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9476000000033

第33章 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1)

教育理论为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预测教育发展的方向,调控组织行为提供了一个引导的框架。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很可能就没有正确的选择,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办学的成效。但现在许多的学校管理者对理论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凭直觉为自己开出管理学校的实践处方。让学生太多地去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基础。须知,目前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自己就是学校的“股东”,他们把自己最珍贵的财产——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金钱托付给学校。因此,他们希望了解学校到底做了些什么?学校的工作有没有效率?这也是学校管理者的压力所在。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不进行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改革,我们将无从应对今日的挑战。

沿着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引的道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他对基础教育的战略性思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基础教育的思想和理论,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渝”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1.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奠基工程

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作为一项覆盖全社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极其重要的工作,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1)他指出:“高等院校的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2)因为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提供的生源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的质量,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与地位。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3)邓小平同志关于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思想,直接奠定了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的基调,对于全社会重视基础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基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战略方向,并且延伸到整个教育领域。基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即基础教育对象现代化。为把学生塑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应让他们具备现代人的素质。基础教育观念应当现代化。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4)基础教育内容现代化,基础教育手段现代化,基础教育管理现代化等等。基础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指要立足于本土,走基础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为培养能参与世界竞争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广泛吸收国外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基础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发展的未来而教。充分估计到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数量的需求,要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与高质量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既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基础教育面向世界,以教育的开放性、民族性、世界性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面向未来,要求从未来对人才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会学习、会生存、会竞争、会创造。

3.基础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

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精辟地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将基础教育的战略目标确定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他指出:“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5)这是邓小平同志从培养人才的标准来讲的。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严格按照“四有”要求去塑造学生,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战略目标还在于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这就要求基础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必须对学生从严要求,奠定好他们的健康身体基础,公民道德法律素质基础,专门人才基础。

4.基础教育既要普及,又要提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沉重的人口压力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负担,要把这一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应当首先让全体国民都有享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取培养出数量充足的各级各类人才。邓小平同志指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7),“光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提高指导下的普及”(8)。在邓小平基础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国于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改革的趋势

在新世纪里,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以邓小平基础教育思想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新办法。

1.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学校办学自主权

让学校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办学主体,使之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改革,认为学校管理是一门学问,学校管理人员也是专业人员,办好学校需要大量的合格的管理人员。他提出:“科研部门、教育部门都有一个调整问题,而调整当中,具体问题很多,第一位的是配备好领导班子。”(9)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小学开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又实行了“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现行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行使的管理权力,有决策指挥权、干部任免权、奖惩权、财经权。同时,强调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在“三定”(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建成动态的具有激励竞争功能的新型人事制度。完善学校劳动分配制度,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向学校下放工资分配自主权,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校内实行结构工资制。这些改革,调动了基础教育战线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要大力推行校长职级制(将校长职务分若干等级),规定校长的任职条件,如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带领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成果;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等。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开展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度,形成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理流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新用人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完善考核机制,辞退不能履行职责的人员,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学校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节省经费,提高学校后勤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保证教育教学顺利进行。

2.进行课程与教材改革,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课程教材建设,多次指示“教材很重要”。他认为“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10)。并指出“要引进外国教材,吸收外国教材中有益的东西”,“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根据这些精神,基础教育确立了“一纲多本”及“多纲多本”的多样化课程教材改革方向,对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为积极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要进一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现代化问题。即如何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价值观来统帅课程编制,更好地解决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解决好课程改革、课程研制理论、课程实施技术三者的关系问题。第二,课程设计问题。即在强调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考虑课程内容,学生实际需要,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追求的协调统一问题。第三,课程目标与内容方面的问题。即解决课程目标的抽象性与模糊性,课程内容倾向知识本位,缺乏时代感等问题。第四,课程设置与管理的问题。即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平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分配及如何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第五,课程实施问题。即充分考虑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如教师素养、资源供给和社会支持、课程教学策略、不同学生发展评估、教材编写等。

3.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类学校,都不能降低教学质量”,“学校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不能说是成功的”(11)。他认为:“要在学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大力发展计算机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诸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生动发展教育、扬长教育、挫折教育等就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典范。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3大热点是: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寄宿制高中的教学改革,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改革和双语教学的改革。为此,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格的多元协调发展。教学内容注重适合性、现实性、基础性与时代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性、合作式、探究式,以及模式的优化组合。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多元化、综合化、交互的多边性。教学环境注重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心理环境的建设。师生关系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4.进行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

考试与评价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两个必要手段。邓小平同志强调考试的重要性,“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他同时也强调要改革考试制度,不要把考试当做唯一的目的,“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实施、改进考试的内容形式,使它完善起来”(12)。他认为“学校应该挖掘教学潜力,包括学生,但是不要因此而降低学校教学质量,学生人数多,又能保证质量的,才是好学校”(13)。他把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定为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主要不是抓指标,而是抓措施”(14)。这些见解,为推行和完善基础教育考评制度提供了改革导向。我们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实施学分制,下放命题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5.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教师教育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要尊师重教”(15),“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6)。他说:“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他还强调加强师德建设,“各级党委和党的组织,应当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更多人牢固树立起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世界观。要积极地在优秀的教师中发展党员”(17)。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对教师的关心和尊重,使教师职业正逐步成为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搞好知识结构的重建,包括通用性知识、从事具体学科教学所应有的专门知识、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学习及其发展的知识。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抓好如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学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使用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能力等。身心素质的提升,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耐受力强、高尚的情操、坚韧的意志、顽强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和谐的交往与合作态度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教学观念的更新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线,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改革的动力,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发表于《邓小平与重庆发展》,重庆出版社,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