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9509900000029

第29章 心理学与人际交往——识人、读人与用人(6)

毕加索之子小科劳德的母亲弗朗索瓦兹·吉洛特十分爱好绘画,一入画室便不容有人打扰。一次她正在作画,儿子想让妈妈带他去玩,便敲响了门,可吉洛特已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上,听到敲门声和儿子的喊声,只是回应了一声“嗳”,仍旧埋头作画。停了一会,门还没开,儿子又说:“妈妈,我爱你。”可得到的回应也只是:“我也爱你呀,我的宝贝儿。”

门还是没开。儿子又说:“我喜欢你的画,妈妈。”

吉洛特高兴了,她答道:“谢谢!我的心肝,你真是个小天使。”可仍旧不去开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太美了。”吉洛特停下笔,但没有说话,也没有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比爸爸好。”吉洛特的画当然不会比丈夫——绘画艺术大师毕加索画得更好,但儿子的话句句说到了她的心里,她也从儿子那夸大的评价中感到了儿子的迫切心情,于是,把门打开了。

自命清高者常常是洁身自好的墨客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或者是那些自命不凡、看透生活的人。这种人文化层次一般都较高,他们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他们不愿与常人交往,却希望同有才华的人结交,因此要顺利地叩开这种人的大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善于表现自己,设法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引起他的爱才心理。

活用谎言,让对方乐于同你交流

你曾经说过谎吗?没有?恐怕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谎言。马克·吐温曾说:“我们都说过谎,也都必须说谎。因此聪明的话,我们就应勤快地训练自己能善意地说谎。”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些场合说“谎话”反而比说真话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或者促进事态更好的发展。例如,某人患了不治之症,知道这一情况的亲友多不以实情相告,因为他们知道,患者如果知道事情不仅不利于病情的好转还会给他的心里带来折磨。此时,谎言就是最好的妙药灵丹。

正所谓“谎言永远比真理更受欢迎。”在交际中,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谎话总能产生不同的微妙效果。为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取得“反客为主”的好效果。

第一,能产生良好交际效果的谎言有时是以装糊涂的形式出现的,以避免或解除尴尬。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场面,到朋友家做客时,主人热情做好的大餐恰恰是客人不喜欢吃的菜。这时,客人不外乎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接受主人盛情,一边道谢一边违心地说:“好吃!好吃!”当然,这样的谎言只能让自己自讨苦水。而如果有一天主人知道了原委,也会后悔一辈子。这窝囊的谎言,既苦了自己又伤了别人,实在不是高明之举。另一种态度,便是巧妙地拒绝。先说一句:“别客气,我自己来!”再补充一句:“这个菜我挺喜欢吃,就是胃受不了!”如此巧妙的谎言,既不伤主人的面子,又避免了活受罪,两全其美!

第二,在某个时候说点谎话,能使本来很有距离的双方达到某种“共识”,从而使进一步的交流成为可能。

有位先生和朋友去拜访一位教授,那教授为人严肃,不苟言笑。坐了半天,除了开头说了几句应酬话,剩下的全是让人尴尬的沉默。

忽然,那位先生看到教授家养的热带鱼,其中几条色彩斑斓,游起来让人眼花缭乱。那位先生知道这鱼的名字,因为自己也养了几条,还很得意地为朋友介绍过。教授见那位先生神情专注,就笑着问:“还可以吧?才买的,见过吗?”那位先生说:“还真没见过。叫什么名字?明儿我也打算养几条呢!”当时他的朋友不解地看看他,心想装什么糊涂,不是上星期才到我家看过吗?

可教授一听,来了兴致,大谈了一通养鱼经,那位先生听得频频点头。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说说笑笑,如数家珍地给他讲每条鱼的来历、特征,又拉着他到书房看他收集的各类名贵热带鱼的照片,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一直聊到吃过晚饭才走,朋友才突然领悟到那位先生说谎话的用意。

一句谎话使本来几乎陷入僵局的交谈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第三,有时候对家人也应撒点谎。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困难时期,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为了支持儿子上学,竟然把买药治病的钱给儿子交了学费,当她带儿子到商店给儿子买文具掏钱时,不慎带出了一张药单。儿子见后,再也不肯让母亲买文具。可那位伟大的母亲为了使儿子能安心努力读书,便谎称药单是用过了的。

母亲的谎言中孕育了伟大的母爱,表现的是一种最可贵的奉献精神。

第四,对求爱者的谎言。

彼得爱上了内莉,于是对内莉说了一番热烈的话:“我离不开你,你是温暖着我的太阳,你是照耀着我的月亮,你是为我呼唤早晨的启明星。”

内莉早已听出这是一番表白爱情的极热烈的话,但自己并不喜欢面前的彼得,怎么办?如果断然说“我不喜欢你”,岂不是会使对方陷入尴尬?不置可否,岂不是对对方不负责任?

她只说了一句:“真美!您对天文学太有研究了,可我,真对不起,我对天文学一点也不感兴趣!”

就这样,内莉轻松拒绝了彼得。

哈佛专家特别指出,当你不得不用一些小谎言去办事时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说的谎言要不容置疑,这样才能以假胜真。否则会弄巧成拙。

走近他人,近更容易被关注

请你想一想: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谁是你最亲近的朋友。多数情况下,他们可能是和你邻近的孩子们。

相同的现象也常发生在大学生宿舍里。哈佛心理学家统计发现,许多大学生总是和最近宿舍里的人最友好,和那些被安排住得最远的人最不友好。更使人吃惊的是,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更为亲密的关系中,比如婚姻。例如,一个对20世纪30年代期间一个城市的结婚申请的研究显示,有1/3的夫妻由双方住所相隔不超过5个街区的人组成,而且随着地理上距离的增大,证书的数量下降。而且这些结果还不包括有12%的人在婚前就有相同的地址。

上面的这些都说明,空间距离在决定友谊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斯坎特、费斯汀格和巴克对住在综合楼房里的已婚大学生的友谊作了仔细、详尽的研究。他们发现了在综合楼中空间的特定结构和友谊发展的关联性。

例如,他们发现友谊和相互间公寓的邻近性有密切联系。住在一门之隔的家庭比住在两门之隔的更可能成为朋友;那些住在两门之隔的家庭比住在三门之隔的更可能成为朋友;以此类推。而且,住得离邮箱和楼梯近的人比住得离这类特色结构远一些的人在整幢楼中有更多的朋友。

也许你会感到疑惑,这个邻近性和吸引相关的事实是否是因为相互喜欢所以选择彼此住得近一些。然而,研究发现,邻近性对喜欢有同样的影响。例如,对被根据姓氏字母顺序安排教室座位和房间的受训警察的研究发现:两个受训者的姓氏在字母表上的顺序越接近,他们就越有可能成为朋友。

显然,邻近性为友谊发展提供了机会,尽管它并不确保一定会发展友谊。

为什么邻近性能产生喜欢?首先,邻近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为了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人们不得不与邻近的人搞好关系。其次,由于邻近,由于熟悉,即使是简单的人际互动也会提高我们对他人的好感。再次,根据交换理论,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总是希望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而邻近性则满足了这一要求。

哈佛心理学家最简单的解释认为“离得近的人比离得远的人更有用”。因为离得近,接触的机会多,刺激频率高,选择朋友就比较容易。一个人和我们住得越近,我们就越能了解他,与他也就越能成为朋友。

但是邻近性是否就一定具有人际吸引力呢?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我们知道,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己所厌恶的人也往往是邻近的人。所以邻近是吸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只有当邻近的人具备了相互满足需要这一条件,或者说,人们对邻近者怀有好感时,邻近性才会产生吸引力。比如,同在一个公司工作的人,有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默契配合,工作效率倍增;而有的关系则相当紧张,甚至到了有你无我的程度。这些都是在邻近关系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但是,事情也是相对的,离开了具体的情境,离开了满足需要这一人际关系的基础,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就会把邻近性孤立起来而犯绝对化的错误。

知道了以上内容,如果你想有目的地接近某些人,引起对方注意,不妨考虑一下先成为他的近邻。

适当暴露自己,降低别人的防备心理

露西是部门中最擅长交际的一个,并且人也长得漂亮。但她仍然孑然一身。为什么呢?她身边的同事都表示,她太神秘,别人很难了解她。和她有过接触的男同事也说,刚开始和她交往时,感觉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她很自私。

原来,露西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

哈佛心理学家指出,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愿分享自己的私生活也是正常,但是对一个相当熟悉的群体而言,整天神秘兮兮的,而别人愿意多多少少分享自己的时候,你就显得有些另类。当对方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趣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一旦你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转移话题。可见,一个健谈的人,也可能对自身的敏感问题有相当强的抵触心理。相反,有一些人虽不善言辞,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反而能很快和别人拉近距离。

哈佛心理学家建议,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需要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你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对方信任你,想和你达到情感的沟通,这就会一下子拉近你们的距离。

了解这些,那么在和他人相处时,就不要把自己全副武装了,太神秘只会让人敬而远之,适当的暴露一下你自己,生存空间就会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