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9508200000009

第9章 微观经济学(2)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①

①[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Jr.)著张逸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一、作者简介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Jr.,1918—2007),出生于美国特拉华州。长期担任哈佛商学院企业史教授,是企业史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企业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战略与结构》(Strategy and Structure,1962)和《有形的手》(The Visible Hand,1977),以及《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1990),被誉为企业史研究的“大企业三部曲”。2005年,出版《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Shaping the Industrial Century)一书,总结了其企业史研究。

二、本书精要

本书主要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区别,对管理资本主义的核心制度即现代工业企业的产生和动态演变进行比较详尽和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作者首先阐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必要定义、概念、解释,然后对各个工业、各个国家和各个时间阶段进行实证的比较,建立了关于现代工业企业的开始和持续发展的一种解释性理论。透过现代工业企业,钱德勒考察了美国、英国、德国200家最大的制造公司(现代企业的样板)的集体历程,研究了他所称之为的美国竞争管理资本主义、英国个人资本主义和德国合作管理资本主义。指出,现代工业企业基本上是通过复杂的层级制开发其能力,使整个企业的活动与经营大于其部分的总和的一种组织。管理层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计划与协调,在职能内部与职能之间获取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三、论著内容

1.关于规模和范围经济

在增长理论的文献中,库兹涅茨通过对1870—1938年美国、英国和德国主要生产部门在总产量中份额的长期变化的统计发现,在所有这三个国家中,工业部门出现了最大的经济增长,而农业却急剧下降,美国和德国的工业部门增长特别明显,英国的发展稍慢,但是可以持续下去,显示了从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的急剧转变。对此,作者强调现代工业活动在把农商经济改造为现代工业经济中所发挥的中心作用。通过对1880—1948年美国主要部门在总产量中份额的长期变化的统计表明,美国有最大增长的是那些资本密集的工业,其中大制造企业处于支配地位。作者提出了一些必要的概念、定义等,如规模经济(是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范围经济(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者销售过程来生产或者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交易成本(把货物和服务从一个经营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的成本),指出,正是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市场的开放,导致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使交易成本减少,从而使大的多种单位工业企业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并以那种方式产生。在资本密集的工业里,通过对新设施的投资,大大地增加了有关生产单位产出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各生产单位取得了更多的规模经济,同时联合生产带来的成本减少也很明显,这方面的成本利益来自用很多相同的原料和半成品材料并用相同的中间工序来生产多种产品,这些便是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作者认为由于中间商经营着许多制造厂商的产品,所以他们比从事销售和批发单一系列产品的任何一家制造厂商获得的产量更多,单位成本更低,此外,还通过扩大其经营范围增加了这种优势,即通过单一设施来处理许多相关的产品系列。因此,可以把批发商和零售商专门组织起来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中间商的存货周转降低单位成本。

交易的成本经济当然是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密切相关的。在单一一个生产单位或经销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使该单位扩大货物和服务的产出,而货物和服务的产出的扩大又反过来相应地增加企业与其他经营单位一起,必须继续进行的经常的商业交易的契约关系的数量。正像在各经营单位范围内生产和经销过程的变化对各单位间交易的性质发生有力的影响(因为这些交易是通过契约关系界定的)一样,契约关系的变化也对在各经营单位范围内不断进行的业务发生有力的影响。

2.关于竞争性管理资本主义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美国企业的历史。美国有比英国或德国更多的现代工业企业,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种新的企业制度就统治着美国的核心企业,这些新企业的创业者对新的和改进后的生产工艺进行比较广泛的投资,为其配置了必要的销售网络,招聘了领取薪水的领导班子,发展了组织能力,以确保在其工业中保持长期领先的地位。

在创建组织能力方面,作者提出了纵向兼并与寡头垄断竞争,认为在特大企业聚集的产业中,最先在生产、分配及管理上进行基础性的、内部相关的投资者,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一直居于领先地位。由于工业的快速成长,城市及市郊取代了作为主要市场的农村、乡镇以及传统商业中心,并且出现了繁华年份和随之而来的极度衰退的年份。即使企业的演变因行业而异,但是在“一战”前几乎都是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兼并而达到成长的,后来,美国国内外新的市场以及相关产业的新产品市场得到了迅速扩张,主要企业始终以同样的方式在竞争和成长,主要战略就是始终如一的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为此,作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石油业和橡胶业这两大产业的综合历史,然后对“一战”前的主要行业如造纸业、采石业、陶瓷玻璃业、金属冶炼业、金属开采业等进行了概述。

在扩展组织能力方面,作者提出了现代工业企业持续增长的另外两种方式,即海外扩张和多样化经营,这主要以食品业和化学制品业来进行论述。美国生产商在国内扩大自己批发组织的同时,也在向海外扩张。“一战”前,机械生产商进入欧洲的机械生产领域,这种机械主要是轻型标准的批量生产的设备。此后,食品公司及消费化学品公司得到更快发展。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建立了大量的海外工厂,一方面存在规模成本优势,另一方面节约大量原料运送成本。在多样化经营方面,领头公司将对新产品的投资实现的增长比通过投资到国外的生产设施及人员来实现成长重要得多。这种新型多样化经营战略不仅加剧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有利于保证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各企业加大投资以及研发力度,生产出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在生产、营销或研究上已经获得的优势,得以获得并保持市场盈利份额。

总的来说,美国的工业企业通过国外投资与多种经营继续发展。在增长的动力是规模经济的场所,企业更多地靠国外投资去发展(如机械与运输设备等);在可以取得范围经济的场所,增长则通过多样化方式进行。

3.关于个人资本主义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英国的经历。在英国,人们信守个人的资本主义,因此英国企业家没有征聘职业管理班子,也没有为了在新产业中获得和保持市场份额而发展所需的组织能力,结果丧失了国内外许多市场份额。由于未能在制造、营销与分销以及管理方面作出必不可少的投资,英国很少有大的工业企业出现,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其经济发展受到了损害。不过,由于新的运输和通信网的到位,英国出现一个大量销售的机会,英国企业运用三种大规模销售机构:百货店、联号商店和合作社,发起了一场分配经销的革命,到“一战”结束时,新兴零售商在易腐食品、服装和家庭用具这三个领域中获得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加之,英国较小的地理范围和市场的更大集中为利用规模经济提供了机会,由此而鼓励食品和服装业的零售商进行更大程度的后向合并。

英国企业的历史表明,必须建立并保持竞争能力,以确保工业中持续不断的盈利性和生产能力。在这一点上,德国比较成功,在生产、经销和管理上的投资,使得德国企业在“一战”前就成为欧洲最成功的企业,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工业。

4.关于合作的管理资本主义

这一部分主要叙述德国的经历。德国企业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为形成一些大工业而建立了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但是,德国大企业着重于生产工业品,而美国那些大企业同样生产并经销消费品,因此,美国的工业领先企业为了市场份额不断在职能和战略上进行竞争,而德国的工业领先企业往往宁愿彼此进行谈判,以保持市场份额。

由于市场、供应来源、融资方式、反托拉斯环境以及教育体制的不同,德国的工业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有别于美国的特征。例如法律差别,德国的工业公司很少能够通过兼并而成为具有广泛行业的控股公司;相反,其价格、产出和市场规范等方面的协议是较为松散的和临时性的联盟。在企业资金的提供方面,德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同时德国的大型多功能银行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投资对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使得银行的代表进入许多企业的董事会。

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影响大工业企业的创建及其后来的发展。它们带头发展了物理与化学及其在医学与工业技术上的应用。作者认为,作为技术知识泉源的大学与研究所和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德国比在英国甚至比在美国,要密切得多,在英国这种联系很少存在,在美国,其过程在世纪之交还刚刚开始”。科学、技术和商业教育基础设施的迅速增长大大满足了对技术训练有素的管理者的要求,德国现代工业企业与其生产管理者、设计工程师和市场销售员迅速地在技术知识和消费者,尤其是工业消费者之间提供了决定性的联系。德国的工业体系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合作,银行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企业所需的资金、法律和环境促进了合作。

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德国已由个人资本主义发展到管理资本主义,而英国才刚刚开始实现。两种资本主义的差别在于一个趋向于竞争,另一个趋向于合作。美国的领先企业为争取市场和盈利就在职能与战略上进行竞争,而德国的领先企业则常常愿意进行磋商而不是竞争。

总之,现代工业企业随着新的交通和通信网络的完成而迅速出现,这些网络使大的足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物质流与信息流成为可能。新的制造企业不断集中在生产技术提供了规模和范围成本优势的那些工业,并且在这些工业中,它们通过生产和销售过程协调了物质流。而在生产技术不能带来明显规模和范围成本优势的其他工业中,是由新型销售商通过生产和销售过程开始协调物质流,这些新型销售商是全行业专职批发商和大宗零售商,包括百货商店、邮购商店和连锁商店等。

四、简要评述

在钱德勒之前,企业史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单个企业和个别企业家。钱德勒在众多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一具有一般意义的主题,使人们对现代大型工业企业出现的原因及其演进动力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他“将企业史建立成了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研究领域”,对经济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厂商行为时忽视了厂商本身的差异,本书的研究迫使人们不得不注意这种差异。钱德勒的研究表明,现代工业企业对组织潜力的开发,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技术是一种机遇,但它是否能成为持续的优势取决于工商企业及其管理部门。技术上的成功是重要的,但除非有旨在取得规模经济的投资支持,否则它不会成为市场优势。作者认为,厂商的各种优势产生后,可以长期保持,率先行动者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一般可保持数十年之久。厂商优势往往由路线决定,率先行动者可通过各种机制加强它们的优势。挑战者只是由于率先行动者的错误、政府行动和技术与市场的变化才取得成功。作者强调,大企业是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管理能力只能在这种条件下被锻造出来;相反,在计划经济下,由于企业有关的决策只能由计划机构做出,因而其组织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从组织能力的角度看,大企业不可能由行政命令所拼凑。

当然,钱德勒的一些观点也受到质疑和批评。例如,把产生组织创新的原因过多归结为技术;过多关注高层管理,而忽视了劳工问题等。这些意见各有其道理,但钱德勒的贡献不可否认。

扩展性阅读文献

[1]祖述.A·钱德勒论大公司的优越性——《规模与范围》简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0(09).

[2]王锦瑭.钱德勒与美国企业史研究[J].世界历史,1996(05).

[3]赵一凡.钱德勒与管理革命理论(哈佛读书札记)[J].读书,1987(10).

[4]Howell John Harris,Reviews.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Volume25 / Issue03/ December1991,499-500.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