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草根宰相诸葛亮
9508300000014

第14章 了却君王天下事(7)

陈式没什么领导才能,带去的兵也不多,如果魏军真的拼死反抗的话,估计还得诸葛亮赶来救场,但是可惜的是,郝昭只有一个,而且已经挂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郝昭同志那样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他们常年待在这里,成天吃沙子,伙食待遇极差,哪还有精力为国卖命,当俘虏说不定还比在这儿好,郝昭第二的人物再也不会出现了,所以这群没素质的人不约而同地把地方腾给了陈式。

这是诸葛亮意料之中的事情,只要郭淮走了,一切就好办了,这是诸葛亮三次北伐中伤亡损失最小、收益最大的一次战役。老说北伐北伐,也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好几回了,这次可算是出成果了。

终于将口号落在了实处,诸葛亮这次虽然赢得有点拐弯抹角的,郭淮就这样被他随便一吓就跑得远远的了,但是不要骄傲,因为真正的敌人还没出场呢,做好心理准备,诸葛亮同志,前方有位猛人已等候你多时了。

将孙子装到底

诸葛亮回来了,总算是对人民有个交代了,这些年不断地出征,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和打击,总算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虽然只是一点点,但总比没有好。

朝廷的办事效率也相当高,诸葛亮回来没多久,刘禅就给了他应得的赏赐,恢复了他丞相的职位。虽然蜀国上下一片欢腾,但是魏国当这次战争没有发生一样,既没有打击报复,也没有找诸葛亮要赔偿金。

孙权这些日子正忙着登基做皇帝,也没空搭理外头那些破事,所以这次的胜利就好像是蜀汉大军在公共海域划了条道一样,大家都持无所谓的态度。

眼下,诸葛亮最操心的也不是这些,而是那个永恒的话题,小皇帝刘禅,说他小,其实也不小了,都是二十多岁的人,搁那时候也算是个大老爷们了。

但是这哥们儿就是永远长不大,刚把诸葛亮官复原职,就开始不上朝、不批文件、不工作了。

反正丞相你仗也打完了,官也恢复原职了,那你就继续在你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吧,至于我,还是该怎么玩就怎么玩。

刘禅消极怠工,最后受累的还是诸葛亮,这时的蜀汉有人口九十万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之前刘备刚建立蜀国的时候,人口就是九十万左右。后来在诸葛亮的休养生息政策下,蜀国人口一度达到两百万人。

也就是说,诸葛亮这几次的北伐战争令蜀国国力大为衰退,所有的军用物资都是从国库里拿的,而诸葛亮长年出远门在外,也顾不得管家里这摊事,刘禅更是不会管,丞相好不容易不在一回,我还不抓紧时间玩,至于别的我才管不着呢,我有吃有喝就行了,管别人干什么。

蜀国的国民经济呈现衰败趋势,诸葛亮意识到这是战争拖垮内需,所以着急上火地要开始整顿。

他给刘禅上书,说要发展农业,搞好水利工程。

刘禅说好啊,丞相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全面支持。

诸葛亮继续上书,既然皇上支持,那就请皇上每天开开会,跟我们一起商量一下该如何整治吧。

刘禅说那就不用了,丞相完全可以全权代理了,我都说了我全面支持啊,不过是精神上的支持。

诸葛亮彻底崩溃了,不过毕竟是老江湖了,挽起袖子自己干吧,于是五十岁的高龄了还没有退休的打算,豁出命地趴在办公桌上工作。

诸葛亮把凳子坐穿、把茶水喝干的态度一点没有感染到刘禅,任凭诸葛丞相雨打风吹不动摇地干工作,刘禅就是不出手。

这时孙权终于成了皇帝,于是派使者到蜀国给刘禅捎了个信,虽然你是皇帝,但我也是皇帝了,咱俩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封欲说还休的信被刘禅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看后知道孙权想加深和蜀国联盟的关系。诸葛亮在心底冷笑,这些年来三国战乱连绵,吴国一直扮演的墙头草角色,周瑜死后,抗击曹魏的呼声越来越低,而孙权不是和蜀结盟,就是和魏结盟,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诸葛亮知道孙权担心蜀国和魏国几次交战后,魏国会把矛头指向他,所以想提前和蜀国打好关系,以防到时候一旦打起来没个帮手。

要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怎么也算是国际大事了,皇帝也得表表态度,于是诸葛亮找到刘禅,问他对这次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刘禅还是那句老话,丞相看着办吧。

诸葛亮觉得气血上涌,头昏脑涨,顿时激动起来。

“什么都叫我看着办,什么都叫我看着办,那还要你干什么啊,到底你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上啊,这蜀汉是刘姓的天下还是谁的天下?

“你刚登基的时候,我帮你,那是因为你没经验,我能办的事就帮你办了,可是几年过去了,你还是全指望我啊,那等我死了,是不是还得把我从棺材里拉出来继续给你干工作啊?”

诸葛亮的愤怒让刘禅目瞪口呆,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合适,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一扫平时斯文的丞相。

诸葛亮发泄完了,还意犹未尽的四处张望(找家伙),也没看到称手的家伙,就随手抄起袖子里的公文想冲到刘禅身边,好好替刘备教训一下他这个不长进的儿子,幸亏及时被在场的人给拉住,否则皇帝被大臣打的先例就要在诸葛亮这里开先河了。

喘着粗气的诸葛亮,脸红脖子粗地望着刘禅,老子豁出去了,我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希望你能出息点,实现你爹和我的理想,继续大刀阔斧地干下去,你可倒好,指望上我就什么都不管了。

刘禅经历了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也是涨红了脸,丞相也太不给面子了,我不就说了一句话吗?他至于就这样吗,还差点敲我一顿。

这个皇帝当得也太窝囊了。刘禅虽然也憋了一肚子火,但他还是走到诸葛亮身边来:“是我错了,丞相,我不会再辜负父皇的期望了。”

看着刘禅沉痛的表情,诸葛亮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对刘禅行了礼后就默默地走出去了。还能再说什么呢?该说的早都说过了,如果他真的能明白,何至于自己还要如此呢,也许这就是宿命。

当初选择刘备,是觉得他这里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但那是年轻气盛时候的想法,现在五十岁的老头了,精力大不如以前,可是却依旧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如果说以前还有刘备支持,那现在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难道我真的错了吗?错在不懂得急流勇退,错在在一条越走越窄的路上拼命想走出光辉大道来,错在辅佐刘禅……真的是难以成事吗?

不管怎么样,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我就只能继续走下去了。诸葛亮抬头望着头顶浩渺的天空,忽然想起了十七岁那年坐船去荆州,投奔刘表时候的心情,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了,但情怀依旧。

看谁耗得过谁

这要是换了几年前,丞相一发威,估计刘禅早就乖乖认错,痛哭请求原谅了,可是经过和诸葛亮长年累月的接触,这位少年皇帝早就不再畏惧他了,因为他明白,这个人伤害不了他。

刘禅并不是没脑子,就算他真的没脑子,成天没日没夜地被诸葛亮熏陶着,也该长点出来了,事实证明,刘禅同志不但有脑子,而且还颇会思考。

这个世界只属于有实力的人,诸葛亮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实力卓越的人。刘禅从小时候起就有这样一个认知:没有诸葛亮办不到的事情。

从之前的介绍,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刘禅的童年生活还是比较坎坷的,先是在战火中差点被他亲爹摔地上死掉,后来又被后娘绑票。不幸的经历总会在小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而留给刘禅的阴影是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懦弱性格。

在刘禅看来,安安乐乐才是福,和和气气才是真。所以他一直提倡以和为贵,大家在自己家安安分分地过日子多好,何必去外面折腾那么多事情呢(这点绝对可以和刘璋谈到一起去)?

但是自从他当了皇帝之后,丞相就坚决打破并推翻了他这个理论,和气?开什么玩笑,如今可是天下三分,争霸统一的时机。安乐?更是不知所谓,天下受苦苍生那么多,你还有心思安乐,惭不惭愧啊你……

天下人受苦又不是我造成的,干什么要我惭愧啊?虽然觉得很委屈,但刘禅没打算跟丞相开辩论会,论学历口才,他根本就不是高智商、高学历、高水平的诸葛亮的对手,所以他选择了妥协。

当然了,妥协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刘禅在丞相的鞭策下过着为了理想、为了苍生而奋斗的日子。

诸葛亮虽然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和他一样高觉悟、高水平,起码他的小领导刘禅就绝对达不到那个水平。

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点醒了刘禅:“丞相这么逼你,其实是想取而代之,赶你下皇位。”

发出这个罪恶声音的人叫黄皓,是个死太监,为人奸诈,又贪又馋,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样的人一直潜伏在刘禅身边多年,诸葛亮居然没发现,可见他对刘禅的生活关心还是不够。

黄皓告诉刘禅,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就对诸葛亮说什么时候觉得后主不成器了,什么时候他就可以取而代之。

当然了,刘备说这话的时候完全是客气客气,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诸葛亮好好帮着刘禅成器,诸葛亮当然也是当客气话听了就算了。

这就好比别人夸你做的菜能比得上御厨做的,你听听就算了,没必要当真,不然御厨不就是你当了吗?

刘禅却在黄皓的误导下,认为这是诸葛亮对他的压迫,因为诸葛亮的指示总是过于高难度,一旦自己犯错,诸葛亮就有了借口说自己不是个好皇帝,不能胜任这个工作,到时候自己只能下岗再就业,混新饭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