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9476900000016

第16章 物质消费民俗(3)

第三节 居住民俗

重庆土家族生活在山区,人们多聚族结寨而居。土家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资料并不丰富。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下,土家族人的居住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古代人们多棚居崖处,且多聚族而居,一般1个姓氏居住在1个寨子里面。宋代以后,随着经济日渐发达,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大的改善,修建住宅开始朝仪式化、形式化等方面发展。

重庆土家族人的建筑技术,在明清时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石柱土司衙署中的玉音楼,有七盈三层,高六十余丈。

一、居住的自然环境

土家族修建房屋时注意地势的选择。在选址时,土家族人要请风水先生或者土老司查勘地理状况。一般是依山傍水,前面地势平坦,后面山脉蜿蜒,左右均有护卫的山脉,如有缺口,也应该有树木填补陪衬。根据地形,土家族建筑主要为吊脚楼。它是重庆土家族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又称“吊楼子”。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味道。

土家族建筑一般是坐南朝北,但不能是正南正北方位,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皇宫大院和庙宇道观才是正南正北方向。房屋要考虑阳光的照射,要避开当风的地方,同时,还要考虑人畜的饮水问题,不能离水源太远。

住房附近要有田土,便于耕作;有柴山,便于砍伐和使用。附近有果树、菜园,方便取用,也便于管理。同时,还要考虑交通问题,既要便于出入与人交往,也要便于物产的运送。

房屋前一般有土、石坝子,供人员活动或者晾晒粮食等。外面是院墙或者刺篱笆,院墙有的用土筑,有的用乱石砌,也有的在矮土石墙上栽刺丛,主要是防止野兽或者盗贼。再外面一般要栽种竹子或者柏树、杉树等,一则用于日常生产劳动的需要,二则可以陪置风水。未经主人许可,不得随意砍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田姓人家,房前屋后都要栽种紫荆树。在酉阳等地,有这样的传说:有一个田姓老人,年近花甲喜得贵子,为了纪念,他在屋前种了一棵紫荆树,取名“独子多孙树”,意为将来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儿子田实长大后,也娶妻了。一天,门前的紫荆树忽然从半腰长出3根枝丫。田实的妻子也在那年一胎生下3个儿子。他们慢慢长大成人后又都娶了妻子。后来,门前那棵紫荆树忽然从半腰的三根枝丫上,又生出9条嫩枝。结果,3个儿媳生了9个孙子。田实又是喜来又是愁,喜的是人丁兴旺,愁的是3个儿媳妇脾气不好,经常闹着要分家。一次,田实把儿子、儿媳叫到紫荆树下,流着眼泪说:“我们家的紫荆树长得多好哟,这是老辈人栽的,是祖宗树。什么时候它枯死了,你们才能分家。”3个儿子也不愿分,可是,怕媳妇闹,都不敢做声。为了早点分家,3个媳妇巴不得紫荆树早点枯死。每天早晨,大媳妇端盆滚开的米汤,悄悄泼在树蔸上,把树身摇几摇,把枝丫揪几揪。每天中午,二媳妇端盆翻开的油茶汤,悄悄泼在树蔸上,把树身摇几摇,把枝丫揪几揪。每天傍晚,三媳妇端盆热热的洗碗水,悄悄泼在树蔸上,把树身摇几摇,把枝丫揪几揪。树顶上的花落了,叶子黄了,上半截眼看就要蔫枯了。3个媳妇又闹着要分家。田实说:“紫荆树不过是蔫枯了,还没有死,就像我老了一样。3个大枝,9个小枝,就像你们和我的孙崽,长得枝青叶绿,不要分家吧。”田实磨破了嘴皮,3个媳妇还是要分。第二天,只好把家分了。第三天清晨,屋前的紫荆树全部蔫枯了。田实在树下从早哭到天黑,又把儿子和媳妇喊到树下,说:“你们看,一分家,把紫荆树也气死了。我们田家人丁兴旺,离不开这棵祖人栽下的‘独子多孙树’。它一死,以后田家的人丁怎么能兴旺呢?再说,分家后,势单力薄,日子怎么会好过呢?”3个媳妇都觉得公公说的话有道理,当夜又把分了的家产合成了一家。第二天,门前的紫荆树又“还阳”了。依然青枝绿叶,满树红花。这以后,田实一家是“九代同堂”,“擂鼓开饭,鸣炮收工”。所以,田姓土家族人便把紫荆树奉为“祖宗树”。

二、住宅的布局、结构

土家族住房属于干栏系列,当地人习惯上称为“龛子”,在结构上由正屋、偏房、吊脚楼和朝门4部分组成。正屋有3间、5间、7间或者9间不等,不能修建成双数。房屋一般以7柱、9柱或11柱等为一列,当地人叫3柱4挂、5柱4挂、5柱6挂等。土家族谚语“要得发,不离八”,因此中柱的高度离不开“8”,一般为一丈五八(约5.26米)一丈六八(约5.59米)一丈七八(约5.93米)一丈八八(约6.26米)等。

吊脚楼为土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修建于偏房一侧。关于吊脚楼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土家族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族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族人。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张天王说:“7天就还回来。”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族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3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

的吊脚楼房。7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张天王说:

“你要,我还你”,于是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王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还有一种传说是: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户土家族农民,夫妇俩拉扯着两个孩子。每天丈夫劳动归来,总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阶沿上。不料一天早晨,蓑衣和斗笠却被拉到了墙旮旯里,原来是狗在上面睡觉过夜了。为了避免再出这种事,他们就找来了一根大竹篙,用葛藤绑在阶沿外边的柱头上:好挂蓑衣和斗笠。一次,妻子坐在屋檐底下织麻补衣,两个孩子老缠她,使她做不成活路,她烦不过,找了几节木杠,几块木板,就着挂蓑衣和斗笠的竹篙搭成了一个平台。她坐在上边去,继续织麻补衣,再也不怕孩子吵闹了。人们见这样子好,便进一步把平台发展成住房,这就成了吊脚楼。修建吊脚楼时,主要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于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竖较短的木柱支撑,上铺楼板。楼的一边、两边或三边都有走廊。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是姑娘们的活动场所,也是主人陪客人聊天的地方。卧室装有地楼板,离地1米左右,门口安有楼梯。楼下为谷仓、柴房,或者堆放杂物,或者做牛羊圈之用。在今酉阳县的龚滩古镇,还可以见到大规模的吊脚楼。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的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的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如果是两面就称“转角楼”,如果是三面则称“走马楼”。走廊栏杆多花格,悬柱称“吊瓜”,或为六棱、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栏还雕有龙凤、喜鹊、花卉等,令人赏心悦目。

吊脚楼的基本形式有“三合水”(一正两横)“钥匙头”(一正一横)和“一字屋”,还有“四合水”、“两进一抱厅”及“四合五天井”等。

土家族民居最典型的是“三合水”式吊脚楼。正屋中间为堂屋。堂屋敞开无门,是土家族最神圣的地方,供历代祖先神龛,用于祭祖先、办理婚、丧、喜、庆等大事。堂屋两边住人的居室叫“人间”。“人间”分前后两小间,前间(即火铺)内设火塘,后间做卧室。“人间”均铺以架空木板以防潮。横屋出龛吊起,上层为姑娘楼,下层用于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另有客房或厨房,是公共活动和起居饮食的地方。房屋前后都有通道,名为“阶沿”。

四合院是土家族有钱人家修建的“封火桶子”式的建筑。在今秀山的洪安等地,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正屋为家长居住,两边厢房为其他人居住。楼内侧都有栏杆,过道连接相同,名为“走马转角楼”。转角楼上一般为闺房,未出嫁女子多住在那里,所以又叫“绣花楼”。楼下为堆放杂物的地方。转角楼衔榫天衣无缝,工艺十分精美,是土家族建筑的精品。四合院中间是天井,用于排水,也做过道用。外面是朝门,供人出入。朝门不能正对堂屋,应或左或右偏离一点。

土家族的卧室和闺房是禁区,外人不得随意进出。

根据张良皋先生的考察,认为“干栏式的龛子来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三开间正屋来自黄土高原的窑洞,正屋与横屋的围合趋势来自黄土平原的井院式(或曰‘地坑式’)窑洞。土家族民居正是华夏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完善结合。”

三、火塘和灶的位置

土家族房屋前后两间,以堂屋中柱为界进行分隔。前面的是厨房,后面的是卧室。卧室外设火铺,四面用木板做成框,里面用土填实,中间烧火,火上吊鼎罐,平时用于煮饭或烧水。火铺周围摆若干草凳,供家人或客人围坐之用。

火塘又称火炕、火床、火铺,为土家族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塘围以长条石。土家族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火塘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时,全家人围火塘做饭、聚餐、烤火。若有客人到来,则请客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火饮茶;吃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饭罢,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话家常或者做家务事直至深夜,有的甚至围火塘铺被而眠。火床是作为土家族重要的社交场所,它是床灶不分、床凳不分、床与取暖用具不分、床与客厅不分的产物,“它展示了土家族人热情好客、直率豪爽、淳朴坦诚的性格,体现了土家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厨房的上部不盖楼板,只用木棒等纵横铺着,名为“炕楼”。炕楼既有利于厨房内烟雾的排除,也方便炕干柴木或者食物等。

厨房的主体部分是灶。土家族人认为灶用于煮“东西”,所以灶门在东而灶台在西,整个灶呈东西走向。灶的形状有三种:长方形。

正方形和弯月形。长方形和弯月形灶一般是“双眼”灶,正方形灶则为“独眼”灶。有的在灶门上方吊一个鼎罐,用来热水或者熬汤。灶的右手边放置水缸,便于舀水做饭。一般在水缸后面设置碗橱、瓢兜(用于放置水瓢、刷把、饭瓢等用具)等,便于取用。

四、屋内家神供奉的位置

土家族的神龛设在堂屋正对大门的墙壁上。神龛当地人又叫香火,中间供“天地君亲师位”,两边供“某氏门中历代昭穆神主”。

“本宅司命灶王府君”、“酉溪得道招财四官财神”、“南海岸上观音大王”、“七曲文昌帝君”等。木匠、石匠等匠人之家,还要供“前代鲁班大师”,农民则供“九丑牛王”等。这些字要由有身份、有文化,德高望重的人书写,特别是“天地君亲师位”在写时更有讲究:“天。”

不出头(不能伸出最上一横)“地”不离土(土旁要与右边部分连在一起)“君”不封口(下面的口字要有缺口)“师”不离刀(即“師。”

去其偏旁的一撇)“位”不离人(人旁与右边的“立”字连接在一起)

神龛前面有香炉、烛台及家神(历代祖先考妣)牌位等等,有的香火上还供祖先塑像、画像,放有记载祖宗生日、忌日的纸条等。笔者在彭水县岩东乡的岍山,就看到清道光年间保存下来的神龛。该神龛高约2.5米,宽约1.5米,分为7层,最下层距地平面约1米,第二层中间是“天地君亲师位”,并排放着香炉、罄、灵牌等,其余层次都雕刻得非常精美。

富贵人家的堂屋,除香火上挂鎏金匾额外,两边柱子还挂木刻黑底鎏金楹联,柱子之间挂寿屏,两边摆放一排木椅子供人坐,门口悬挂官府或者乡邻所赐赠的匾额。这种房屋,在酉阳龙潭的赵庄。

彭水的岩东等地至今仍可看到。

五、家具的种类

土家族的家具种类多,放置的地方也不同。生产用具、渔猎用具、储藏用具、饲养用具、运输用具均放在吊角楼下,而生活用具、祭祀用具则放在楼上。具体的用具有:

1.生产用具

山铧、水铧、山犁、水犁、枷担、纤绳、使牛绳、犁扣、犁把儿、犁弯儿、钉耙、平耙、耙梳、挖锄、薅锄、花生锄、窖锄(小锄)板镰刀、齿镰刀、沙刀、柴刀、打麻刀、桐子刀、漆刀、刀架、戽斗、档席、笆笼、水车。

水枧、秧盆、秧挑子、粪桶、粪瓢等。用于木工的有:斧头(开山)各类刨(推刨)各类凿子、各类锯子、各类钻、各类雕刀、墨斗、曲尺、直尺等。用于石工的有:各类錾子、各类锤子、楔子、拗子、墨斗、铁尺等。用于打铁的有:红炉、钻礅、夹钳、大锤、二锤、风箱、羊皮围腰。

水桶等。用于筑墙用的有:墙板、墙杵、扁担等。

2.生活用具

(1)取火。

人们用打火石、火镰、火草、稻草鞭等取火,也有的在灶堂内或者火塘内埋放火种取火。

(2)烹饪。

做饭菜用具有锅、灶、鼎罐、铁三角、吊钩、菜刀、铲子、砧板、漏瓢、水瓢、汤瓢、火钳、火铲、火钩、吹火筒、瓢、捅条、炉桥、瓮坛、甑子、甑篦、甑帕(草)甑盖、锅盖、刷把、粑箦、粑圈、蒸笼。

(3)饮食。

菜碗、饭碗、盘子、碟子、杯子、筷子、饭瓢、调羹、酒壶、茶壶、茶碗(杯)桌子、椅子、椅垫、板凳(高、矮、长、短、宽、窄)独凳、草凳。

炊锅、烟袋(长、短、铜巴啄、铁巴啄、烟筒)烟嘴子、水烟袋(竹、白铜)烟盒(漆猪腰子形、牛皮抽屉形、角质方形、椭圆形等)灯碗、灯座、糍粑灯笼、蚊刷、抠背耙、茶盘、茶船(茶托)茶桌、茶罐(铜、瓦)

饭盆、油缸、盐缸、砂钵等。

(4)起居。

凉椅、凉板、席子、扇子(蒲、竹、棕叶、纸)火桶、火箱、烘笼、炕笼、火盆、火柜、床踏凳、梳妆台、枕头、被子、卧单、棉絮、褥子、麻絮。

棕荐(垫)草荐(垫)蚊帐(布、纱、麻布)帐钩、床巴簧、床板、便壶。

便桶、拂尘、洗脚盆、洗脸盆等。

3.祭祠用具

烛台、香炉(铜、瓷、木)罄、蒲团等。

4.储藏

主要有单柜、连柜、巴壁柜、黄桶、扁桶、坛子、炉缸、石水缸、木水缸、木箱、藤箱、碗橱、两门橱、三门橱、苕洞子等。

5.渔猎

人们在渔猎活动中,主要使用渔船、渔网、渔杆、渔叉、渔圈、罾。

兽网、弩机、兽夹、火枪、标枪等工具。

6.饲养

猪圈、牛圈、鸡圈、鸭圈、马厩、猪食槽、猪食桶、猪食瓢、马槽、牛笼头(戴在牛嘴上防止牲畜在路途中吃掉庄稼的笼子,用竹篾编成)羊笼头、牛梆铃(系在牛颈项,行走时发出铃声,便于寻找)鸭棚子等。

7.运输工具

箩篼、挑篓、背篼(稀、密、大、小)油篓子、担桶、粪桶、背水桶。

背粪桶、漆桶、扁担、高架、打杵(丁字、牛角)柴码架、抬扛、抓钩、三窝撑、鸳篼、腰包、抬杠、抬盒、背荚、滑杆、凉轿、马鞍、马镫、马笼头等。

六、住宅的修建

1.择地

修建房屋,首先要请风水先生来择地。土家族人的住宅一般选在依山傍水的地势上,后有绵延不断的来龙,前有活泼生动的朱雀,左是青龙护卫,右有白虎为屏,有山有水,那就是理想的居住地。如果左右的沙、水搭配不好,则不能居住,否则后患无穷。

2.准备材料

木匠砍伐木料的第一天,要带着祭品到山上,点燃香烛纸钱祭拜山神。砍伐的第一根树木,必须倒向西方,这样才能得到太阳神的保佑。梁木必须是偷砍别人的树木,砍倒后要放鞭炮,并将一段红绸系在中间。在运送回来的过程中不能歇息,要一口气搬运到新屋场。要派人看护好梁木,不得让人踩压或者跨过,否则就不能使用。

3.画梁

在房屋正中的大梁上,掌墨师要在梁木上画上莲花或者太极图案,再放上一本当年的历书(皇历,谐音“皇立”)画图的中心要钉一些长约5寸(约16.65厘米)的红布条。梁木的两端画八卦图,图上写“乾”、“坤”两个字,图的旁边写一些吉祥如意的话语,如“金玉满堂”、“富贵双全”等。

4.上梁

房屋修建中,上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房建好后,要请人择良辰吉日举行新房落成仪式,宴请亲朋好友。整个仪式包括:

(1)点梁。

掌墨师沐浴更衣,焚香祭拜神灵和祖师爷后,用公鸡鸡冠的鲜血分别在梁木的中间和两端涂抹,目的是以此来祛邪除魔。在点梁过程中,亲朋好友要和着木匠一起唱点梁歌。

(2)缠梁。

木匠把亲朋好友送的红布,缠绕在梁木上。木匠只能一匹一匹逐一缠绕,同时还要唱缠梁歌。在整个缠梁过程中,木匠的歌词不能出现重复。

(3)上梁。

缠梁结束后,木匠用斧头在梁木上敲3下,唱上梁歌。与此同时,主人点燃香烛纸钱,在鞭炮或者火药枪声中,两组青壮年各抬梁木一端,沿着梯子攀援而上,看谁抬的一端先到达房顶,名为“抢梁”。有趣的是,虽然加油呐喊声不断、双方也你追我赶,但一般都是同时到达屋顶,将梁木稳稳地放进指定的位置。

(4)抛梁。

放置好梁木后,两个木匠分别站在梁木的两端,手拿抛梁粑演唱抛梁歌。掌墨师首先高声问:“主家要富还是要贵?”主人在堂屋前高声应答:“富贵都要!”掌墨师说:“慢慢行,慢慢走,主家请我开梁口。开了梁口三分三,儿子儿孙做高官;开了梁口八分八,儿子儿孙辈辈发。”然后,掌墨师就向主人抛下富贵粑(抛梁粑)主人则跪在地上用衣衫接。然后,木匠一边抓起一把粑粑向四周抛洒,一边唱道:“一把金,主家人财年年兴;一把银,主家年年好收成。”而下面的人群,则你推我挤,簇拥着抢夺抛梁粑。因为它象征着富贵与吉祥。

立朝门。立朝门与修建正屋一样重要,有“千斤龙门四两屋”的说法,因此也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5.装饰

(1)房顶。

土家族的房屋,屋顶一般用青瓦遮盖,忌用红瓦。屋脊正中处要用瓦搭建成梅花或者“品”字形的图案,据说是象征至高无上的姜子牙。屋脊的两端,用瓦垒砌成翘角,凌空欲飞。

(2)墙壁。

土家族房屋一般是木结构,用树木搭建起框架后,用木板来装饰周围的墙壁。木匠首先是装堂屋正中的墙壁,然后才安装其他地方的墙壁。装堂屋正中的墙壁是“神壁”,神龛就设置在那里。该墙壁用11块木板,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能倒立。

(3)门窗。

门窗的高度、宽窄有讲究,要用“门方尺”来计算。门有素门、花门的区别。素门即没有雕刻图案,用刨子推平滑即可;花门则有浮雕或者镂空雕的图案。大门要装成6扇(中间两扇,平时开着;左右各有两扇,平时关着,有红白喜事则全部打开)名为“六合门”(意为“鹿鹤同春”)

窗户多开在房屋的正面,多为方形。窗户的图案主要有“田字格”、“人字格”、“万字格”、“冬瓜格”等,也有的是圆形窗户,图案有龙、凤、蝴蝶、花草等。笔者在酉阳后溪摆手堂所见的窗户,则是由福、寿、康、宁等字组成,非常精美。

七、房屋建筑的类型

土家族的住宅建筑,在土司时期有严格的规定。土司住所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有钱人家也可以竖立梁柱,装上木板,但不能盖瓦;一般民众只能用小树木建造房屋,用茅草盖房。民谣“只许官家骑马,不许百姓盖瓦”,就反映了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