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态文明论
9476300000009

第9章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选择的三种战略

我们可以把生态系统、地貌和气候的改变区分为自然现象和人为现象。凡是由宇宙活动、地球活动和生态系统变迁这三大原因所造成的这些改变可以被视为自然现象。

而由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这些改变则应当被看做是人为现象。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人类生活至今已历经250万年,在这250万年中,前249万年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动物对环境的作用相比较区别甚小。农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的影响开始扩大,但比起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影响也是小巫见大巫。人类实施工业革命以后,改造和征服自然成了自身的基本观念,于是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遭到空前的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同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程度是成正比的。显然,比起在工业文明阶段来,人类在农业文明和渔猎文明阶段与自然界亲近、友好得多。正因为如此,一些人一听说要建设生态文明,马上缅怀起农业文明和渔猎文明,以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回到前工业化、前现代化去。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世界的环境运动中出现了一种“反现代化、反工业化、反生产力”的理论,信奉这种理论的生态中心主义者认定污染和资源破坏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环境和生态退化标志着现代化过程走向终结。他们崇尚“回到丛林去”的浪漫主义,主张重新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以建立“生态乌托邦”为社会理想。我们这里有些人与西方的生态中心者的这种浪漫主义情怀相呼应,这不仅见之于一些理论文章,更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表现。他们不了解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不了解我们所说的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成果的前提才能得以成功。如果说在工业文明之前,人与自然之间基本上是和谐的,在整体上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全局性的冲突,但这种和谐是低水平的和谐。我们当今需要的并不是低水平的和谐而是高水平的和谐。按照他们的观点,我们今天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放弃目前正在为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显然,我们不可能为了生态文明而放弃工业文明,不可能为了生态文明而不去享用一切现代化的成果。我们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但同样,我们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此,我们不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条倒退的道路。宋词人辛弃疾曾经描绘过这样一种景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引用这首词来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是可以的,但须知,人类已再也不可能回到这一天了。

看来中国人是不可能放弃对现代化的追求的,现代化以及基于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在于,至今人类所实施的现代化,所建立的工业文明都是与自然相对抗的,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这就是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也就是说,先实现现代化再说,待到工业文明建立起来了,再去想生态文明的事。因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以后的人类的一种新的文明状态,从而人类也就必须按照先工业文明后生态文明这一顺序走。我们这里一些人反复强调,中国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环境受到破坏也是必然付出的代价。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现代化之间只能择其一,而不能两者兼而得之。当然,目前我们只能选择实现现代化,从而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环境遭到破坏。他们一听说要建立生态文明,就提出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理想,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我们可以谈论它,甚至还可以规划它,但绝不意味着当下就可以在中国付诸实践。他们的基本战略就是现在聚精会神地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建立起工业文明,把生态文明暂时“悬置”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未来式”。我们究竟能否实施这种战略?这全看这条道路我们中国是否走得通。我们中国目前实际上还处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经典意义上的工业文明社会远未形成,但当下我们已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压力。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比起发达工业国家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压力大得多。如果我们继续置环境保护于不顾而全力向现代化冲刺,那这种压力会日益增大。这里且看一个数字。倘若按照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假设单位GDP的环境压力不变。在这种相对比较理想的情景下,中国的实际环境压力,2020年将是2000年的3.4倍,2030年将是2000年的3.4倍,2050年将是2000年的8.1倍,2100年将是2000年的18倍参见何传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载《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5期,第10页。。显而易见,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是无法承受这么大的环境压力的。如此是这样,那么环境巨大的环境压力非把中国压垮不可,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将不可避免!真如我们在上文已经所指出的,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很有可能现代化的成果还没有完全享受到,而沉重的代价已经把我们葬送掉了。再说,选择这种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认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民用工业道路,即认为这条道路是一条成功之路的基础之上的。可实际上,这条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不要说在像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否成功值得存疑,就是在发达工业国家是否能做出判断已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也还是个问题。发达工业国家中的人们面对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等,也逐步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这条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即使在他们那里也是不可持续的,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如果这条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在他们那里是完全成功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急于要展开所谓的“第二次现代化”呢?即使在他们那里也不能算是完全成功的发展战略,我们为什么还要照搬过来成为我们的发展模式呢?有一个印度谚语曾经这样告诫人们:“在树上采伐树丫时,不可折断自己所踞的那枝。”这一发展模式就是为了摘取树丫,连自己的所踞的那枝也要折断的把自己的最后生路也要断送掉的模式,我们中国人民怎么还能知其不可为而还为之呢?

发达工业国家以牺牲生态文明实现了现代化,它们的现代化程度应当与环境恶化程度是成正比的。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在发达工业国家的生态状况尽管也令人忧虑,但总的来说要比发展中国家好得多。这里且把我们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作一比较。上面我们曾经罗列过一些数字,这里再列举一些数字。2001年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等40个指标与发达工业国家的差距超过5倍,工业能耗密度和农村卫生设施普及率等26个指标与发达工业国家水平的差距超过了2倍,城市废物处理率40个指标与发达工业国家水平的差距接近2倍。目前中国与主要发达工业国家的最大相对差距,自然资源消耗占GNI比例等3个指标超过50倍,工业废物密度等4个指标超过10倍,农业化肥密度等11个指标超过2倍。说得再具体一点,2003年中国自然资源消耗占GNI比例,大约是日本、法国和韩国的100多倍,是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的30多倍;2002年中国工业废气物密度大约是德国的20倍,是意大利、韩国、英国和日本的10多倍;2002年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大约是法国、加拿大和瑞典的7倍多,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4倍多参见何传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载《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5期,第9—10页。。当今世界上有一个生态现代化指数的排名,一些发达工业国家基本上都名列前茅,而发展中国家大致都排在它们之后,我们中国排世界118个国家的第100位。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这并不表明同样是实施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对环境的影响肯定要大于发达工业国家。其秘密就在于发达工业国家在实施现代化过程中把原本应当由自己国家承担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一部分“转移”“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可以说,发展中国家没有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却承担起了现代化的代价,而发达工业国家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成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承担起代价。这些发达工业国家起码有三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转嫁”现代化的负面效应:第一次是先期工业化国家为了满足工业化大生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公开通过发动殖民战争来掠夺别国的资源,殖民地国家成了这些先期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第二次是二次大战以后,工业化国家在殖民体系瓦解的情况下改用资本输出的方式开发海外市场,这些工业化国家借助于资本输出和后来的技术输出,纷纷把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过程都放到了海外;第三次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又将一部分资源消耗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举一个例子,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称,到2050年,为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减排60%的目标,英国钢铁工业将全部转移到海外生产。问题在于,这些发达工业国家可以通过“转移”“转嫁”的战略来缓解生态危机,那么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去做?如果也能这样做的话,那我们岂不是既可以继续我们的现代化的进程又可以避免陷于生态危机之中?实际情形是,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不允许我们选择这种“转移”和“转嫁”的战略。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会这样去做;其次,我们中国经济体量实在太大了,如果我们以如此大的体量加入到全世界的“转移”和“转嫁”的行列之中去,那么会带来空前的严重后果,显然这种后果也会损害我们自身;最后,实际上,经过发达工业国家的这么多年的一意孤行的“转移”和“转嫁”,所剩的空间已所剩不多,蛋糕基本上已被它们分光了。看来,我们中国根本没有条件通过实施“转移”和“转嫁”战略来建设生态文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不应当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停止现代化的脚步,回到前现代状态去;我们也不应当把建设生态文明只是视为将来要做的事,执意按传统现代化的途径走下去,完全不顾及传统现代化对生态文明的破坏;我们更不应当像发达工业国家那样,把现代化所造成的破坏自然环境等种种负面效应“转移”“转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让他人为我们承受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