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9508200000013

第13章 微观经济学(6)

二、本书精要

该书从理论与经验两方面,基于典型的经济分析方法,即“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的偏好”,对人力资本投资做了详细阐述。作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即“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的投资”。建立起一个严密的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收益率。作者指出人力资本的投资活动有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和寻找有关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例如,企业的在职培训要满足成本—收益法则,其中成本既包括培训的费用,也包括机会成本;收益为员工从培训后直至退休时各年的边际产品及其贴现值。均衡体现在成本现值跟各时期收益流现值和的均等。他将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一般培训(相当于同质性的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和特殊培训(相当于异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高)。依据培训的类型不同,成本分配在企业和雇员之间相应具有不同的模式。若为普通培训,成本由雇员全部负担;若为不完全特殊培训,考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培训成本由双方共同分担并分享收益。

三、论著内容

1.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

首先对投资于人的过程进行一般化的理论探讨。基本理论假设是,人们将根据其对收益和费用的计量来决定对教育、培训、医疗等投资的增减。所谓收益,包括货币收入的提高、职业地位的改善以及文化等非货币收益的增加,费用则主要取决于花在这些投资上的时间的被放弃的价值。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身上的资源来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心理收入的活动,这种投资活动有上学、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和寻找有关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贝克尔将对人力资本的理论分析分成两个层面,即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的影响和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前者又分别集中在在职培训、学校教育、信息投资和医疗保健投资这四个方面。

在对在职培训的分析中,作者认为,以往的各种厂商行为理论没有看到,工人通常都是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完善旧有技能,由此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率的。而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是要付出成本的,其中包括受培训的人所付出的时间及努力的价值,他人所提供的“讲授”,以及所使用的设备和资料等。在职培训又可以分为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两种。所谓普通培训,是一种除对提供这种培训的厂商有益外,对其他厂商也会有益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会提高他们未来的工资,“承担普通培训成本并从其回报中获益的,是受培训者而不是厂商”。

由于一个厂商提供普通在职培训,会给其他厂商带来外部经济,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要么不提供这种普通培训,要么把培训费用转嫁给受培训者本人。劳动者则通过在培训期间放弃部分收入(包括较低的工资率、时间成本和直接费用等)来接受培训,以便增加自己的技能(或人力资本),从而在将来获得更多的收入。特殊培训是那种能更多地提高提供培训的厂商的生产率的培训。与普通培训相反,特殊培训的费用是由厂商支付的,因为一个雇员在其他地方所能得到的工资与他所获得的培训量是无关的,或者说给予受过特殊培训的雇员的工资,高于他在别处所能得到的工资。在对教育的分析中,作者把学校定义为一种专门从事教育生产的机构,与岗位培训既相互替代也互相补充。学校教育的成本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学杂费以及其他实际费用(包括书籍、住宿、交通等费用)构成直接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指在读期间所放弃的收入,这种被放弃收入等于该期间他可能得到的收入与他在读期间所获得的实际收入(包括课余和假期打工收入以及闲暇的价值)的差额。学校是一个特殊的企业,而学生则是些特殊受培训者,且学校教育也使他们的年龄—收入曲线倾斜下凹。此外,还分析了就业信息的投资,包括找工作的费用、可能的空间迁移支出(时间和资源)等。

在对健康投资的分析中,作者认为虽然今天收入与知识的联系比与体力的联系更重要,但是身心健康仍然是世界各地一个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改进身心健康的途径很多,包括降低工作时期的死亡率以延长得到收入的时间从而改善收入状况,提供较好的饮食以增强体力与精力从而提高挣钱能力,改善工作条件等,这些都将影响人的精力和生产率。贝克尔认为,保健投资也可分成普通投资和特殊投资两种类型,它们的含义和对收入的影响分别与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相同。

2.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作者认为人力资本回报率是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试图从理论上确定回报率与投资量的关系,并据以估计投资期、投资成本、投资量、投资的回报以及投资激励和其他一些影响。他试图解决一个重要难题,即如何根据净收入资料来估计成本和回报率。作者指出,“因为实际上人们根本无法把人力资本收益与其他收益区分开,而且有时也只能把人力资本的成本和其他成本不完全区分开”。幸好在估计成本和回报时并不需要知道投资时期,可以根据净收入资料来加以估计。

影响投资激励的因素有时期数、工资差及其长期变化、风险与流动性和资本市场与知识等。首先,一项活动的时间跨度的增大将提高任一时期所作投资的回报率。活动的时间跨度对回报率以及投资激励的这种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形式多样。死亡率和发病率越低,预期寿命就越长,有可能增加人力资本的回报率,进而鼓励人们进行这种投资。因此,年轻人更多受教育,接受在职培训,更换工作和工作地点,以及增长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知识。这并不是因为对学习的兴趣更大或更有能力接受新的观念,或者较少为家庭责任所束缚,或更容易得到父母的支持,或者能够更灵活地改变生活常规和地点;相反,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获得回报的年数可能更多。在对风险与流动性这一因素的分析中,作者认为,只要预期回报率大于无风险资产的利率与同投资相联系的流动及风险酬金之和,一个有知识的理性人就会投资。因此,一方面,人力资本是一种非常不具流动性的资产,它不能被出售,也不是贷款的良好附属担保,所以与这样的资本相联系,流动应有正的也许还相当可观的酬金。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因素不确定,人力资本的实际回报将围绕着预期回报率而变动。寿命长短的不确定,人的能力尤其是年轻人的能力是不确定的,以及由于大量不可预测的事件也是不确定的。人们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反应则取决于不确定性的量与性质,也取决于人们的偏好或态度。作者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者一般都比较年轻,在把人力资本投资延期到年纪较大时进行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18岁的年轻人可能一下子筹不到钱去买机器,但是他们可以把这种投资延后许多年,直到他们的信誉和财产足以提供“个人的”借贷担保而无须付出多大的代价时。而对人力资本投资来说,筹措资金是一个更难克服的障碍,因为他们不能那么容易地延期投资,以致在进行投资时不能提供良好的名誉和担保。结果,倘若他的家庭不够富裕,或者学校开支较大,或者他所接受的不是特殊教育和培训因而得不到特定厂商的支持,那么资本市场不完全将使其遇到筹资困难。

作者认为,人力资本理论能够给许多有关收入差异的令人困惑的经验发现提供不同而又更为清楚的解释,包括更熟练、受教育更多的人的年龄—收入曲线更倾斜以及平均收入长期增长等。例如,对人力资本的强调有助于解释能力与收入分布之间的种种关系。对于能力及其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主要是根据所谓智力测验或智商、学校成绩以及人格考验来衡量个人能力;另一种解释则主张就以成就或以收入本身来测量人的才智,收入高的人能力就是强些,偏态的收入分布就意味着能力的偏态分布,作者认为,把能力与收入关联起来的主要缘由,不过是要把能力的影响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歧视、裙带主义和运气等诸如此类因素上的差异区分开来。只有在这几个变量保持不变时,才能通过用收入来定义能力以达成某种折中:如果两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同,那么挣钱多的人就被证明是经济才智更大的人。这样,在能力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含义。一是对那些能力较强的人的迁移,继续接受教育和更多地投资自身的倾向的解释,无须诉诸非经济力量或需求条件在较高投资水平上对他们有利这样的假设。二是一般而言,不容易把“先天与后天”或能力与教育等环境因素分离开来,因为高收入总是同时意味着高能力和好环境。作者还认为,收入分布整体上比能力分布更偏,年纪较大的和熟练的人的收入分布比年轻的和较不熟练的人的收入分布更偏。

四、简要评述

《人力资本理论》一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模型,通过严谨的数学方法进行规范论述,并做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以验证其理论,说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和人们收入的深远影响,揭示了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指出其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并提出了若干具有开创性的估算人力资本投资量及其收入效应的方法,从而为人力资本研究的深化提出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扩展性阅读文献

[1]李仁贵.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之六)——加里·贝克尔[J].中国城市金融,1997(06).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陈光金,刘小珉.新经济学领域的拓疆者——贝克尔评传[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段星梅)

保罗·萨缪尔森

经济分析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①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著,费方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一、作者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出生。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并长期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经济学多个重要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位通才”。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在福利经济、公共财政、国际贸易、宏观经济以及消费者理论方面,都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开创和发展把数学引入到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分析预测经济变化的方法,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特征。

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保罗·萨缪尔森论文集》(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2011,第7卷),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 Analysis,1958),其中,《经济分析基础》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二、本书精要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写成的。该书运用数学工具,使各种理论和方法获得基本统一的表述,并以此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成就,通过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相结合,使新古典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有了经典的数学表述形式。《经济分析基础》一书的核心在于“分析”。数学中的分析学从极限概念出发发展为了关于导数的理论,使整个数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此,数学由初等数学发展到高等数学。从该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意图是试图在经济学领域引起一场变革,使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内容发生彻底的转变,并以该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作为这一转变的基础和起点。因此,作者从“最大化”假设出发,用数学方法重新概述比较静态学,进而提出“对应原理”,以此将比较静态学和动态学结合在一起,并试图使经济学从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发展为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