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 熊晓鸽向右
9512300000003

第3章 中国的“蓝色资本家”(2)

当时市场上虽然有数量众多的中低端酒店,然而中低端酒店却意味着中低端的服务。而沈南鹏要打造的如家,竞争力就体现在“服务”上。中国的商务旅行者正在日益增多,而酒店相应的服务却仍然滞后,沈南鹏抓住了这个“空白地带”。如家出身 “中低端”的经济酒店,但它提供的服务却是“高端”的。成功抓住核心竞争力的沈南鹏,带领如家迅速成长起来。

随着经济型酒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家的龙头地位却在不断巩固。上市之初,如家的连锁开业酒店数量已经突破100家,签约酒店达到150余家,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开业数量最多的经济型酒店品牌。

沈南鹏将如家的目标直接瞄准了100个人口超过400万的城市,努力巩固如家的市场领先地位。2006年,如家仅仅在100个城市中的近50个开展业务,增长的空间十分巨大。因此,作为中国酒店业海外上市第一股,如家才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有了纳市的传奇一幕。而这一切,似乎早在沈南鹏的预料之中。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沈南鹏是如何带领着如家走向辉煌的:

2001年8月,携程成立唐人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计划在国内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项目,并以“唐人”(Tang’s Inn)作为品牌名,重点发展三星级以下的宾馆作为唐人品牌的连锁加盟店。

2001年12月,品牌名改为“如家”(Home Inn)。

2002年6月,携程与首都旅游集团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定名为“如家酒店连锁”,“如家快捷酒店”是核心品牌。

2003年1月,如家第一家特许经营店签约,同时也成为国内酒店品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许经营案例。

2003年2月,如家酒店连锁荣获2002年“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

2003年4~6月,由于SARS的影响,中国旅游业损失惨重,在众多酒店入住率跌至10%以下的低迷时期,如家快捷酒店创造了平均入住率50%以上的业绩,部分连锁店出租率甚至高达70%。

2004年3月,如家酒店连锁率先在上海成立了“如家酒店管理学院”,给全体如家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严把酒店质量关,保持品牌的一致性。

2004年7月,如家作为唯一的经济型酒店,获得“2004中国饭店业民族品牌先锋”。

2005年1月,如家酒店管理平台正式使用。

2005年7月,开通网上预订支付系统。

2005年10月,如家采购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2006年4月,如家在第三届中国酒店“金枕头”奖评选中,获得“中国最佳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

2006年5月,如家荣获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主办的“2006中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先锋”。

2006年10月26日,如家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次上市,如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共发售了79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总计募集资金1.09亿美元,堪称纳斯达克当年表现最出色的IPO股票之一。

2007年1月,如家酒店连锁被美国投资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的首次公开招股(IPO)研究委员会评为“2006年度IPO”。如家是第一家获此奖项的非美国公司。

2007年4月,如家再获第四届“中国酒店‘金枕头’奖”,同时获得年度“中国最佳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如家是所有经济型酒店品牌中唯一一家获得“金枕头”奖的品牌。

2007年5月,2007全球酒店论坛在三亚颁发了全球酒店业界权威奖项——“五星金钻”奖。如家酒店连锁在多个连锁酒店参选品牌中脱颖而出,获得年度“中国先锋品牌酒店连锁”。

2007年5月,如家再次荣获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先锋”。

2007年7月,如家酒店连锁覆盖全国近70个城市,酒店数达250多家。

2008年2月,如家签约第500家连锁酒店。

2008年3月,如家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8年4月,如家在第五届“金枕头”奖评选中获得“中国最佳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

2008年12月,首家和颐酒店(上海漕宝路店)开幕,如家酒店集团成立;如家酒店集团荣膺荷兰CRF集团主持评选的“2009中国杰出雇主”。

§§§第四节 参天“红杉”,转做纯粹投资人

2005年9月,沈南鹏与合伙人张帆共同成立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沈南鹏放下了以前的创业者身份,开始做起了纯粹的投资人。

8年的投行经历,成功创办过两家上市公司,从2002年以来作为个人投资者成功投资过多家公司。沈南鹏的过往经历,让他有足够的资本加入强大的红杉资本。

创始于1972年的红杉资本,共有18只基金,超过40亿美元资本,共投资超过500家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VC,红杉资本投资的公司总市值甚至超过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0%。

作为一家运营三十多年的风投公司,红杉战胜了科技跃迁和经济波动,拥有一长串令人惊叹不已的优秀投资项目:在大型计算机横行的时代,红杉发掘了PC的先锋苹果电脑;而当PC大肆发展的时候,红杉又培养出网络设备公司3Com、思科;而当电脑被广泛应用,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时,红杉又投资了雅虎和Google……

投资基金讲究的是回报率,让我们来看看红杉的一组数据:1992年设立的红杉6号基金,年内部回报率为110%;1995年设立的7号基金的内部回报率为174.5%;即使设立较晚的8号基金,在1998年到2003年初之间的内部回报率也达到了96%。这一系列数字足以令风投业的任何人为之侧目:风投行业内部回报率的平均水平,一般是在15%~40%。

在一个充斥着才智之士的高竞争行业取得如此成就,让红杉成为诸多投资者的“圣殿”。

爱默生曾说:“一个机构就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在红杉,这个人就是创始人唐·瓦伦坦。曾成功投资过苹果、甲骨文和思科的唐·瓦伦坦是投资界的教父级人物,而他的合作者则是曾投资过雅虎、Paypal和Google的迈克尔·莫瑞茨。莫瑞茨对于投资和创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过:“衡量创业公司的成功标准只有一个,活下去;而投资者的成功标准,就是最大限度帮助创业公司活下去。”

很明显,红杉的成功,不仅仅依据一系列正确的方法,更注重合伙人的选择。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补、默契,然后共同成长,这是保持红杉资本竞争力的根本方式。比如,在美国,红杉除了创始人唐·瓦伦坦,还有5名19世纪80年代加入的合伙人。这群占总合伙人数量1/3的“资深人士”,每个人都拥有二十多年的投资经验。

红杉在选择合伙人时,是谨慎细致的。在进入中国的问题上,红杉已考察中国市场多年。红杉曾考虑过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但迟迟未做推进,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伙人。红杉最终选择了沈南鹏,也不只因为他有着辉煌的“履历”,还因为双方能在一些基础价值上一拍即合。

这一最终合作,看起来似乎有些空泛,沈南鹏却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成功不取决于我今天是否投资了Google,获得了多少回报。其次,红杉中国的成功甚至不是一期基金、两期基金的成功,而应该像红杉在美国一样,是个多年的发展平台。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很强的投资基金的文化,不仅要扶植创业者,还必须让这个投资团队在运作中获得最大提升。”

即使在投资银行时,他也不盲目与同行争夺大单,而是找到了利润率更高、更适合其所在投行操作的“垃圾债券”。随后携程、如家的创业经验,则让其切身体会在市场低潮时期的艰辛开拓过程。

从创业者到投资者的转变,沈南鹏能否适应?

很多人会认为“海外投资者并不了解中国国情,意见不值一提”,而沈南鹏则希望能够多接触红杉的文化精髓,总结出其成功投资的经验,“毕竟它(红杉)投过500家,有130个IPO项目绝不是偶然,投资很多东西是跟着经验来的,我们更应该听听投过500个项目、曾经投过雅虎、Google的合伙人的意见”。

沈南鹏很清楚,与那些转瞬即逝的VC相比较,三十多年一直屹立不倒的红杉基金一定有着很强的文化传承。

在沈南鹏眼中,与携程的运转相比,基金对人的依赖性反而更强,因此他才会一再观察红杉的决策机制。在很多基金的决策机制中,沈南鹏发现多数是合伙人拍板,但很少有合伙人会去鼓励下面的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在讨论项目的时候,基金的中层人员如果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而这个看法又是合伙人没有想到的,合伙人是否能够花时间去验证这一点,并考虑把其作为投资决策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就直接决定了基金文化的优劣。而红杉基金是非常注重中层人员的意见的。

除了有着突出的团队文化,以及对投资企业的深度参与外,红杉还有着投资前瞻性的特点。在美国,红杉有专门负责帮助企业招聘的人员,并建有人才数据库,这些都对其投资的企业有切实的帮助。红杉的这些特点,也促使了沈南鹏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