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9476100000076

第76章 记录历史的人——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罗姆

米哈伊尔·罗姆(1901—1971)在苏联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厂长、著名导演沙赫纳扎罗夫曾经说,罗姆堪称世界影坛的先驱人物。

罗姆是20世纪的同龄人。他吸取了同辈人——杰出导演爱森斯坦在电影上的推陈出新,又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罗姆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了俄罗斯20世纪的风云变幻。时代—事件—人物是他一贯遵循的创作公式。

1901年,罗姆出生在西伯利亚,那是他的父母被沙皇政府流放的地方。他中学毕业后考入象征派雕塑家安娜·戈卢布金娜的工作室。天资聪颖的罗姆很快便成为一名肖像雕刻家。但他的兴趣远不局限于此。后来,他自己开玩笑说:“我尝试过所有的艺术门类,惟独没有玩过芭蕾和长号。”当时的罗姆特别喜爱文学,他翻译过法国作家福楼拜和左拉的著作,并且亲自创作了几部中长篇小说。

20年代末,他组建了一家业余剧院,并迷上了电影。他不是科班出身,他学习导演的方法就是把经典影片的镜头一个个记在脑海中。他说:“我写剧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导演。”他最终如愿以偿。

他的第一部影片是根据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羊脂球》,那是1934年。上面要求的条件极为苛刻:由于当时农村的电影放映机没有放音装置,所以只能拍无声片;影片必须在两周内完成;参加的演员不能超过10人;拍摄资金要尽可能节约??所有这些罗姆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尽管有声电影早已于1930年问世,但这部无声片子还是引起了轰动。它极为传神、极其鲜明地展现了莫泊桑时代法国社会众生百态,这与革命风雨欲来前的俄罗斯极为相似。影评家说,片中人物的表情、手势和动作令一切语言苍白无力。

3年后,政府邀请这位年轻有为的导演拍摄一部描写列宁的影片以纪念十月革命20周年。《列宁在十月》第一次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革命领袖形象。片中的列宁不仅是一位政治领袖和战略家,还是一位风趣幽默的普通人。1939年,他执导的《列宁在1918》更进一步丰富了列宁的银幕形象。

罗姆写到过拍摄《列宁在十月》的难处。影片《列宁在十月》原来定名为《起义》,是纪念十月革命20周年的献礼片。罗姆答应执导这部影片后的一天晚上接到电话,说有位领导叶连娜·基里洛夫娜想请他去谈谈影片的事,马上要来一辆车接他。不一会儿,另一个导演莱兹曼打来电话说,他也接到了电话邀请。

这时汽车来了,莱兹曼已经在车上了。汽车沿着一条郊区公路朝着莫斯科东北休养区巴尔维哈方向疾速行驶,不一会儿来到一幢别墅。服务员请他们稍等一会儿。莱兹曼猜测说:“大概是领导建议我们两人一起拍这部电影吧。”他问罗姆有什么想法。罗姆说:“我已经想好了,可据说这是个重大任务,所以我巴不得两个人干。”然而莱兹曼却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俩人一起干也可以,可你是马切列特的助手,而他又是我的助手。所以我是爷爷辈的导演了,尽管我的年龄比你小。”罗姆心想,反正自己没有野心,看看再说吧。莱兹曼又说:“我已经看了剧本,拍这个很危险。应当整个推倒重来。”罗姆表示,他已决定接这个剧本。

这天,叶连娜·基里洛夫娜请罗姆和莱兹曼吃了晚饭。席间,她丈夫雅科夫列夫一听说罗姆要拍的是表现列宁的片子,就说:“怎么,打算把列宁搬上银幕,这可是危险的事情。”

晚饭后,基里洛夫娜对罗姆说,你不能拍这部电影。你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你拍过《第十三》,那是个小片,还拍过《大胖子》,是部无声电影。你从来没有拍过大片,也许你没有这个能力。罗姆坚持说,自己愿意拍这部影片。她根本不听罗姆的解释,执意认为罗姆是胡闹。她说:“我看你和莱兹曼一起拍这个片子吧。这样我相信大概还能搞出个东西来。”

这时,罗姆才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只好表示同意。他向莱兹曼说,随便把哪部分给他都行,不过表示愿意承担一个比较大的完整的情节,还表示,自己拍列宁很合适。莱兹曼没表示异议,只是喋喋不休地说他拍过多少电影,经验如何丰富。

后来他们又谈了一些具体问题,但两人的沟通很困难。在许多方面,罗姆只好将就莱兹曼的意见。其实,莱兹曼对拍这部电影根本没有兴趣,他有顾虑,便自动退出了。

罗姆和他同事卡普勒一起奋斗了40天,最后把剧本确定下来。

那时的生活相当困难,罗姆和妻子住在一间狭小的地下室里。生活上的不便,罗姆都可以克服,他根本没打算在这方面提什么要求。可是,拍这部电影要参考许多资料,而且不少是保密材料。为了保险,罗姆每次外出办事都把保密材料放在皮包里随身携带。因为工作的需要,他请求领导给他调房。他说,他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安全、安静就行。有关部门答应把高尔基大街上的一套房子暂借给他用,那家房主长期在外不回家。

罗姆高兴地对他的助手马丽亚·帕夫洛夫娜说:“我的房子问题解决了。”马丽亚的丈夫一听说这套房子的门牌号码,就说:“你千万不能搬到那里去。暂时就住在我这里吧。”罗姆不懂为什么。马丽亚的丈夫警告说:“如果你执意要去,我也没办法,不过你会后悔的。”罗姆还是不理解对方的意思,仍然住进了高尔基大街上的那套房子。

住进去的头一天,罗姆就开始工作,可是干扰太大,头一天他家里就来过40多人。因为日程太紧,罗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地干??

有天夜里,他突然听见楼梯上有脚步声,有人按门铃。一伙人闯进来也不说明来意,就开始东翻西找到处搜查。他们不但拿走了罗姆的打字机和分镜头剧本,还把罗姆也带走进行审问。那些人提出一些令罗姆莫名其妙的问题。大概从罗姆身上没有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就让罗姆到克格勃的卢比扬卡监狱等待结论和取东西。后来,罗姆没有得到任何结论,被搜走的东西和分镜头剧本也下落不明。

罗姆重新开始工作。没有打字机,他就用手写。多亏罗姆的记性好,没用太多的时间凭记忆就把失去的分镜头剧本内容重新写出了。过了没多久,罗姆就完成了分镜头剧本,并开始了拍摄工作??

后来,罗姆的助手马丽亚也被拘留。她精神上受到很大压力,终于承受不住,开煤气阀自杀了。

受40—50年代苏联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不少导演的创作自由受到限制并深感苦恼,罗姆仍旧抓紧一切时间工作。1956年罗姆拍摄了一部揭露法西斯的片子,但没有获得成功。

后来,罗姆有6年没有拍片。他到电影学院去讲课,培养年轻导演。教学之余,他著书立说,还担任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负责人。现在的不少知名导演,如丘赫莱、塔尔科夫斯基、达涅利亚都是他的学生。他们敬佩老师,非常赞赏罗姆的魅力和智慧。作为一代宗师,罗姆教会了学生如何从最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中捕捉时代的特征。

50年代末60年代初,罗姆重新找回了自由的感觉,便重返影坛。1962年,他将自己创作的剧本《一年中的9天》搬上银幕。影片描写核物理学家的故事。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是苏联当时最热门的职业,片中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风格。

1966年,他拍摄了纪录片《平常的法西斯主义》,充分显示了他在新闻宣传方面的才能。他告诉人们,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欺骗,它麻醉了整个民族,希特勒丧心病狂、毫无人性。后来罗姆被称作“正义的法庭,和平的斗士”。

步入晚年后,罗姆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1971年,他在《与上帝的对话》一文中写道:“我经常意志软弱,以至屡犯错误。”不久他便与世长辞。

然而,他的作品已成为20世纪历史的缩影。在他百岁诞辰之际,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特意举办了罗姆艺术创作展,全国各地都在重放他执导的影片,以纪念这位杰出的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