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9508800000009

第9章 禅定:庙堂颓而面色不改

慧能禅师茶语:禅定是一柄披荆斩棘的禅杖

禅宗讲究参禅,参禅是为了修心、静心、明心。现代繁忙的都市人为了远离喧嚣而选择到清静的地方度假日放松心情,这和佛家的参禅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六祖慧能有一位弟子永嘉玄觉,他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圣严法师将之解释为“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能体会到安定自然,就在禅里面”,这说明入定与外在的修禅形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禅宗讲求心的自在、明净和烦恼的解脱,不在于打坐不打坐,如果一味打坐直到瞌睡连连或妄念纷飞那也是一片茫然。心不明净不解脱,这种打坐是徒然的,只是让身体休息,让心糊涂,断然不能开悟。

一日,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那么内心是散乱的;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是很清净安定的,只因为被外界物相所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物相所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

禅师的话像暮鼓与一般晨钟唤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里的人,诚如慧能所言,参禅的关键并不在于打不打坐,而在于你怎样去修心,只有心先行进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才可以从禅定中体会到何为自由。因此,虽然行亦禅坐亦禅,但行住坐卧要做到心不散乱,意不颠倒,时时刻刻保持我们觉性的存在,心要能够做主,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人在诵经,心就在诵经;人在打坐,心就在打坐,始终没有起第二念。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盘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白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的境界就在于他有一颗随闲随淡的心,一个人的心灵不随外物而转,就已经达到心智的自由了,就能够在行住坐卧中体悟禅定的微妙。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是一切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要修行,想要真正的入定,必须先从修心开始。

盏茶铭心

禅坐不等于禅定,禅定是一种境界,禅修为入定,入定则是为了在一片静谧之中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三句简单的话,道尽禅修入定的原则和特性。修心不在于采取什么姿势或生活方式,重点在于体会到安定自然。春来任他百花开,秋去随他黄叶散,无穷般若心自在,清净自有菩提伴。

星云大师茶语:恒心搭起通天路

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无论做什么事情,恒心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如果不再继续,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仍然没有水喝。持之以恒的人会在人生的后程发力,因为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厚积薄发,往往能笑到最后。

现在的年轻人多半缺乏耐心,在一个地方住太久了就开始厌倦,读书读久了就不耐烦了,工作时间不长就计划着跳槽,最后常常一无所得,丝毫没有积累到有用的经验。岂不知,为学之道在安于淡泊。十年岁月埋头苦干,在学习过程中不该轻易说“我不会”,遇到瓶颈时要自我突破,没有寒彻骨的历练,哪有梅花的芬芳?

年轻人“不耐烦”的病因在于“无恒”。星云大师开示说:“因为耐烦有恒,读书才会通晓;因为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因为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所以说‘耐烦做事好商量’。”

曾经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信女,她的母亲得了一场重病,当所有人都觉得老人在劫难逃时,她的母亲却奇迹般地康复了。信女相信这是由于观音菩萨的加被,因此发愿要用头发绣一尊二丈高的观音圣像。六十年过去,当这位年轻貌美的小姐变成老态龙钟的老太婆时,这幅神态庄严、面相慈祥的观音圣像也终于绣好了,此时,她那一双秋水般的眼睛也早已瞎了。当有人大叹“不值”时,她只是淡定地微笑着。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为这位信女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动,连星云大师都不由得赞叹:“她的耐烦有恒,非常人所能及!”

人生的定论并非单纯由个人禀赋决定的,如能保持坚毅的决心,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一样可以一步步接近成功的终点。

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快慢。如果你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静下心来,遇到困难不气馁、不灰心,矢志不渝地前进,那么你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从古至今,所有追求成功的人都必然付出过长久的努力,汉朝的董仲舒,青年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染黑一池水,终于成为旷古书法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持之以恒,便没有爬不上的高峰,也没有跃不过的沟坎。

盏茶铭心

星云大师常常将身心浮动的人比做滚动的石头,滚动的石头无法长出苔藓,也很难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正如坚持不懈的乌龟能快过灵巧敏捷的野兔,人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不怕辛苦,埋头苦干,必能击败困难,获得成功。

荣西禅师茶语:心中有佛,不恋俗世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紧张与焦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渐渐浮躁起来,而浮躁最不利于人的成长。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

没有浮躁,抛却妄念,才能够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小镇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铁器,而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老铁匠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不好不坏,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吃饭和喝茶。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感到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他的作品称得上价值连城。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老铁匠听他说出这个数字,先是一惊,而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时不时地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便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敲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将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后来,老铁匠仍旧安稳地卖着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活过了百岁。

老铁匠打破了名利对心的束缚,重获宁静。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诸葛武侯如是说:“非宁静而无以致远。”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要进入静之境,就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其实,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

盏茶铭心

“心中有佛,不恋俗世”是荣西禅师的开释语。《六祖坛经》中也说:“即戒、即定、即慧,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定慧不二。”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慕显赫的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

归省禅师茶语:沉默是对嗔言碎语最好的答复

得道高僧多以“遇谤不辩”为自己的修行准则之一,即便被冠以恶名,也仍能泰然自若,不加辩驳。不妄语、不多嘴,自会令修行更进一步。即便遭人非议,但清者自清,真相是不可能被掩盖的,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直,人格好坏立见,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背后私语。保持沉默、不去辩白,是对自己人格的信任。

很久以前,有一归省禅师,在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百姓自己的生活也不好,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住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都拿出来做粥,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形容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只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自己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里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要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用赚来的钱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佛家教谕,不要妄生“嗔”念,其实就是要人们面对别人的怨怼和怒骂不要计较太多,太计较就会平添烦恼,清净无为也就无从谈起。

星云大师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从不予以辩护,正是修养真功夫所在。面对流言飞语的纠缠不清,那么选择装聋作哑或指东打西,是很好的应对之法,这样会使对方的攻击无所适从,最后对方也只能怏怏而退。

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上文中看似驴唇不对马嘴的几段问答,其实讲述了一个道理——有些话不必说得那么直白,佛在心中,禅就在心中,用语言是无法阐述清楚的,不断反省不断领悟,答案自然会显现在修行者的心中。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有时沉默确然是最好的语言。

盏茶铭心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外界的嗔言碎语当做耳边的一阵风一样,任它吹来,任它吹去,不为所动,就会省却很多烦恼,拥有一个清静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