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9475100000006

第6章 无执政党:俄罗斯政党制度之特点(1)

无执政党:俄罗斯政党制度之特点

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各不相同,政党制度也有很大差别。有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无执政党制。国情各异,历史文化传统不一,选择何种制度,各有利弊,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也会做出不同的评价。俄罗斯独立15年来建立的政党制度是比较独特的,其主要特征是强势总统,但总统没有政党归属;无执政党,只有与现政权关系密切的“政权党”;政党数量多,大体上形成左、中、右的政治分野,在相互竞争和博弈中对俄罗斯政局产生影响。

一、从“一党制”到“多党制”

苏联时期实行的是一党制,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和领导力量。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开始了“改革”的进程。特别是1988年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后,政治多元化步伐加快。叶利钦开始是一个党内反对派的代表,后来声明脱离苏共,成为社会上激进民主派的首领,公开与苏共闹对立,争权力。

1990年1月,面对反对派的压力,戈尔巴乔夫开始转向。2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草案,确认根本上改造苏共的必要性,决定在苏联实行“政治多元化”,认为在实行民主化过程中“不排除再建立若干政党的可能性”,并建议取消宪法第6条关于苏共领导地位的规定。在此方针下,3月召开的苏联第三次非例行人民代表大会同意修改宪法第6条,从法律上取消了苏共领导地位,正式承认了多党制。10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法律,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建立社会联合组织的自由。“社会联合组织”可以是政党、群众运动、工会组织、妇女、青年、儿童、老战士、残疾人组织和科技文教体育运动协会等联合组织,上述组织只要向有关部门登记,即被视为合法,并可开展政治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国内一时间党派林立,五花八门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纷纷登台亮相,造成政坛上的极度混乱。苏联的最后一年——1991年——是在危机四起、政局动荡中度过的:经历了全民公决、“8·19事件”、苏共垮台、“别洛韦日协【1】”,到“阿拉木图协【2】”等一系列变幻莫测的事件,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走完了自己的道路,12月25日正式解体,苏联在地球上消失了。

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政坛上仍然是政党繁多、杂乱无章的局面。苏共党内和社会上各种政治势力分别集结形成不同的党派,各种“非正式组织”开始向政党演变,出现了一个“建党”高峰期。这一时期,俄罗斯政党的发育处于低水平阶段,政治主体繁杂,政党活动秩序混乱。据不完全统计,1990—1991年,政党和政治组织达几万个之多,单是全国性的政党、政派、组织和运动就有近千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俄罗斯共产党”、鲁茨科伊的“自由俄罗斯人民党”、绍斯塔科夫斯基等人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党”等,叶利钦本人未参加任何政党,但他所依靠的民主派政党的活动主要依靠街头政治造声势,制造轰动效应。绝大多数政党的政治、经济纲领到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都各不相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同一政党的纲领主张自相矛盾,变化无常。它们有的主张固守传统观念,反对任何改革;有的要求恢复集权统治,强化对人民的统治和控制;也有的直接要求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甚至要求恢复沙皇帝制统治的。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政党也纷纷亮相,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继续推行“改革”方针,在经济上实行“休克疗法”,加紧私有化的步伐,借以摧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基础。在政治上努力构建西方式的“三权分立”的架构,实行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但他明确坚持,必须保留总统享有的巨大特权。多党局面虽然已经出现,但由于局面混乱,良莠不分,称不上任何规范的政党制度。

苏共败亡退出历史舞台后,先前民主派的“反共联盟”也随之崩溃,各种政治力量、各党派重新集结。各政党、政派围绕国家发展方向、经济改革总体方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激烈的争论,导致民主派阵营的分裂,形成以叶利钦为首的“总统派”,它掌控着俄罗斯最高的行政权和执行权;另一派是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组成的“议会派”,它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机关,扮演着政府反对派的角色,其代表人物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副总统鲁茨科伊和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等。双方围绕着制定新宪法、修改经济和政治改革方针、限制总统权力以及私有化等重大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俄罗斯上层形成了“双重政权”的局面,展开了激烈的“府院之争”。

随着双方斗争的不断加剧和全方位对抗的升级,各个政党通过组织集会游行等方式,与上层斗争相呼应,为自己所支持的一方呐喊助威。俄罗斯独立时,没有一部正式的宪法,当时的最高苏维埃只提出一部宪法草案,各派力量对宪法中关于总统权限、政府职能等存在较大分歧。1992年12月,俄罗斯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一些代表在会上提出限制总统权力的议案,规定从总理到主要部长的任免均需征得最高苏维埃的同意才能任命。叶利钦立即否决了这项议案,但他任命盖达尔为政府总理的提议也未获得通过。双方矛盾趋于公开化,人代会也被迫中断。双方矛盾和争论虽经调解、全民公决、各方协商等步骤,但分歧不但没有消解,而是持续升级,对抗进一步加剧。

1993年春夏两季,府院双方的斗争愈演愈烈,立法机构和叶利钦领导的制宪机构的工作几乎陷于瘫痪。9月底,双方对立达到白热化程度,终于在10月初爆发了武装冲突,“白宫”(议会)方面采取一系列武装行动,试图夺取叶利钦手中的权力,叶利钦则宣布在莫斯科及周围地区实行紧急状态。10月4日,政府军用坦克炮轰击“白宫”,这一事件以叶利钦的胜利而告终。

“十月事件”后,议会被叶利钦用武力解散,总统的权力大大增强,各派政治力量经过了又一次动荡、分化和重新组合。一些以极端方式支持议会、与总统对抗的政党被取缔,取消其参加新议会的竞选资格;通过政党登记,取消了一批人数很少,又不具备登记条件的政党;一些提不出明确纲领主张的中派政党进一步分化,影响不断削弱。而一些能适应形势变化,采取灵活策略的政党则获得发展壮大,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俄共”的崛起。为迎接12月国家杜马选举,组建起一些竞选联盟,客观上促进了政党集中化的趋势,初步改变了前一时期政党混乱、庞杂和无序状况。

经过1993年12月国家杜马选举和俄罗斯联邦宪法的通过,对俄罗斯境内政党的组建、活动及其法律地位均有了相应的规定。宪法明确规定,“每个人都享有自由结社的权利”,“任何意识形态均不得确定为国家的或必须遵循的意识形态”,因此,“在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多党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成为俄罗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相应的提升和规范。

在1993年12月以后初步确立的俄罗斯多党制格局,与欧美一些国家的政党分类相类似,其基本政治倾向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左、中、右三种势力。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盖达尔领导的“俄罗斯民主选择”联盟、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久加诺夫领导的俄罗斯共产党、拉普申领导的俄罗斯农业党、沙赫赖领导的俄罗斯统一和谐党、亚夫林斯基领衔的“亚博卢集【3】”等,这些政党的政治倾向大致清楚,但有的政党还处于组建和分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