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解读:只要人能专心致志、潜心钻研,没有什么样的道理领悟不到;只要人斗志昂扬、打起精神,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专注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重要保障,始终保持斗志是一个人的重要方法。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解读:如果自视甚高,便不会有追求更进一步的动力;如果过分低估自己,就会使自己失去振奋力量的信心。不仅是认识自己,凡事掌握好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我们才算是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门径。

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

解读:洁白的石头看起来像宝玉,但只有没有眼力的愚人才会把它当做宝贝;鱼的眼珠子很像珍珠,而只有不加仔细分辨的愚人才会想要得到它。意思是指好与坏的事物经常杂糅在一起,使人难以分辨,如果想要找到正确的,就应当加强认识、仔细分别。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解读:(道行造诣虽深)像达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一样,还须再进一步,才能到达十方世界。比喻人不要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进取。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解读: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亲眼见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身做一次。后人常用这句话来表示道听途说的事情远没有亲眼见到的可靠,亲眼看到远没有亲身实践可靠。

辩者不停,讷者若聋;辩者面赤,讷者屏息;辩者才住,讷者一句;辩者自惭,讷者自慊。

解读:喜欢辩论的人经常不停地发表评论,大智若愚的人则仿佛是聋子;喜欢辩论的人争得面红耳赤,大智若愚的人则屏住气息,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等喜欢辩论的人滔滔不绝之后,大智若愚的人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那滔滔不绝的人自惭形秽,而大智若愚的人依然表现得十分谦虚。

处富贵之时,要知贫贱的痛痒;值少壮之日,须念衰老的辛酸;入安乐之场,当体患难人景况;居旁观之地,要谅局内人苦心。

解读:身居富贵时,应当要了解贫贱人家的痛苦;正当年轻力壮的时候,应该想到年衰体弱之后的辛酸;进入安逸欢乐的场所,应当体谅患难中人的境况;处在旁观的地方,就应当要体谅局中人的苦心。

大羹必为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解读:最美味的烹饪食物一定是不加任何调料的淡味,最宝贵的美玉一定有瑕疵,最简便的方法一定有不妥之处,技艺精良的工匠一定有他不擅长的方面。意思是指任何好的事物都存在不足之处。大羹:烹制肉汁时不加任何调料,看似没有味道却饱含万种味道,体现了烹调的最高境界,后也指治理国家和写作文章的最高境界。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解读:对于技艺非常精良的木工来说,在他眼里是没有毫无用处的木料,因为不管是长木料还是短木料都有其合适的用处。意思是指真正见识高超的人,能够做到物尽其才,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暇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

解读:等到自己财物有余的时候才去接济别人,必定没有接济他人的时候;等到有空的时候才去读书,必定没有读书的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时时注意、不断积累,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是很难办成什么事的。

但是当做的事,切莫畏难;任是难做的事,只要耐烦。

解读:只要是应当做的事情,就不要害怕困难而不敢做;不管有多艰难的事情,只要有耐心,不怕事情繁琐,事情就能做成。勇敢行动是做好事情的第一步,耐心和毅力是做好事情应具备的重要条件。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解读:得到了时机就不要懈怠,应当牢牢抓住,时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度重来。上天给予的良机,如果不能利用,反而会遭受灾害。要想成功,机遇很重要,但培养自己抓住机遇的能力则是更为重要和关键的。

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解读:不关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就不要多加干涉,如果彼此聊天,观点不能相互契合,那么就不要勉强多说。多管闲事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还会惹人嫌,与其这样,还不如做好自己的本分;与人的话题合不来,不仅不能增进友情,还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与其这样,不如少说为妙。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解读: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当遇到问题时,不要畏惧困难而裹足不前,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似简单的事而有所轻慢。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处事方式和习惯,这对我们的成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节 《忍经》

《忍经》概说:

人际交往中,摩擦总是难免的,想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和忍让。容忍并不代表怯懦,反而是品行良好的表现。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忍的名句,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能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做大。”、“忍过事堪喜,有容德乃大。”等等。然而,能以“忍”这一主题来编写一本书,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并不多见,因此,《忍经》就具有了一种开拓性的价值。

《忍经》,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写“忍”的书,全书共计156条名人语录及故事,编写者为元大德年间的吴亮。全书以故事、言论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忍“的真实内涵,内容涵盖了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其中包含着大量古代名人关于“忍”的故事,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系统的忍学教科书,也是一部寓意深刻、济世劝好的劝世书。

在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还有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了这本《忍经》之后,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可以说,他们都汲取了中华民族中“忍”的优良传统,从而才成为忍学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