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9476900000012

第12章 物质流通民俗(5)

第五节 场镇市期

虽然古代重庆土家族地区的场镇较多,但密度并不大。《古代重庆经济研究》统计,在清代嘉庆年间前后,每100平方公里范围内此地场镇的密度分别为:酉阳1.39、彭水1.26、秀山1.14、黔江0.7和石柱0.8。这种密度只能是居于当时重庆各地场镇平均密度的后列。

为克服山高地远的困难,加快物资交流,合理的市期安排就极为重要。此地的市期排列同样显示了商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场镇的市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插花集”,即各集市场期互相错开,状如插花;一种是百日场,即“无市集期,俗谓之百日场”。首先,由于州县中心城市较强的商业辐射功能,使中心城市方圆10公里内的场镇较少,州县治所集市的市期要么密集,要么就是百日场。秀山县治所南洞里,史志对它市期的记载甚明:“县治,二六,大集;四九,小集。”它表明了秀山县治周围的百姓能在10天里有4次物资交流的机会。《酉阳直隶州总志·规建志》说明了此地商贸繁荣的状况:“州属辽阔,通江达湖。商贾萃聚,贸迁有无,市肆既繁,奸伪斯出。”前文已经叙及的彭水县城四街就是百日场。其次,处于在各州县的腹地场镇的市期一般也是插花集,它们与相邻场镇的市期尽可能次第排列,而且在排列中必定留有空档。笔者整理了彭水县和黔江县的场镇资料。

经有26个地处州县际,其中有16个属于10天3场的省州县际场镇。另外黔江的老黄溪场和白岩关场也是如此。“老黄溪,县北百二十里,二五八日市期。”对此,《酉阳直隶州总志·规建志》的说法是“老黄溪场,县北一百里,交湖北利川界。”据《光绪黔江县志(卷二)街市》记载:“白岩关场,县北百六十里,一四七日市期。”《酉阳直隶州总志》明确指出:“白岩关场,县北百六十里,交利川界。”另外还提到该县的新场和黎水场也是这样。“新场,县北百八十里,连利川界,二五八日市期。黎水场。县北百六十里,交利川界,三六九日市期。”省州县际场镇市期的频繁显示了省州县际间物资交换的繁荣,这些场镇实际成为各自属地的物资集散地,它们因为区位的优势而使商业繁荣。

当代场镇的市期和古代市期一样,也是实行插花集。笔者结合史料整理出到彭水县部分古场镇的市期变化。

这种插花似的排列有利于山民在相对比较集中但连续的时间里来回奔走,互易有无,可以满足日用所需。商贩也可利用各市期的间隙调运和组织货物,或适当休息调整身心,便于日后交易更加顺畅地进行。在远离中心州县城市的州县边界,不仅单个场镇的市期是插花集,而且一般多实行10天3场,交易的次数增加;相邻场镇的市期也仍然是前后相连依次排列,少有重叠,这就使此地交易的频率大增,物资流动大大加快。这些场镇由于地处省州县边际,其交易行为的影响跨越省州县,买卖主体更加复杂,物资交换的范围也更大,因此场镇贸易更加繁荣。前文提到的彭水县的场镇中已在这26个古场镇中有15个场镇的市期是相当稳定的。其中百日场为2个,10天3场的场镇有11个,10天2场的场镇2个。

在26个场镇中市期变化的场镇有10个,绝大多数是由10天2场变成10天3场。1998年版《彭水县志》所记载的69个当代场镇中有百日场的为2个,10天3场的场镇共51个,10天2场的场镇有12个,其余4个场镇的市期为空缺。当代场期的变化显示了彭水县场镇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重庆土家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重庆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较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限,不能为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山民多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经济条件很差,故其购买能力极为有限。黔江“邑处偏邑,不通舟楫,贸易唯土产器物。间有京广过客贩售杂货,然不时至,故无侈靡之习。”《酉阳直隶州总志·风俗志》的记载很清楚:“(酉阳)《新志》:‘多江右楚南人,以桐油蓝靛为居积者十居八九’。”

“(秀山)《新志》:‘邑梅河绕县城而东,可通舟楫,直达汉口。县境又擅桐油之利。以故江右楚南贸易者麋至。往以桐油,返以棉花,年来更辐辏。’”此地古代的场镇贸易多是以有易无的实物交易。“(彭水)《陶志》:‘山土瘦瘠,百货之产无所出;四方大贾不至,居民不务经商贸易。又云市店山货不尚虚价,钱宝未经流通,粟米以布盐通易。其风甚古。’《新志》:‘郁厂盐运赴楚之咸丰、来凤二县。江口茶运赴定远、巴县、蓬溪、遂宁等处。苎麻贩至闽粤买卖。’”《石柱县志》记载,石柱“赶场上市的商品有粮食、中药材。”

油脂、鸡鸭蛋、蔬菜、干鲜果、家禽家畜、木料、竹木器、日用杂货。

“柴炭等十余类,百多个品种”。随着此地交通的改善,商业活动也日渐兴盛起来。“(清)国初时,钱币尚未流通,贸易唯以粟布。近年则舟楫往来,商贾辐凑,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苎麻诸物转运各处,而楚黔闽粤江右等省俱通商贩焉。本年城内,书贾坊肆亦较前为多。”在重庆土家族地区场镇交易的商人多为本地小贩,但亦不乏有巨贾迁来投资。彭水县郁山镇就有“富民之挈资而来结庐而处者,踵相接,衡相望”的记载。重庆土家族地区盐业历史悠久,盐业贸易的规模较大。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的《秀山民族志》中说:“渝东自古以来就是产盐区,富商多出自渝东,而且均为盐商。”《酉阳直隶州总志·食货志》:

“统计彭邑商人支千裔等承办郁厂陆引八百二十六张,续增犍为陆引三百七十五张。酉阳商人支以安、李名均、张玉衡,龙潭商人张闫堂,秀山商人张笃存等共承办郁厂陆引二千零六十一张。又陈景朴、续增犍为陆引六百六十二张。”这些商人基本控制了彭水郁盐及犍为食盐在这些地区的销售,足见其规模不可小视。

解放以后重庆土家族地区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内外的物资交流更加频繁,场镇贸易也日益兴盛。除了日用百货外,大件的家电也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山民也更容易把土特产品进行生产、外运和交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重庆土家族地区的场镇在漫长的发展中对此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荣有重大的作用。第一,此地的场镇经济加速了物资交流。山民在赶场时将土产山货与商贩交换日常所需物品,维持生计。商贩则将这些山货土产运往“楚黔闽粤江右等省”销售以谋取利润,然后再将山民所需调运回来,进行再次交易。这样就让各地的物资在省州县际间得到较为自由顺畅的流动,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二,此地的场镇经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酉阳直隶州总志》云:“近年则舟楫往来,商贾辐凑,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苎麻诸物转运各处,而楚黔闽粤江右等省俱通商贩焉。本年城内,书贾坊肆亦较前为多。”另外,由于经济的发展使此地的教育得到发展,科举人才也日渐增多。“今年学校尤声盛,城乡各处弦诵相闻。届小试之年,应试者云集,考棚不能容。较前殆增数倍。”这种教化使此地的各族人民接受了主流文化的熏陶,更加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繁荣,加强了民族团结。第三,此地的场镇是百姓的文化舞台。

由于地处山区,重庆土家族地区的各族人民把场镇作为本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场镇是人们民俗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