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
9509400000002

第2章 典籍名著流传千古内容博大精深的《周易》(1)

《周易》是一本内容博大精深的古书,不仅中国的圣人孔子认为这本书是人们智慧的源泉,就连西方的一些著名哲学家也都从这本书中汲取了很多经典智慧。

《周易》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大致完成于西周前期。从西汉以后,它被列为“六经”之首(“六经”包括《周易》、《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春秋》这六本书),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周易》在内容上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记录古代占卜方面的情况,“传”则主要从人生、社会、事物发展的角度方面来探讨一些哲学问题。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本书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古代,它为人们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等活动提供了参照,启迪了人们的思考;在现代,很多学者仍然在学习和研究《周易》,希望从中领悟古人的智慧。然而,由于内容过于深奥,古今中外能熟读《周易》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而这也为它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这本书中不仅记述了大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等方面的学说,讲述了预测天气、卜卦算命的方法,还讲述了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书中认为,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和阳促成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因而,整个宇宙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后来的很多思想家和学者,就是从《周易》中汲取智慧来建立和丰富自己的学说的。

神奇的上古之书《尚书》

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想要学习和了解我国的历史,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历史书籍,在阅读和查证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而在所有的史书中,《尚书》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史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原来的书名为《书》,到了汉代时期,国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这本书,就将它改名为《尚书》,也称《书经》。元代以后,这本书成为了古代社会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也就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考试用书。当时的文人想要入朝当官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而如果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一定要看这本书,所以在古代社会,这本书是文人士大夫的必读书本。

《尚书》将上古历史文件和古代事迹汇编在一起,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书中的多数文字晦涩难懂,只有少数比较形象,所以我们现在阅读起来是比较费力的。

这本书除了可以作为历史书来阅读,还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其中的多数作品语言表达合乎逻辑,也有了层级结构,已经符合古代散文的特色。在这些散文作品中,有一些歌颂美德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是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开启中国文学的《诗经》

提到我国的典籍名著,就不能不说《诗经》。可以说,《诗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华丽篇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因为书中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西汉时期,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尊为儒家经典,因此取名为《诗经》。

《诗经》不是一个人编写的,而是许多人辛劳的结晶。而且,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如今就只剩下诗歌了。依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很多地方如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民歌,同时也记载了当时贵族阶级举办宴会、丧礼等盛大活动时演奏的歌曲。同时,书中的表现主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全面地反映了周代时期的生活现象,如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生活、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面和人民的生活疾苦等,抒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容异常丰富,表达的感情真挚深刻。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可分为赋、比、兴。赋指的是铺陈、排比;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在语言上多是四个字一句的,这样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也便于记忆。

古代的礼仪宝典“三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向来以彬彬有礼的风貌展现于世界人民面前。而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时期对文明礼仪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因而,现代人如果想要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礼仪,就需要借助一些古代的史书记载。在众多的史书中,最早、最重要的关于礼仪制度方面的书就是“三礼”了。

“三礼”指的并不是中国古代的三种礼仪,而是指记载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三本书,它们分别是《周礼》、《仪礼》、《礼记》。这“三礼”都与孔子的礼学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是孔子整理编订的,其他两书的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基本上被认为是很多人一起编写的。

《周礼》中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官制及制度,并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和取舍,最终汇编而成,全书共分六篇,至今留传下来的有五篇。由于成书的周朝时期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所以这本书也是人们研究当时官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仪礼》,原名《礼》,因为记载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的礼节,所以在汉朝时又被人称为“士礼”。书中主要记载了贵族子弟成人、结婚嫁娶、丧礼仪式、宴会朝拜等方面的详细礼制和仪式,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社会贵族阶级的礼仪。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为解释经书《仪礼》而写的文章选集。《礼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日常生活、地理等方面。

“三礼”就是古代的礼仪宝典,读读它们,我们就能对古代的礼仪制度有所了解。

史料丰富的《左传》

我们现在的书,一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往往还会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不会觉得费劲。可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书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一些作者在写书的时候还故意写得很深奥,所以很多书的内容都比较难懂。《春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由于《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语言的含义却比较难懂,给后人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很大不便。古代的学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对书中的记载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我们今天称之为“传”。诠释《春秋》的书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左氏传》了。

《春秋左氏传》又简称为《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的史官左丘明为了解释孔子的《春秋》而写的书。全书基本上按照年份的顺序叙述了《春秋》中提及的重要史事过程,书中所记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比《春秋》中记录的历史还要多17年。

《左传》的写作初衷虽然是为了解释和说明《春秋》,但在内容和编写体例方面都有所丰富和发展。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录的历史时间有所拓展,而且记录的史实也不仅限于鲁国,还记述了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些事件。而且,与《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不同,这本书在编排上也显得更有条理。

除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外,《左传》还是一本很有文采的文学作品,多看看这样的书,对于我们提高文学修养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本“国别体”史书《国语》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言行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而对于国家来说,记录已经发生的历史,留下时代的印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众多,为了使历史记录更为明晰,有人就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各国的历史事件,称之为“国别体”史书。《国语》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国别体史书。

《国语》大致完成于战国初年,相传作者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全书共21篇,分别记录了春秋时期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国灭智伯,持续时间约为五百年。在具体的记述中,全书又以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兼以记事,主要内容涉及各国贵族的主要政治活动、治国意见、辩论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此外,《国语》还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军事、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是我们今天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语》不仅在内容的记述上全面而有条理,在思想上还体现出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政治观念,如书中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人人都应该知礼懂礼,弘扬美好的德行,统治阶级应该重视民意和人才。

今天,阅读《国语》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

文史成就颇高的《史记》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在发展进程中,并不是每一个时期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即使是文字记载出现之后,由于时间和事件记录上的不详细或是不精确,后人在阅读时也还存在着诸多不便,直到司马迁著《史记》以后,中国的历史记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历史记录不但更为完整精确,而且还有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鲁迅先生曾称这本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认为它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并不专门指代某本书,而《史记》这本书原来也没有固定的名称,常被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传》等,其中的“太史公”指的就是写历史书的人。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价值很高,所以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司马迁的《太史公书》的专称。

从体例上来说,《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书中连贯地记录了各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全书不仅记录的历史真实可靠,内容丰富,而且文采也很优美,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精致传神,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通过阅读《史记》,我们既能了解历史,也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学作品,真是一举两得。

只记录汉代历史的《汉书》

《史记》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跨越了很多朝代,可以说是一本内容博大而丰富的史学巨作。在这本书之后不久,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本重要的史书,它就是第一本专门记录一个朝代的史书——《汉书》。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专门写汉朝时期的历史,作者为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本来,班固的父亲很想写一部延续司马迁《史记》的作品,但是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班固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花费20余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汉书》。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书中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之间230年的史事。本书最为可贵的优点就是,历史事件记述得详细而有条理,而且书中还收录了很多关于经济制度、社会生产状况、地理、水利等方面的内容,扩大了史学研究的领域。

《汉书》借鉴了《史记》的很多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和发展。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因而班固在编写《汉书》过程中只作了小幅度的增删改动,其余的则沿用了《史记》中的记述。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史记》中并没有记载,所以班固就在搜集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自己编写而成。在编写体例上,《汉书》把《史记》的“书”改为“志”,“本纪”称为“纪”,并将“世家”中的内容并入“列传”,取消了“世家”。这些变化,成为后来正史编写的范例。

华丽的史书序曲“前四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文明的发展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书。如果我们想要在有生之年阅读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史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就要善于选择。一般来说,要领悟中国的史学精神,“前四史”是不可不看的。

“前四史”是最早的几本历史书,算得上是中国史学的华丽开篇,从此之后,记载历史的书籍越来越多,史书的编写也越来越规范了。所谓“前四史”,指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前两本我们已经介绍过,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后汉书》接着《汉书》中记载的汉代历史,主要记录东汉时期的历史,上起刘秀起兵推翻王莽,下至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总共195年的历史。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范晔编写的,少部分内容是司马彪续作的。这本书比前代史书创新的地方在于,书中开辟了专门记载东汉皇后言行的内容,同时也将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妇女列入了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