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9510800000022

第22章 关系的真谛(3)

但是,真的存在一个恒久的安全感能够保卫我们不受伤害吗?至少目前没有人给出肯定的答案。许多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其实是我们认同某一思想、种族、群体,或某种特殊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投身于某项事业、加入某个政治团体,运用某种思维方式,接受某些风俗、习惯、仪式,我们认为这样都是很安全的。但无论任何信仰、结论,任何人、任何社会结构,追随任何领袖、导师,在这一切之中都没有真正的安全。这些所谓的安全感,都是虚假的安全感,就像幻想的肥皂泡或错觉的海市蜃楼,最终只是头脑自己制造出来的某种形式的安全感而已。

尽管没有恒久的安全感,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保持内心的平和来给予我们相当程度的安全感。平和是一种心态,是不再祈求安全感的自由心境,因为人若追求安全感,内心必定总被恐惧的阴影笼罩,毕竟除了物质上的富足,我们更想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是没有任何形式的,它存在于洞察和觉知之中,却不存在于任何结论、信仰、思想或财富之中。只有当人们明白了这点,自由自在地观察自己,就拥有了真正的安全感。

性为什么成为一个问题

性有其特定的位置,但是当心念赋予它地位时,性就成了问题。性行为本身并不是问题,只有当头脑中充满了性的念想,围绕性这件事发挥想象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关系之镜》

在维系婚姻关系的众多因素当中,性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和谐的性关系能够给婚姻生活带来快乐和增进感情。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性是人类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需求,但另一方面,性似乎又导致了我们当今社会个人生活的混乱。

性和工作、思考、观察、倾听、交往、学习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是,为什么它也和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样,都成为我们不得不头疼的一个问题?我们说性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指性行为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有关性行为的念想产生了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性行为好比穿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穿衣服这一件事情上面,不管是穿哪一件衣服还是不穿,最后穿衣就成了问题了。性也一样,如果我们看见电影、杂志、女装、小说,这些都在强化我们对性的幻想,它们勾起我们性的意念,于是性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脑子里面想到的都是与性有关的想法,所以问题就来了。

性的问题意味着什么呢?生活中本来已经有如此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去考虑,而我们却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性上。因为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需要逃避自我,而性恰好是一种完全逃避自我的方法、全然忘我的方法。在一段时间,起码是在那个时刻,我们可以忘记自我,除此以外我们也许很难再找到其他方法可以达到忘记自己的目的了。当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性那一件事可以让我们逃避,远离那些烦恼、担忧、恐惧和嫉妒,可以达到全然忘我的境地,哪怕只有几秒钟,我们也不会错过,因为那是我们唯一快乐的时刻。

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强调“我”,强调自己。我们的事业、家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际关系、政治作为、经济活动,我们想要得到自己心里面想要的地位和声望,整天想方设法达到预定的目标,这一切都强调和强化了问题,不是吗?也就是说,只有性那一种行为没有强调“我”,所以就成了问题。我们接触的其他事物对我们来说都变成梦魇,是遭受痛苦的来源,所以我们便依赖于这个可以使自己全然忘我的事情,并称之为快乐。但是当我们依赖于它时,它也会变成梦魇,因为我们又想从中逃脱,不想被它奴役。

一方面,我们在创造、培育、扩张自我,另一方面,我们又想忘记自我、抛弃自我、逃避自我,即使是一瞬间我们也想要逃离自我。我们的心智怎么能够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情呢?所以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矛盾:既要强调“我”,又要忘记“我”。性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生活的这种矛盾。

当我们找到了另一种能够实现忘我境界的途径时,我们就可以不依赖性了。等心念也了解了它全部过程,问题也就结束了。也就是当对性的过度思考停止时,心智就自然会有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我们快乐。处在创造的状态中是一种极乐,因为那也是一种忘我。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去帮助孩子寻求自由,使他们从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中解脱,而不是借由孩子使自己的野心获得实现。

——《一生的学习》

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思考过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要生小孩?也许有人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继承家业;也许有人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夫妻的情感需求;也许有人生孩子仅仅是希望老有所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成了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孩子不是成了父母的欲望和恐惧的投影吗?那就表示我们是为了逃离自己的种种恐惧所以才想到要生孩子,并且希望能从孩子身上找到实现自己欲望的新途径。

由此可见,要处理好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反省自己应该怎么建立和孩子的正确关系。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眼里,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之间的正确关系应当是这样一个局面:父母理解孩子,关怀孩子,并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孩子也热爱父母,家庭生活相当和睦。在这样和谐的家庭里,父母的性格即使不开朗,也是安静型的,所以孩子肯定是活泼可爱的。父母从不把成年人的性格阴暗面强加到孩子头上,他们抚育孩子如同对待花园里的小花,经常侍弄、修剪,决不神经质地摧残,他们给他上足够的肥料,但不偏食;浇灌充沛的水,却不淹没;还会让日光和雨露自然地沐浴小花;若有霜冻,他们定会保护。此外,父母还会请正直善良的人们来观赏,请他们享受美,也培育美。这儿的时空是匀称的,气氛是平等的,父母不干涉孩子的独立,也不期盼毁灭性的开花结果,他们不会训斥和打骂孩子的心灵。总之,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仔细观察孩子,去研究孩子的性格、脾气和他的特性,适时地引导他。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因为孩子天性向上,父母只需正确扶持和修剪即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父母不懂得爱的真谛,不懂得怎样教育好孩子。究其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作为父母的我们缺乏爱。我们会看到,凡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不正常的,主要是父母的私心不良释放和扩散的结果。那就是想让儿女自始至终成为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想让他们属于社会。的确,人是自私的,但父母亲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公”。也就是说,要把孩子视为社会人,而不是简单的父母生育和培养的产物。试想,一个孩子的发育之根就很弱小、偏狭,他能长成参天大树吗?有了公的观念,即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吸取的新鲜信息和能量就会更加充足。诚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关于共和国教育有如此言论:“变坏的决不是新生的一代,只有在年长的人已经腐化之后,他们才会败坏下去。”

既然找到了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要行动起来:在尊重孩子个体性的基础上,努力唤醒并维持孩子批判性的机警和敏锐的洞察力,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对任何书本上的知识和权威加以质疑,对种种既存的社会价值、传统、政治的形式、宗教信仰等加以探究其真伪,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寻求自由,使他们从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中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