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学故事(上册)
9511300000019

第19章 清廉于世,两袖清风:廉洁的故事(3)

先生点评: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把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因而,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不断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较高的境界。

知识拓展:

明朝是官吏俸禄最低的朝代

在中国的许多朝代中,明朝官吏的俸禄是最低的。

有史料记载:明朝的正四品知府每月的俸禄只有二十四石米(年俸不足三百石),七品知县每月只有七石米(年俸不足百石)。比之秦、汉,真是少之又少。

官吏仅靠俸禄是没法生活的,因此很多官员想办法捞钱,于是贪污受贿便盛行起来。所以,明朝是我国贪污受贿最猖獗的朝代。

一生清廉的海瑞

被称为“海青天”的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期间,依然像以前做书生时一样,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

有一次,总督胡宗宪听说海瑞家一直吃素菜,只有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才买两斤肉,感到十分诧异,就让自己的儿子带了一包银两给海瑞送去。胡宗宪的儿子从小就过着奢华的生活,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公子哥的派头。他来到海瑞家门前,几个仆人忙上前敲门。海瑞出来以后,看到如此兴师动众,便询问是何人到访。仆人赶紧呈上一包东西,告诉他是胡宗宪的儿子来给他送银两了。

海瑞听了,故意装作很怀疑的样子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的供应不要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袋一看,足有金子数千两。海瑞就命人收入县库中,并派人乘马报告胡宗宪,银子已经放入库中。

嘉靖末期,海瑞任户部主事。嘉靖皇帝宠信方士陶仲文等人,一心祈求长生不死之术,朝政因此荒废,而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则一心讨好皇帝,费尽心思向朝廷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为了阻止这种颓靡的风气,大臣杨最、杨爵率先上书劝谏,但都因此获罪,自此再无朝官言及此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无所畏惧的海瑞独自上书,历数嘉靖皇帝所犯下的重大错误。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上书,怒不可遏,将奏折扔在地上,对左右说:“给我把海瑞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书之前,知道自己是以死冒犯陛下,因此预先买好了一副棺材,并遣散仆童,将妻儿托付给他人。现在海瑞正在听候治罪,他是不会逃跑的。”嘉靖皇帝听后默然不语,过了一会儿,嘉靖皇帝又拿起海瑞的奏折读了起来,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并叹道:“此人可以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海瑞曾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后来在南京病死。海瑞去世时,因为没有子嗣,所以由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去操办后事。王用汲来到海瑞家里,看见只有用粗布制成的帷帐和破烂的竹器,即便是一些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这些东西,不禁哭了起来,之后凑钱为海瑞办理了丧事。

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穿着孝服送行的人,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

先生点评: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人心也有太多的欲望,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欲望,能始终做到公正廉洁、洁身自好是十分不易的。海瑞的正直和廉洁,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并因此赢得了“海青天”的美誉。

知识拓展:

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自古以来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南京就被称为“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2)东晋。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不受一文之污的张伯行

清朝时期的张伯行以为官清廉而闻名朝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当时官场中新上任的官员都要给上司送礼。按照这种惯例,张伯行此次需要花费白银四千两。一向俭朴克己的张伯行从不贪污受贿,更对贪污受贿的行径深恶痛绝,所以张伯行拒绝送礼。不仅如此,上任后,张伯行还大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顿吏治,从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因此常常受到排挤。

第二年,康熙帝南巡来到江苏,谕令总督和巡抚向朝廷举荐贤能的官员。康熙帝没有在呈上的举荐名单中看到张伯行的名字,大为恼火,怒斥总督和巡抚道:“张伯行居官清廉自守,我也素有耳闻,他克己奉公而且办事得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而你们却对他置若罔闻,没有向我举荐他。”说完这番话后,康熙帝又转向张伯行,说:“我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我来举荐你。将来你要一如既往,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信任,让天下人讥笑我不能明辨是非。”康熙帝当即破格擢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张伯行任福建巡抚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买粮抚民。张伯行不但没有从中谋取私利,还将自己的俸禄用来赈济穷苦的百姓。在张伯行任职期间,福建百姓再也没有因为灾荒和饥饿而流离失所。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政绩卓著的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江苏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而贪腐之风大肆盛行,张伯行知道此去定有一番艰难的斗争。赴任后,张伯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张伯行以此明志,坚决同腐败斗争到底。当地许多官员为了升迁,任意加重赋税,百姓不堪其苦,张伯行果断地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

因为和总督的矛盾很深,张伯行一直备受压制。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伯行告病还乡,但是爱惜人才的康熙帝没有批准。

“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张伯行历官20多年,清廉刚正,为世人所敬重。

先生点评:

廉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始终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古至今,但凡清廉的人都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因为他们常常以身作则,洁身自好,所以才会有天下太平之盛世。

知识拓展:

张伯行字幅退金

有一次,江苏六合县的王县令给张伯行送了一幅山水画,“敬请张大人指教”。张伯行回家后拿起画幅觉得有些重,使劲一抖,竟从画轴里抖出一根金条来。张伯行明白王县令是有求于他,便派人把王县令找来,对他说:“你的画不错,我收下了。礼尚往来,我也送你一幅字。”王县令喜出望外,拿着字幅喜滋滋地回家了。

回家后,王县令觉得纳闷:这幅字怎么这么重?打开画轴一看,里面竟然有一根金条——原来物归原主了!王县令好生尴尬,再看张伯行所题的墨宝,正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