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哈佛哲学课
9509800000027

第27章 幸福有标准吗(1)

§§§第一章 如何让幸福最大化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一般的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赢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做支出,把正面情绪当做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赢利了。

幸福有标准吗

古希腊人对人生的理解主要采取幸福论的看法。事实上,追求幸福在任何时代都是每一个人所盼望的,但是当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幸福的时候,必须考虑两种现象。首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幸福标准,有些人以追求金钱、权力、地位为幸福,但也有些人以追求荣誉、友谊、爱情为幸福。其次,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或情况下也会对幸福的看法产生差异。譬如,你今天生病了,就会认为拥有健康是最幸福的事,但病好之后,你恐怕会忘了健康是最幸福的,反而认为其他东西最重要。由此看来,当我们讨论人生的目的的时候,不能只模糊地回答说“追求幸福”,还要进一步讨论:什么是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幸福定了两项标准:积极的活动与免于灾祸。所谓积极的活动是指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积极地努力实践自身的本质,将潜能充分发挥,达到最高境界。所谓免于灾祸,就是要躲避灾祸同时不要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影响心情,带来痛苦。

人要如何积极地活动呢?亚里士多德先将人与动物的活动加以区别,在人的活动中,凡是与动物相同的活动,都与人的幸福无关,因此,凡属于生长、繁殖或感觉的活动,都与人的幸福无关,都不是会带来幸福的活动,只有人特有的活动才有带来幸福的可能。另外,幸福必须要免于灾祸,否则只要带来任何痛苦,都不配称为幸福。

这点在亚里士多德的前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一个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皇帝,并且自己也不喜欢做皇帝的感觉,于是便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研究他心爱的自然和哲学。

据说,当时显赫于世的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赫拉克利特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却被他傲慢地拒绝了。赫拉克利特说:“世人都活着,但是对真理与正义却是陌生的。由于可恶的愚昧,他们保持着无节制的和虚妄的意见。而我,由于已遗忘了一切罪恶,遗弃了跟随我的无度的嫉妒和身居高位的傲慢,我将不去波斯,我将满足我的卑微并保持我的一贯意志。”

他整天和小孩玩骰子,而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

同时,赫拉克利特显然是一个有严重精神洁癖的人。他虽然鄙弃贵族的地位和生活,骨子里却是一个贵族主义者。不过,他心目中的贵族完全是精神意义上的。在他看来,区分人的高贵和卑贱的唯一界限是精神,是精神的优秀或平庸。他明确宣布,一个优秀的人抵得上一万人。同时,他还明确宣布,多数人是坏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好的。而他所说的优劣好坏仅指灵魂,与身份无关。“‘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我从这句话中听出的意思是:那些没有灵魂的家伙,不管在社会上多么风光,仍是一副丑相。”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希望的是从精神的崇高中获得幸福。

这样看来,赫拉克利特是符合亚里士多德幸福标准的人,他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王位,避免了不必要的灾祸;同时又专注于精神的研究,积极地活动以求从中获得幸福。

在上述两项标准之下,到底什么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借着其积极性,可以使人免于灾祸、获得幸福呢?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就是理性活动。所谓理性或明智,就是亚里士多德智慧之学的工具,借由理性,不但可看出人类所应实现的自我本质,更可察觉祸福之所系。

幸福生活跟财富有多大关系

第欧根尼被称为犬儒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衣衫褴褛,放浪形骸,留下了许多特立独行的故事。他住在大木桶里,一根橄榄枝、一件旧外套、一个逃犯带、一床见不到本色的被子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本来他还有一只碗,后来,他见到一个孩子用双手捧水喝,就索性把碗扔掉了,并且由衷地感叹道:“是这个孩子教育了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上不得台面的乞丐式哲学家竟然受到当时雅典的统治者亚历山大的赏识,不惜屈尊来到大街上去拜访他。

但第欧根尼根本不买账,在亚历山大及其随从来到他的木桶外边时,他不理不睬,低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亚历山大问:“你知道我是谁吗?”

第欧根尼头也没抬。

亚历山大说:“我是亚历山大大帝!”

第欧根尼抬起头,瞟了亚历山大一眼,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亚历山大的面子有些挂不住了,但仍保持谦恭的神态,继续追问道:“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要。”

第欧根尼抬起头,不耐烦地对亚历山大说道:“我只请求你一件事情,别挡住我的阳光!”

“别挡住我的阳光”体现了第欧根尼洒脱的精神境界。但我们绝不能把第欧根尼的生活作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样板,因为他的生活脱离了物质基础,使得生活不足以称之为生活了。但是,如果物质基础方面的要求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这时,物质往往又会起到消极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把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以为有了金钱、地位,就会坐拥幸福。其实,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而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把目标和手段混淆了,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当然,物质上的富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特质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勇敢地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吃穿住行而烦恼,而且赚钱的欲望可以成为积极的挑战,甚至给我们启发。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金钱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精神上的财富。

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极穷困地区。正如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没有什么变化。

大部分的人往往误以为财富等于幸福,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极其虚幻的。拥有更多物质财富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幸福的指数并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寡而有高低之分,拥有财富越多的人往往越容易紧张,也无暇去享受生活。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尤其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忙碌奔波的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可以使得他们的生活更为充实,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而且能够为将来带来长远的好处,然而一旦达到了目标,他们就会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获得长久的快乐,于是,陷入一种虚空中无法自拔。这时,他们会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使得他们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许多成功的人都有着相同的压力和烦恼,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吸毒。因为他们发现,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坚信,只要获得了成功,他们就会得到幸福,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地奋斗。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所期望的成功根本就不存在,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幸福。此时,他们感到自己一直坚守的信念——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只不过是一个幻影,这个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苦的方法。

金钱的作用极其有限,唯一的好处便是使人免于贫困,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求。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创造、沉思、艺术欣赏、爱情、亲情等,都非金钱所能买到的。原因很简单,所有这类享受皆依赖于心灵的能力,而心灵的能力是与钱包的鼓瘪毫不相干的。

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许多人宁愿用人生最宝贵的财宝来换取那些不甚宝贵的财富,把全部生命都耗费在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直到临终时才翻然悔悟:“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真正去享受过生命!”

无所事事是魔鬼设下的陷阱

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现了,对他说可以答应他任何要求。歹徒提出要天使把他带到天堂,天使答应了他。

一开始歹徒对自己可以进入天堂感到难以置信,随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等,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

但是一段时间后,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道:“在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

在没有任何事情可做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向天使提出离开天堂的请求。他说就算是去地狱,他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笑着对他说:“你早就在地狱了。”

这就是无所事事者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任何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我们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试图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他们认为,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他开心,就值得去做,一直到他们找到下一个乐趣为止。比如,在爱情和友情方面,他们总是试图寻找新鲜感,一旦新鲜劲过后,他们就感到厌倦,于是,就会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这些人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往往会让他们失去理智,比如为了寻求刺激与激情,他们会去吸毒,会过度地放纵自己的性欲。这些无所事事者的根本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了,只图享乐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一味地期待理想中的伊甸园早日出现。

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他们的基本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但是禁止进行任何工作。在4~8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开始感到沮丧,尽管参与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参与实验而选择那些压力大同时收入也没有这么多的工作。

人们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什么都不做。想要变得不幸非常简单,你只要随便找个地方坐着不动就可以。就像一个等待着别人带给你欢乐的王子或公主一样,如果我们不主动地追寻自己的幸福,我们就无法得到幸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幸福其实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有一部叫做《偶然与巧合》的法国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芭蕾舞演员梅莉安在威尼斯拍一部舞蹈电影的时候与男舞者陷入爱河,并生了一个孩子,然而她却无法恢复原来的舞技,不得不放弃了芭蕾生涯。但不久后,那个男舞者又和别的女舞者混在一起,她带着儿子离开了。

8年后,当梅莉安带着儿子再次来到威尼斯的时候,遇到了仿制和贩卖萨汀画作的皮耶,皮耶把他们母子画入了画中,并很快以自己的幽默和自信征服了梅莉安。

回到巴黎,梅莉安和皮耶的感情愈来愈深,而那幅仿萨汀的画作也卖了一个高价,皮耶决定带着梅莉安母子去度一个难忘的“蜜月”。然而就在这个蜜月里,皮耶和和梅莉安的儿子不幸一起遇难身亡。

同时失去了爱人和孩子,梅莉安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她在这样的绝望中孤身一人踏上了替儿子实现梦想的环球旅行。她怀着“越是不幸越会激发人生存下去的勇气”的信念,终于在旅途中偶然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必然的,又一次遇到了给予她生存勇气的人。

只要远离无所事事、消极沮丧,敢于付出行动,不管是多大的不幸,都可以转变为生存的勇气。但如果一味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就绝对无法摆脱不幸的困扰。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比失去家人和爱人更不幸的了。而想要从这种不幸之中重新振作起来,除了找到新的邂逅之外别无他法。

人的一生会伴随太多的偶然性。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偶然性的因素便随之而来,而且,在随后的人生中也充满了未知数。即使是这样,我们也绝不能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无论是处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与等待。享乐主义者和观望等待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也是绝对不可能获得幸福的。

爱与牺牲并非对等关系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安娜这个女人不惜牺牲一切代价追求爱情的悲剧故事: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且“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只是认为自己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安娜因为无法体会丈夫的温暖而倍感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