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9476000000012

第12章 关于发展性教育的若干思考(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让人民满意的优质高中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二字,被赋予了极其深刻的内涵: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发展要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整体的发展、系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6)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形成学校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周济部长说得好,“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好务,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让更多人有好学上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17)。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我们的高中教育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如何定位自己的发展?我想,首先必须始终把培养人摆在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而培养人的关键是教师,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关键又要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其次,要把重心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才成长环境,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其最终目标是要建设真正让人民满意的优质高中,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认清形势,高标准、高要求谋求学校发展

1.当前国际教育的背景和高中教育的机遇挑战

从国际教育的背景来看,各国在学校教育的发展中,日益关注学校制度的多样化,关注教育环境的改善,关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关注教师素质的提升。探求学校制度的多样化,是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现状;教育环境的改善是新世纪的教育课题之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样化,谋求国民所需的基础教育内容的全员习得,与基于其他学科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的多样化,正成为教学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必要举措;致力于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各国都认识到来自教育内部的问题只能委之于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解决(18)。这些给我们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从发展环境来看,学校自主权的扩大,使得学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增强办学活力,提高管理效力,学校现在拥有较大自主权来处理各方面问题。学校自主权扩大以后,在聘用教职员工、招收学生、设置课程、筹措经费等方面,都可各显神通,展开激烈竞争。这就迫使学校必须要办出特色、增强魅力、不断拓宽自己发展的道路。自主权的扩大和竞争的激烈又给高中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有弹性和更有压力的外在环境。

从社会整体目标来看,“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也规定了高中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高中教育的发展情况将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水平,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但高中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协调发展的瓶颈,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也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19)。高中教育已经走到历史潮头、浪尖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2.把握历史和现状,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战略发展谋划定位

优质学校的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地追求卓越与不断成长地过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用战略的眼光去审视自身和环境,未雨绸缪,周密计划,以有效地减少由盲目性和短期行为造成的损失。在纷繁复杂的改革大潮中,敏锐地觉察环境的各种变化,据此对自身的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至更改。对学校来说,发展意味着生存和竞争,持续发展意味着创造和动力,科学发展则意味着生命和活力。要把握好继承传统与适应时代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要求又要发现学校本土文化中的优势,重建学校文化,创建一个典雅与激情并存、充满学习和生长机会的乐园。

二、优化管理,深化科研,激活并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1.民主、竞争、和谐,营造人本化的管理文化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要的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从生命的视角去确立我们的管理理念,让我们的管理富于人文精神。学校是个特殊的单位和群体,要使教师满意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智,就要在情境上开创人文管理的模式,即强化文化意识,创设有着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教研氛围。管理者以人格力量去薰陶教师,以心理力量去吸引教师,以学术力量去影响教师,使之成为一种颇具凝聚力的文化现象。

一流的学校需要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需要卓越的制度和方法。积极地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实施发展性评价,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等;必须精心策划、扎扎实实地抓好校园规划与建设、中层领导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德育网络建设、教学改革课题基地建设、后勤服务建设等等;同时要引导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包括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的教师与职工之间等方面,只有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好了,管理才能出效能。

2.深化科研,让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摆在教育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的首位。科研先行就是把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作为创办特色学校的基础和首要步骤。教育科研既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自己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上,同时,教育科研又是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知名教师的重要途径。

教育科研是强校之本,名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科研的拉动和提升。从教育实践中探索规律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科研成果,再用科研成果作用于教学实践。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需要科研的支持,所以要创办特色学校必先树立“科研兴校和科研先导”的工作思路和办学意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地开展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的科研工作。教育管理者必须动员全校教师广泛开展教育科研,增强科研意识,形成科研氛围,以课题为载体,以科研促教学改革,注重过程,追求实效。要鼓励和动员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课题,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向纵深发展。

重庆一中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办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以科研树名校”,拟定了建设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包括素质教育体系、师资保障体系、教育技术体系、现代管理体系等4大体系;确立了“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的思想,提出了“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名师”的口号,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了从教育科研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变,从理论科研向实践科研转变,从个体科研向集体科研转变,从单纯写教研论文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现在学校已经结题和正在进行的课题有数十个,课题成果在本校和兄弟学校得到推广和应用,发挥了课题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3.让自主学习和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生存、发展和自主提高的途径,构建学习型校园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20)现代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不断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的场所。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要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机会、创建平台,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学习型组织要求有和谐的教研环境,它能为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建立了和谐的教研环境,校本教研成为了教师们生存和发展的方式,科研成为了教师自主的活动和教学的需要,因而,重庆一中能够集中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今日我校可以说是名师荟萃,有一批在重庆市内外有较高声誉、突出贡献的杰出专家,其中教授级研究员14人,特级教师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高校特聘教授3人,高级教师121人。年轻教师的整体素质很高,成长很快,发展也很全面。有一大批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进修,部分教师还获得了硕士学位;有的年轻教师在进校不久,在教育科研等方面就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和专著,在重庆市内甚至国内开始崭露头角;有的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迅速成熟,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学科的骨干教师;在重庆市初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校共有16位教师获得一等奖,这是重庆市获奖教师中最年轻的群体。

学习型组织是教师生存和成长的生态,其最终目的是成就名师。名校呼唤名师,名师支撑名校。学校名师脱颖而出,层出不穷,必将带出高品位的教师群体,从而办出高档次的特色学校。

三、提高办学质量,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1.发展性教育: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是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爱因斯坦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曾多次提到他在阿劳州立中学所度过的一年的补习生活,深切地感受到该校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以及民主行为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毫不夸张地说,阿劳州立中学崇尚自由创造的特色是爱因斯坦孕育狭义相对论思想之土壤(21)。因而,教育的使命不应该只是关注学生在校的几年时间,而应该关注于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明确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就要求我们把人才培养摆在最为中心关注的位置,以人的发展来促进学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在人才培养中,我认为应该始终坚持发展性的教育观。发展性教育有着以下特点,它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它虽然也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在“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它对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导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我信心等,都是以学生能够更好、更充分的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发展性教育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被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依托学校丰厚的历史积淀,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重庆一中坚定不移地落实发展性教育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用发展性的教育观念办教育,明确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并已成为全校教职工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在重庆市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2.德育:为学生的终身道德学习奠定基础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针对基础教育存在“注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系统的人文教育;注重学生学知识做学问,而忽视引导学生做人”两大弊端,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观念,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因为生活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积极探索德育的新路子,着力于为学生的终身道德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德育教育的特色之处在于:

(1)观念上创新。我校认为,德育关注的视野也不仅仅只是平常行为习惯等方面,应该强调德育的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强调德育的回归生活世界,其共同的使命都是为学生的终身道德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的道德生命自由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服务。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目前,我校在此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学校的“网络成瘾心理矫治中心”在矫正学生心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学校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我党的革命斗争事迹为教材,持续不断地开展“寻史迹,建丰碑,学传统,树理想,作新人”的系列传统教育。

(4)建立德育工作体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工作中,做到德育目标层次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活动序列化、多样化和基地化;道德教育资源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独占性转向共享性,由确定性转向生成性,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3.教学:树立教学发展观,从课程改革探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

要坚持教育教学为中心,视质量为生命,视创新为学校发展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永恒的主题,深入开展课程改革,严格教学常规管理,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

课堂教学改革方面,重庆一中积极探索从课堂改革来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树立教学发展观。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上加大了改革力度,探索崭新的课程模式、灵活的组织形式、民主的教学氛围、科学的评价体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上要真正从“以教师为本”转变到以“学生为本”。我们的特色有:

(1)校本课程开发。我校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已经正式出版的校本教材有十多种,内容涵盖文学、影视、哲学、美学、心理学、英语思维、奥林匹克竞赛、信息学、科普教育、思想道德、党的知识、民族精神教育等方面,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发展适合学生个性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我校进行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研究,并在改革班级授课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较大程度地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内在潜能,把转化学困生、培养优生的工作落实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让优等生充分发展,快速发展;让后进生有所发展,愉快发展;让中等生顺利发展,全面发展。

(3)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近十几年来,我校以语文导读教学模式为先导,构建了电化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正在学校内部推广、深化、发展,逐步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

(4)评价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主要的改革有:改革考试方法,加强实践操作考查,开、闭卷考试结合,改革“三好学生”评选办法,改变学生评语的写法,开展教学成果“展示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5)探索性活动。我校研究性科技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具有悠久的传统,40多年来,经历了4个阶段的大发展,从最初的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发展到目前已成为我校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国家教育部十分肯定重庆一中的探索,把我们的科技“四小活动”列为研究性学习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

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手段,构建育人的和谐校园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场所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无时无刻不发挥作用。为此,不仅在校园的设计上要力争体现出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知识与艺术的渗透,突出人文性,还要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充实德育内涵,把校园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在精神风貌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围绕“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重庆一中努力为学生搭建文化活动的舞台。学校在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及设备上予以全面保证。为了推动校园内学生社团的普及,给社团的同学提供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学校广泛地开展群众性活动,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不同形式的群众性活动。这些活动给同学们充分地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调动了同学们的自我表现欲,同时更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社团的良性发展。

在教师中间,重庆一中倡导民主、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倡导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倡导教师群体成员间通过问题研究、观点争论,提高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我们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手段,激励教师自觉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广大教师在宽松、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竞争和发展。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教师研究、成长、成才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校园世界将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是充满生机的和谐天地。

2.提炼学校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办学特色是对办学中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教育任务,而又在整体上具有的独特、稳定、优质的个性风貌的统称(22)。优质的学校要在充分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以创新和光大的意识,找出自身的个性和优势,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通过办学特色的确定带动学校整体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发展性教育的深入研究,我们总结了重庆一中的各项办学特色:以红岩精神、“四·二一”精神为主线的革命传统道德教育,以科技“四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创新学习,以数理化等国家奥林匹克竞赛为主要内容的高素质人才培育,以国际部为载体的培养国际型人才模式和以培养国家体育、艺术人才为目标的高水平艺体活动。在总结上述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我们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还需进一步准确界定办学特色,认真确定办学特色,精心实施办学特色。因此,在如何创特色的思考中,根据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向度的思考和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对发展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逐步确立了“注重发展、追求卓越”的创特色思路,形成了以发展性教育为基础的校本特色理论体系,为重庆一中办学特色创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对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科学论证,实现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高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让我们全面贯彻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扎扎实实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定能迈向更大的辉煌。

(发表于《新世纪中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