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哈佛哲学课
9509800000018

第18章 命运到底在谁手中(1)

§§§第一章 选择的困境

人生本就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程,与什么人同行、选择什么样的沿途风景,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抉择是一门人生艺术,无论怎么决定都会付出代价。我们需要做的是选择对命运最有利的那一面。

哈佛教授约翰·艾勒斯曾经说过,并不是付出就能有回报,关键在于你选择了什么。选择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但是如果你什么都想选择,那么往往最后什么都不会选择你。

你是那头布里丹毛驴吗

选择的过程就是放弃的过程,选择一种可能性,等于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这一逻辑带来了一种巨大的困境:选择越多,失去越多,后悔越多,痛苦越多,就像泰伦斯所描绘的“我周围都是洞,到处都止不住地在流失”。那么,如果你不做选择呢?

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养它。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毛驴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左右为难。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那头毛驴之所以饿死,原因就在于它什么都不想放弃,从而将自己置于选择的困境,并最终饿死。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得失,因而人们都为了得到最佳的抉择,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反复思考。如果我们犹豫不决,最终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所有人买我的马或者租我的马,价格绝对便宜,并且你们可以随便挑选。”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小马,来买马的人左挑右选,不是瘦马,就是小马。可以看出,这种选择是在有限空间里进行着有限的选择,无论你如何思考、评估与甄别,最终得到的还是一匹劣马。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对于个人决策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的困境中,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订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选择。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一个企业家在挑选部门经理时,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挑选人才,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矬子里面拔将军”的状况。“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生充满了选择,我们总要在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出决断。只要决定了某一种选择,从长远来看,任何选择都是对的。一旦选择成为事实,它就会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事实,最后这些事实就铺天盖地完全笼罩你,并且使你自己也成为事实的一个组成部分,你不可能再去否定它,因为否定它等于否定你自己。

实际上,霍布森选择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从理论上说,你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选择,但因某些限制的存在,减少了你选择的范围,事实上只提供了唯一的选择项。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说:“你可以订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订什么颜色的汽车都可以,但是我生产出来的汽车只有黑色的。”固执的福特践行了霍布森选择。

在商业竞争不发达的社会,霍布森选择很多见。比如多年前昂贵的电话安装费,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日益丰富,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人们往往会感到迷茫。走进超市,面对各种品牌的同类商品,人们往往会有点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个,很担心自己会选择到质量差的产品。谁能保证自己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呢?如果只有一种商品可供选择,人们对该商品的认知已经很清晰,不再有这些担心,至少可以只选择买或不买,这样便可以节省选择的机会成本。由此看来,霍布森选择并不是一无是处。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便自己尽可能做出理性决策。因此,我们理应利用自己的智慧,洞悉并拒绝所谓的霍布森选择,为自己创造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

正如哈姆雷特所说,“生或死,这是个问题”,生命同样如此,是绚烂还是颓废,都是自己的选择。是庸庸碌碌虚度一生,最后追悔莫及,还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到生命尽头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此生无憾,一切的一切,全取决于自己。

自己选择的,就要承担这种选择所带来的一切责任。正是因为这样,自由才显得如此沉重。

有一个问题经常会被大多数女人提及:“如果有一天我和你母亲一起掉进水里,你会先救哪一个呢?”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因为对于这样的情况,任何人都不可能置之不理,至少都得跳进水去。然而,就算你可以把两个人都救出来,这个“先”字却让人陷入两难的抉择之中,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孰近孰远的抉择。抉择之所以被称为抉择,是因为你要在“择”的基础上“抉”出一种大义凛然来。有人说应该先救母亲,因为妻子可以再娶,母亲却只有一个;也有人说应该先救妻子,因为即使妻子可以再娶,但感情不能再复制,所以也是唯一的,而母亲反正年龄也大了,即使活也活不了多少年。当然,后者的回答必然会遭到世人的唾弃与责骂,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惧怕群众的指责能轻易地做出抉择。因为几乎对于所有人来说,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真要面临这种情况大概也是束手无策的,有时候大道理和自己的思想倾向是两回事。

不过,对于这样一个让成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一个天真的孩子却给出了简单而干脆的答案:“哪一个离我近我就先救哪一个。”这就叫抉择,即抓住那时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对人如此,对事也应该这样。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抉择是一件难事,甚至很像赌博,而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用理智就能解决的,而选择了离自己最近的那一个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抉择是不会等待人的,不要为了试图奢望得到最理智、最正确的答案而犹豫不决,因为无论你花费多少心思去思考,这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是根本得不到的,而且也根本不存在。一般来说,紧急情况下你本能地认为应该的那个选择就是正确的,而且既然做出抉择就永远不要回头。

人如果只能生活在一种状态下,别无其他选择,那么,他只能生活在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中。但是,如果选择太多,没有了限制,又会如何呢?人的选择多了,受的限制少了,自由度也就增加了。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人活得就轻松了,相反,人的选择越多,人往往就会活得越沉重、越痛苦,特别是人必须在众多选择中做出抉择的时候,人需要承担的是对自己的命运的责任。

当你面前摆着很多条路,而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时,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困惑也会随之而来,因为一旦你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就无法选择其他路了,而你在事情发生之前又无法比较选择哪条路会对你更有利。两难选择往往让人很难受,但选择太多了,也未必是好事,因为在自由面前,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与责任。所以,自由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字眼,在古希腊,“自由”一词本身就有“刑罚”的意思。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

命运只是生命的旁观者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普罗米修斯也充当了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因此受到人类的敬佩和爱戴。但最高的天神宙斯却要求人类敬奉他,让人类拿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触犯了宙斯。宙斯出于对普罗米修斯的嫉妒与憎恶,禁止人类用火以示对他的惩罚。这时,普罗米修斯就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山偷取了火种,因此触怒宙斯。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

普罗米修斯就这样承受了上千年的痛苦,直至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用箭射死神鹰,用石头砸碎铁链,将他解救出来为止,他一直忍受着难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

普罗米修斯拥有超人的智慧,甚至能够背着宙斯把火种盗取出来,但是他却无法摆脱被鹰啄食肝脏的痛苦命运。这正是希腊神话中关于命运的悲剧。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双命运之手在操控,如果你陷入困境之时向命运求救,命运将如何回答你呢?加缪在《误会》中似乎给出了无奈的答案。

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一个山区开了家小旅馆,但是生意并不如意。儿子十五六岁时就离家出走,到外面闯荡。经过几年的奋斗,他赚了不少钱,也结了婚,但是常觉得不快乐,因为在他心里“幸福不是一切,人还有责任。我的家人在山中受苦,我希望他们也能够享福”。于是,他带上妻子回去探望母亲和妹妹。

在回家的路上,他忽然想到《圣经》中有关浪子回头的故事,心想:“我比浪子好多了,浪子是挥霍家产,我可是赚钱回来给妈妈!那么我应该会受到更好的待遇才对。”想到这里,他希望给母亲一个惊喜。他让妻子住在另一家旅馆,而自己一个人回了家。虽然他不断给母亲和妹妹暗示,但是母亲和妹妹没有认出他,对他很冷漠。

妹妹问哥哥:“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美丽,是吗?”哥哥兴高采烈地为妹妹描述外面的世界。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出去闯荡的时候,妹妹与母亲为了谋生,开始通过迷药谋杀单身有钱的客人,抢夺他们的钱财。他描述得越生动,越注定了他非死不可的命运。

儿子看到母亲和妹妹都记不起自己,很失望,喝了妹妹倒的茶后就上床睡觉了。半夜时母女两人把他抬到水坝丢了下去,而旅馆的老仆人捡到了哥哥掉在地上的身份证。母亲知道自己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决定上吊自杀。

虽然女儿阻止,但是母亲认为自己连儿子都认不出来,没有资格做母亲了。女儿说:“可是你还有一个女儿啊!”母亲却说:“妈妈对儿子的爱与对女儿的爱是不同的。”于是自杀了。

女儿听到妈妈的话后很生气,这时,她未曾谋面的嫂子跑来找哥哥。妹妹把所有的一切告诉嫂子之后也自杀了,旅馆里只剩下嫂子一个人痛哭。

老仆人出来问:“怎么这么吵?”

这个孤独无助的女人对老仆人说:“救救我吧!请你帮助我吧!”

老仆人说:“不!”

故事就此结束。加缪说,老仆人就是命运,命运在旁边冷漠地注视着这一切。当你向它求助,希望它帮助你的时候,它给你的却是冰冷的答案:“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加缪看来,痛苦是孤立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任何人,人不要指望命运。

生活中,人们在遭遇不幸和挫折时,往往会把这一切认为是命运的捉弄,既然命中注定自己要承受这样的痛苦,与其挣扎着改变不如顺应天命,默默承受。但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冥冥之中的“命”,即使有,命运也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只要你有勇气,你永远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当你不去掌控自己命运的时候,你就会被命运所掌控。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你就只能成为一个受命运摆布的玩偶。换句话说,在你把自己交给命运的那一刻起,你已经没有了灵魂,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只是你的肉体,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人的命运一半是由外力造成的,一半是由自身设计的。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周围的际遇,那么起码也要掌控我们自己的内心。人生就如同一次柳暗花明的航行,只有勇敢者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舵。

人生仅有一次,上帝在这件事情上赐予众生无与伦比的平等。我们又怎能将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让命运做主呢?

向苦难的生活索取教义

“无论什么,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生活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1921年10月19日,德国小说家卡夫卡在他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这位长期生活在痛苦和孤独之中的伟大文学家用左手挥去一战前后弥漫的浓浓硝烟,用右手写下了传世的文字。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毕竟是少数,一生顺利的人更是少数中的少数。没有人会给苦难的生活打上漂亮的蝴蝶结,但毋庸置疑,它仍然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挫折、坎坷、苦难是大多数人必经的旅程,它们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借助挫折的力量提高自己。

一位学者应邀到一个美国军事基地演讲,美方派了一名士兵到机场迎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