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9476900000006

第6章 物质生产民俗(5)

第五节 农耕民俗

一、农耕习俗

武陵山区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物产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自先秦至隋代,土家族在这里披荆斩棘,辛勤开垦,在平坦肥沃之处种植水稻,在山区丘陵地带种植杂粮,虽以渔猎砍伐为业,但农业生产已在本地区逐渐推行开来。《华阳国志》卷一记载,早在汉代,江州“有稻田、出御米”,居住于酉、秀、石、黔、彭的土家族也不会例外。

但耕作方法十分原始。《史记》卷三十注记载:“烧草下水稻种,草与稻并生,各七、八寸,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薅。”不过,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仅能糊口。

唐宋以后,随着民族交流的增加,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逐渐传入武陵山区,农耕经济在土家族地区得到很大发展。“改土归流”后,农耕经济占据了当地土家族经济生活的绝对地位。而本地区以旱粮作物种植为主的农耕经济与中原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农耕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山多田少的武陵山区水田数量少,山上地多坡陡,蓄水不易,水稻种植有限,开垦山地,种植旱粮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因此灌溉农业不是本地特色。

土家族地区“处深山穷谷之中,气候与他处异,且一邑之中又各有不同”,“山之高处,四时多岚气浸漫”,“九月积雪,积至春后始消,盛夏如秋冬,不去棉,秋后农功毕,各闭户取薪火,不轻出,春时乃作于外”,这种极大的气候差异,使本地区的生产季节、作物生产周期。

作物种植品种非但和汉族地区灌溉农业相去甚远,即使在一县之内,甚至山上和山下都有着迥然的不同。虽然土家族农业生产深受汉族地区影响,其生产习俗不可避免要受到汉族农耕习俗的影响,但由于有众多地域差别,形成了土家族山区特色的生产惯制,构成了独特的土家族山区农业生产习俗。

1.劳动锣鼓歌

土家族在日常生活特别是生产活动中有“一家有事,百家帮忙。”

的习惯。为了克服劳动力的不足,他们往往采用互相帮工的形式,这种互助的形式,在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非常普遍。在这种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又通常辅以锣鼓歌舞,人们把这种锣鼓歌舞通称为“劳动锣鼓”(打闹)较典型的有薅草锣鼓、挖土锣鼓、栽秧锣鼓、薅秧锣鼓等等。一旦某家有事,其余人则自动组织起来,数十人乃至百余人进行集体劳动。劳动时选出两名歌手,一人击鼓,一人敲锣,面对劳动者边打边唱,使劳动者的思想和精力都集中在锣鼓和歌上,从而起到指挥生产,鼓舞热情,娱乐众人,忘却劳累,提高效率的作用。

在众多的劳动锣鼓中,又以栽秧锣鼓和薅草锣鼓在土家族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多见,史载最详细,也最有代表性。“夏日耘苗,数家人合聚一家,彼此轮转,以次而周。耘时,往往数十为曹,中以二人击鼓鸣钲,迭相歌唱。其余耘者进退作息,视二人为节。”“四五日耘草,数家共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毕,复趋一家。一人击鼓,以作力气;一人鸣钲,以节劳逸。随耘随歌,自叶音节,谓之薅草鼓。”集体劳动的场面非常热烈:“栽秧薅草鸣锣鼓,男男女女满山坡。背上儿放阴凉地,男接歌来女接歌。”“薅歌六月满山冈,锣鼓声中抑复扬。莫道山中无礼数,男男女女各分行。”也有众多文人在其作品中作了描述,李焕春《竹枝词》:“十亩新秧插不多,相将玉米种山坡,女红亦解耕耘好,瞌晌芳(藤?)听鼓锣”;田泰斗《竹枝词》:“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莫认田家多乐事,可怜汗雨拭盈蓑。”

土家族锣鼓非常普遍,有“锣鼓不出乡”之说,以栽秧锣鼓和薅草锣鼓为代表的劳动锣鼓以及不索取报酬而进行的集体劳动,无疑反映出早期土家族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时互相协作集体生产劳动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种劳动锣鼓,不仅起到指挥生产,娱乐情绪,助兴驱疲的作用,而且成了维系村寨和睦团结和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重要手段,因而富有强大生命力,至今仍在土家族人聚居的地区广泛存在着。

2.看青

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区多山,山高林密,生存着大量的野兽,当农作物进入成熟期时,为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往往在庄稼地边高处搭建一个草棚,由人日夜守候,当地人把这种行为称为看青。“包谷成熟时,农人多于田边高处设一棚,若箭楼状,夜眠棚中守望,谓之看青。”张山诗“回乡去做看青人”,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3.猜哑谜

玉米成熟收获之后,土家族人常常在夜晚邀约邻里,同处一处剥包谷,在劳动的过程中或唱山歌,或猜哑谜,而又常以猜哑谜居多,既可减轻劳累,又可赶去睡眠。“邑产包谷,秋收月约乡邻夜剥包谷,或唱山歌,或说哑谜,以警其眠。”田泰斗《竹枝词》也有形象描绘:“南瓜赤豆细烹苞,赚得乡邻剥夜苞,一个哑谜猜不透,灯前月下共相嘲。”

二、农耕文化

由于农耕生产逐渐取代了渔猎生产在土家族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人们对能影响收成的各种事物产生了敬畏心理,于是在土家族的农业生产中,也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崇拜,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土地神崇拜

在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社会,生产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土地,这就自然让农耕民族产生了土地崇拜的现象。为了使生活有保障,土家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一样,会祈求土地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土地神崇拜于是在土家族人的观念中萌生。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土家族的土地神崇拜常常与山神崇拜交织在一起,造成这种不同于其他民族土地神崇拜的原因与土家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土家族生活在山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往往就是山地,山是他们生活的来源,山神也就成了土地神,如茅山土地、茶山土地、梅山土地、山神土地等等。但土地神并未因此而取代山神,与山神比较,土地神所司神职较山神要繁杂得多,如天门土地、地府土地、桥梁土地、茅山土地、茶山土地、青苗土地、长生土地。

管寨土地等等。从其名称可以看出,土地神所司神职遍及山林、交通、农耕、狩猎、村寨、守护、神人交往、寿夭祸福等方面。可以说土地神在土家族人心中成了“万能之神”。

因为土地神在土家地区演化成了“万能之神”,因此土地神祭祀在土家族地区十分普遍,各村寨都设有土地庙,有的村寨多则有十几座。一般按宗族立庙,杂姓多的村寨土地庙也多。因为土地庙数量多,因此相应就比较简陋,多为“三块岩板起个屋,两张黄纸做大门”。庙比较大的,中间立有神像,供奉有一男一女两座神像,俗称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庙小的则没有神像。史载:“春种毕延客,曰请烧上田坡”,“秋收毕延客,曰还稻场”,“农家春月播种毕,以鸡豚香椿祷于土地祠,谓之烧上田坡,即古春祈意也。祭毕,客饮酒(秋社亦然)”。田泰斗《竹枝词》:“红杏开残种植过,家家烧荐上田坡,高宜晴暖低宜雨,古社坛边拜祝多。”从这些历史资料记载来看,土家族人在春天播种之前和秋天收获以后,都要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而这种祭祀又有专门的名称,即“春秋报赛”。“春秋报赛”是土家族人在农耕活动时对土地神的祭祀仪式。“春祈”就是在每年春天开始农事活动时举行的祭祀仪式,其时间各地不一,渝东南地区大多将其与生辰祭祀合二为一。“秋报”即秋收后为报答土地神的保佑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具体日期各地有不同。

土家族祭祀土地神的形式除了“春秋报赛”以外,还有“生辰祭祀”和“年节祭祀”两种。生辰祭祀即是在土地神的生日时举行的祭祀活动,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神诞辰,人们便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现在渝东南部分地区土家族人仍举行生辰祭祀活动,祭祀的时候每家每户用酒肉、粑粑、鸡鸭祭祀土地神(酉阳大姓冉姓土家族人祭祀形式较为特别,他们不在家做饭,而是集中到土地庙旁边集体举炊,同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共同“聚餐”)土地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土地菩萨诞辰,村寨头人、族长召集群众聚会。这种聚会,除了祭祀土地神以外,更多的变成了当地山寨议定各种条款规范人们行为的机会。

2.牛崇拜

牛是农耕经济时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任何一个农耕民族都深知牛的重要性,土家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给牛以很高的地位,进而对牛崇拜。

现在土家族地区还普遍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牛崇拜的风俗,人们要定期对牛进行祭祀。一是生辰祭祀,就是在牛的生辰这一天对牛进行祭祀。土家族人认为牛是在农历四月八日这一天由上天派下来帮助土家族人耕种的,因此,土家族人把这一天作为牛的生日,人们要在这天举行隆重的仪式,感谢牛对土家族人的贡献,并将这天定为“牛王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让耕牛休息,并给牛吃大米粥,条件具备的人家还要给牛吃鸡蛋,并用竹筒给牛灌酒喝,表示对牛的生辰的祝贺。晚上,家家户户要在牛栏边焚香烧纸,祭祀牛王。

祭祀时除奉献酒肉这样的祭品外,还要默念祝辞。人们在白天还要举办牛王会,举行山歌比赛。在过年的时候,也要让牛“过年”,在除夕至正月十五期间,给牛喂饭。二是小孩寄拜。土家族人认为,牛神具有保佑土家族人特别是小孩的功能,因此,在一些地方,当小孩身体不好或者经常生病,喜欢哭闹时,就让小孩拜牛为“干爹”,并取代牛的名字。土家族的牛崇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既表现出对祖先的崇拜,也具有重视农业耕作、祈求庄稼丰产的内涵。

3.毛娘崇拜

毛娘,也就是山里毛虫的神,毛虫是危害庄稼、果树并且能使人中毒生病的一种害虫。土家族人的毛娘崇拜,是出于对毛虫危害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独特风俗习惯。一般认为毛娘就是“盐水女神。”

的化身(《世本·氏姓篇》载:“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积十余日……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能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开明。”《水经注》中也有类似记载)后世土家族人为了不受盐神所化成的毛虫的危害,就尊奉它为“毛娘”,祈求她不要危害本地族人,并把农历八月八日作为祭祀毛娘的日子。这种习俗在酉阳、秀山一带尚有遗存。

4.社巴神崇拜

依据土家族《摆手歌》的记载,社巴原来是土家族的部落首领,他带领土家族先民,迁移到现在的武陵山区一带,重建了家园,死后被土家族奉为祖先神,主司风调雨顺(在土家族个别地方,社巴神还被演化为雨神)而随着民族的交融和汉文化的传播,土家族地区的社巴神祭祀与汉族的社神祭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现在只在个别地方还偶尔能发现土家族社巴神祭祀的遗存。

祭祀社巴神一般有专门的场所,当地人将其称为“社场”,大多设在山寨旁边,社场有社庙,庙一般为茅屋,屋中供有神像,屋前有神树,祭期一般为一至三天。祭祀的时间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即社公生日)祭祀仪式主要为跳舞唱歌,杂有祭神行为,如杀猪、烧香、放鞭炮、鸣枪、丢扫把、打锣鼓等等。

5.谷神崇拜

在武陵山区,秋收以后有“吃新节”的习俗,这种现象实际上体现了土家族的“谷神崇拜”。谷神在不同的地方称呼也有区别,或称“五谷娘娘”,或称“田神”、“秧苗神”等,他掌管着五谷的生长和丰欠。旧时对谷神的祭祀在土家族聚居地区十分盛行。人们建有五谷神庙,立有神像,常年香火不断。酉阳、秀山地区的土家族人在刚开始秋收的时候要对谷神进行隆重祭祀。祭祀时,把新收获的玉米、谷穗、黄豆等分成几束,分插于神龛下或大门的门柱上,并将煮熟的五谷摆在大门外,对空遥祭(即所谓“吃新节”)靠近湖北的黔江、石柱一带的土家族人则以农历八月二十四为谷神降生日,祭五谷神时,除了焚香祭祀外,还要唱《五谷歌》,而隆重的祭祀谷神的仪式一般放在五月端午节进行。祭祀的时候,要将犁耙锄头之类的农具摆放在堂屋正中,以酒肉为祭品,烧香磕头跪拜。也有一些土家族山寨在五月初三把五谷神请出屋,放在田中,到秋收五谷进仓后,再祭请谷神回家。有的山寨则祭“秧苗神”,在田间稻秧生出来的时候举行祭祀,祈求秧苗不遭虫害,生长茂盛。

随着中原先进农耕文明的逐渐扩张,渝东南及其他土家族地区的农耕习俗和农耕文化也必然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像土家族人崇尚朴实、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习俗就带有明显的汉文化色彩,但在其日常的农耕生活中还是保留了具有自己鲜明民族特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