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9510800000015

第15章 暴力的深渊(2)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产生暴力和批评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遗传自动物。我们遗传了攻击性和暴力意识的本能。自我保护意识潜移默化地迫使我们要比别人更强大,因此不允许存在反叛或堕落。假若我们的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要通过批评的方式,使他回归到言听计从的道路上来,那样我们的心才能够获得安全感。

此外,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长久接受的教育,都是导致暴力产生的条件。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不得不变得具有攻击性。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拼都想着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权力和名望。为了生存我们必定要侵略,要争斗,所以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产生暴力的一个诱因,社会习惯把一些行为方式强加在我们身上。我们从小就接受着要求“自省其身”的教育,这使得我们养成了自我批评的习惯。我们习惯根据一个观念、一个标准、一个理想去行动,这就将自我逼入某一特定的样式。比如,如果我们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一定会再进行自我的反省和批评: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自己的方式太暴力,等等。在反省之后,我们就会采取行动将事情往我们期待的方向扭转,这其实就是一种暴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愿,甚至可能将事情推向更糟糕的境地。这时人们就该发现:无论是批评他人还是自我批评,都不能最终解决暴力的问题。

那么,到底该如何消除暴力呢?答案很简单:承认世界的多样化,尊重他人的意愿,就不会产生暴力。从内心世界来看,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得到保护。因此,我们才去制定外在的秩序,形成全人类统一的语言和计划,结束世界的分裂状态,防止暴力的产生。作为个人,我们要把思想从束缚中解救出来,正视现实。这样就可以意识到我们的暴力行为,没有任何的谴责和批评,只是面对现实而已。

比较也是一种暴力

比较是暴力的众多名目之一,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及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在真正的爱中是没有比较的。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许多人将“幸福”简单地理解为:幸福是比较出来的。

有一个女孩因为家庭贫穷,在寒冷的冬天里面光着脚丫没有鞋穿,她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每天都很悲伤。然而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没有脚,那一刻她终于明白,其实她比很多人都幸福得多,因为她至少还有脚可以走路。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是通过这样的比较才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每当遇到小小的感冒或者发烧时,我们都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为什么要生病?为什么偏偏要让我受这个苦?而一旦我们走进医院,看到那些躺在床上行动不能自如的人,或者看到那些刚做过手术的包着纱布的人,或是想想这个世上还有那么多身患绝症的人,我们是不是立刻就感到自己是幸运的?这通常就是我们寻找幸福的方式。

那样的向下比较似乎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觉,但向上比较却总是为我们带来痛苦: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工资比我们的高,工作比我们的得体,就埋怨自己的工作既低微薪酬又低;当我们看到别人住着豪华的别墅时,就嫌弃自己的小窝狭窄寒碜;当我们坐着公交车上班时,就嫉妒那些开着私家车到处旅游的富豪……总之,人家总是比我们幸福,是这样的吗?于是我们开始产生烦躁、焦虑、嫉妒的情绪,这些情绪不断影响着我们,使我们不能安下心来工作,不能好好地享受生活,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比较是一种毁掉我们快乐的暴力,幸福正是这样被这种比较的暴力狠狠毁灭的。

比较作为一种暴力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更”这个词,因为“更”这个词总是相对而言的。有了“更”这个概念,我们就会产生比较的心,而比较就会引发竞争、野心、矛盾、战争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果我们反应迟钝,就希望自己更聪明;如果我们很浅薄,就希望自己更有内涵;如果我们是无知的,就希望能变得更有知识、更有学问。这种渴望“更”的心理往往让我们痛苦不堪,这时许多人就必须通过别人的不幸来提醒自己的幸福,似乎如果没有别人的受苦和不幸,我们就不能够发现自己的幸福。然而,将自己的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难道这不是一种残酷的暴力吗?

我们的教育、传统、文化、权威,都在有意无意地助长我们比较的习性。从小学、中学、大学,在成长的每一步,我们总是在拿自己和别人或和过去做比较,用其他的事物来衡量自己。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我们的丑陋。在学校有人告诉你一定要拿第一、或者得到比较高的分数;有人告诉你,你不如你哥哥好,或你表现得不像你弟弟那样聪明,那就是开始。由于比较,你感受到了愈来愈大压力,不只是在外表上,而是在内心的深处。

我们在比较中得出结论,结论会扼杀洞察力。当心灵变得愈来愈爱比较、愈来愈爱占有、愈来愈爱依赖时,我们就创造出一个模式而深陷其中,就无法从新鲜的角度看待任何事情。如果我们不消除那些比较,我们的生活就会因为缺乏新鲜感而变得压抑,或变得暴力。而无论是压抑还是暴力状态下的生活都是不会创造幸福和爱的。真正的幸福需要通过我们自己切身体验,全心全意地融入到当下的事实当中,才能够看到事情的真实面目。

“非议”的伤害

非议是心神不宁的产物,它是专注和诚实的对立面。兴致勃勃、不怀好意、不辨是非地议论他人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逃避。

——《生命的注释——爱与思》

有一个商业人士,将人际关系处理得八面玲珑,年纪轻轻就坐上了高位。在大学的时候,他真诚、果断、大方,有决断力,所以人际关系也非常好,大家都很愿意和他打交道。可自从他成功以后,在大学同学嘴里,他成了“油嘴滑舌、虚心假意”的奸佞小人,并且只会拍领导马屁、讨好上级、满嘴油腔滑调、势利眼。因此,同学们渐渐地传出许多关于他的非议。

他们中的一个同学到北京出差的时候,“奸佞小人”亲自开着小车到机场接他,并帮他解决了许多难题。但是在这名得到热情招待的同学眼里,这名商业人士依然被“非议”。因为他的同学认为,这个人来接他是为了在他面前显摆阔气,而并不是真心诚意地想叙旧情,在工作上帮助他也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和手腕罢了。

每个人都在试图从自己的立场评价别人,以自己单方面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这种立场和单方面可以表现得十分随意,可能是需要被尊敬的同事、需要被肯定的同行、需要被奖励的下属、需要被伺候的客户,还有需要被照顾的家人、需要被注意的亲戚、需要被陪伴的朋友,甚至需要被礼貌对待的各种服务人员。而一旦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有“非议”出现。我们每天都要对付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以免他人误解自己,这就是很多人大叫“活着太累了”的原因。

非议并不是一种诚实,它是一种逃避真实的行为。兴致勃勃、不怀好意或不假思索地议论他人是一种对自我的逃避,发出非议的人由于自我的心神不宁,所以才会用虚假的眼睛去观察他者。非议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缺乏专注。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忙于关注其他的事物,这一关注表现在阅读无数报纸和杂志中的闲话专栏,尤其是现在的娱乐花边新闻中对谋杀、离婚、偷情等等的描述。或者有些终日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的人,整天盯着别人看,以找出一些奇闻趣事、低级趣味的八卦来娱乐大众。这种阅读其实就是一种非议的过程。

哪怕是对我们周围的亲朋好友,我们被干扰的头脑也会带着一种非议的眼光去认识他们。一旦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我们就会立即对这个人做出负面的评价。或者当别人的仕途一路高升时,我们嫉妒、羡慕、挑剔的心就会跳出来,想尽一切办法找出能够诽谤他人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