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9508200000018

第18章 宏观经济学(1)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①

①[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著叶华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一、作者简介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曾被负有盛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称赞为具有“永垂不朽的大智慧”。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特里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1901—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马歇尔。1908年出版经济学理论著作《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奠定了他在奥地利青年经济学家中卓有才华的名声。其后在维也纳的格拉茨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伯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任教。曾先后出任过由K.考茨基、R.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担任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混合内阁财政部部长,美国经济计量学会、美国经济学协会等著名学术机构会长。主要著作有《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1,由生前所写传记评论汇集而成)、《经济分析史》(1954)等。

《经济发展理论》最早发表于1912年,是熊彼特的成名作。在本书中他提出和运用“创造性毁灭”的理论阐释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试图用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周期,影响极为深远。

二、本书精要

熊彼特写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过渡的时期。这本书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进行开创性的深刻论述,体现了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的卓越风格。

熊彼特界定了经济研究的范畴,指出经济学研究不单是研究纯粹的经济事实,还包括探究这些经济事实背后的原因。他从“循环流转”的角度,勾画了一幅静态经济的图景,通过农民、面包师抽象地描述了人类的经济行为。然后,分析了人类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土地服务及其价值决定。熊彼特认为这两种生产要素不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劳动居于土地之上,而是两者在生产中均非常重要。熊彼特研究在交换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人们出于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的考虑,通过和其他生产者交换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获得自己所需的消费品,以及进一步生产所需的劳动和土地,这样无数次的交换就构成了经济生活循环流转的基本形态。熊彼特分析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指出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循序渐进、总处在统一结构中的变化,而是那些非循序渐进的、改变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熊彼特论述了创新、新组合及发展。创新源于生产者行为的变化,消费者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受到这种变化的启发,才产生新的需求。对旧组合的微调产生的新组合只可能引起增长,不可能带来发展。熊彼特还论述了企业家在新组合中的功能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熊彼特阐释了信贷的本质、作用及资本的本质。信贷在本质上是为了给予企业家购买力而进行的购买力创造,不是单纯购买力的转移。信贷功能的实现是经济发展在完全均衡、简单的循环流转中得以实现的基础。资本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独立的要素,是企业家获得其他生产要素的杠杆。他介绍了企业家利润产生的一般形式、多种途径以及在非交换经济中利润的产生与归属问题。他指出利息的本质是当前购买力对未来购买力的溢价,还介绍了利息的形成、分类、货币形式以及购买力对利息的影响等。最后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经济周期对企业家产生的影响、企业家对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以及经济萧条产生的原因和如何治疗经济危机等问题。

三、论著内容

创新、利息、信贷、企业家及经济周期的分析是本书全部探讨的关键点。

1.创新

熊彼特首先用静态方法分析了“循环流转”,假定在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其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生产过程只是循环往返,周而复始。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即使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照样能获得利润,掠取剩余价值。但熊彼特却否认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所存在的剩余价值剥削及其转化形式利润和利息。熊彼特从“动态”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创新”及资本主义。他在这里通过引进“企业家”和“创新”而导出了资本主义。这些内容就是书中所阐述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也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这里新组合的实现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因为人们根据以往经验,可以在习惯了的循环流转中迅速合理地开展行动,但面临创新时却需要指导。而且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中,创新的实现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创新者没有关于新组合的经验,难以根据熟知的数据来进行决策和指定行为规则,只能进行预测和估计;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习惯的轨迹会成为创新的障碍;创新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人们对于创新过程中的失败容忍度比较低等。

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熊彼特提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他借用生物学上的术语,把那种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的这种过程,称为“产业突变”。并说“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应特别予以注重”。所以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这些,就没有资本主义。但是,熊彼特虽然强调了生产技术革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变动”和“发展”的观点,但却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信贷与资本理论

熊彼特指出信贷的产生使得商品交换中的支付手段得以增加,信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使暂时闲置的资金得以利用。在此基础上,熊彼特论证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企业家总离不开信贷。因为,信贷在本质上是为了给予企业家购买力而进行的购买力创造,不是单纯的购买力转移。在正常的循环流转中,信贷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现新的生产组合时,会出现一个购买力缺口,信贷的职能之一就是弥补这个购买力缺口,即把创造出来的购买力交给企业家支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不需要等待,企业家也不必预付给供应者货物和现金,缺口得以弥补。

接下来,熊彼特论述了资本的相关理论。首先,熊彼特提出资本的本质,即“资本只不过是一种杠杆,凭借它,企业家可以控制他所需要的具体商品;资本只不过将生产要素转到新的用途或者将其引入一个新的生产方向的手段。这就是资本唯一的职能,凭借这个职能,资本在经济组织中的地位被完全描绘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资本虽是交换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于企业来说,资本不是商品,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既不直接参与生产,也不是生产对象,而是企业家与商品世界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如同理论上存在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是必然存在的,相对而言,资本市场更明确、更集中、更易于观察。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货币,因此有人也将资本市场称作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主要职能在于通过信贷交易为未来发展筹措资金。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循环得以永续运行的关键。

3.利息理论

有关利息理论的论述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由于信贷分为消费性信贷和生产性信贷,对利息的探讨也应作以区分。消费信贷利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现实的境况发生改变或是人们的预期发生变化,使得人们对于现有货币的估计发生改变;生产性信贷的利息是利润的派生物。在此基础上,熊彼特论述了五个基本命题:第一,利息是发展的产物,即产生于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亦即发展的经济中而非静态的经济。第二,利息来自利润。第三,利息不依附于具体的商品,因此,利息是永久的,而利润只是暂时的。第四,在共产主义社会或者无交换的社会中,利息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五,即使在交换的社会中,如果是计划经济,利息也是不存在的。

熊彼特指出,传统理论把契约利息(贷款利息)等同于企业家利润(原始利息)无益于解决利息的来源问题。原始利息作为企业家的典型收入,只有企业家用自己资本进行生产,使得产品价值超过其成本,能够取得利息的情况下,资本的利息才能和企业家的利润画等号。

熊彼特还分析了购买力对利息的影响。利息的本质就是当前购买力超过未来购买力产生的溢价,解决了溢价问题,也就解释了商品流永久性流向购买力持有者,进而也就解决了利息的永久性问题。

4.利润

企业家的利润是企业的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剩余。在循环经济中,企业总是收支相抵不包括垄断收入,此时企业家既不赚取利润也不遭受损失,他们的工资完全被称为“经营管理工资”。经过生产手段和技术的革新后,生产效率得以提升,从而新的组合得以实现,企业家也因此获得利润。除了引进生产革新能带来利润以外,企业家利润的产生还有多种途径,如选取新的、廉价的原料供应;创造出新的产品,以更好、更充分地满足现有的需要和原先已被满足的需要;或开拓新的市场也能带来丰富、持久的利润。熊彼特还分析了非交换经济中利润的产生、消失和归属,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非交换经济中,利润与经济制度中领导者的职能密切相关。领导者决定了利润到底是以工资新增的部分归属劳动者,还是以垄断利润归属生产者。

5.企业家

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现象是生产新组合的实现,也可称之为“企业”;某个人的职能是实现新组合,就称之为“企业家”。不同于交换经济中的“独立商人”,也不同于资本家。企业家既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持久状况,所以企业家不会像地主、资本家、工人那样形成一个专门的社会阶级。企业家的行为及特殊动机是“理性的”,丝毫没有享乐主义的含义。典型的企业家通常有三类动机:首先是获得尊贵地位的动机。其次是一种征服的意志,他们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最后是追求成就感的动机,他们享受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只有第一类动机,才能作为企业家活动结果的私有财产,后两类动机则不是。企业家在带领企业实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很强的捕捉机会的能力、充沛的精力、敏锐的思维,还有吸引跟随者的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