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9475100000045

第45章 民众价值观:列宁墓要不要搬迁(3)

三、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对苏联解体的认识与对苏联历史的认识和评价是密切相关的。苏联解体之初的俄罗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氛围不仅笼罩着政界和学术界,而且充斥着这种内容的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也纷纷出炉。影响最大的当属多卢茨基撰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该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问世以来多次再版,发行量高达50万册。在这部历史教科书中,编者把苏联历史描述成俄罗斯民族的耻辱史,认为“十月革命”是阻碍俄罗斯国家发展的一场政变,更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描述成洪水猛兽。在这种氛围下,苏联解体更有利于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说法,基本为广大俄罗斯民众所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各界对苏联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俄罗斯,无论是在政界和学界都很少能够听到赞美抑或肯定苏联的声音的话;而在10多年后的今天,就算是持自由主义观点的政治人物也会时常流露出“看不出苏联解体的必然性”之类的言语。现在,俄罗斯各界对苏联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很多俄罗斯人在对苏联解体感到遗憾的同时,甚至认为这是俄罗斯民族的“悲剧”。

1999年12月,当时还是总理的普京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苏联时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这种评价显示了与俄罗斯社会当时对苏联的主流看法的差别。2000年2月,普京在竞选总统期间回答热线电话时,引用俄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上任半年后,俄国家杜马根据他的提议通过有关法律,规定用苏联国歌旋律作为俄罗斯联邦的国歌,用红旗作为俄军军旗。普京的这种主张遭到右派政党和其前任叶利钦的反对。叶利钦批评说,俄罗斯的国歌只代表官僚权力的苏共党代会,年轻一代不会喜欢,总统不应该盲目崇尚民意。对此,普京明确表示,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完全可以当做俄罗斯国歌,只需填写新词就行。他强调:苏联国歌曲调激昂、振奋人心;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象征性标志从原则上讲是错误的,否定历史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2004年2月,他甚至讲道:“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其间“大多数公民一无所获”,当时存在的问题“本可以在一个国家框架内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在对待苏联历史问题上,普京总统的另一举动同样引人注目。2004年伊始,普京总统亲自致信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奥西波夫,责成他认真检查所有中学历史课本的内容,并限期在2月1日前上报检查报告。此事在俄学术界、教育界及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根据普京的要求,俄联邦教育部宣布撤销多卢茨基教科书中“国家教育部推荐”的字样,同时组织力量为中学生编纂新的历史教科书。

可见,普京总统坚决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做法,甚至认为苏联解体并非不可避免,当时在苏联存在通过改革来解决危机的可能性。普京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评价,既反映了他在思想上的成熟,也反映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当前,俄罗斯人对苏联历史和苏联解体看法的变化,已经在相当广泛的民众范围内引起共鸣。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尤里·波里雅科夫说,苏联解体对俄罗斯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危机,它中断了俄罗斯几百年来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动力。莫斯科大学教授斯·列昂诺娃强调指出,苏联解体不仅没有使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其各种矛盾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所所长米·戈尔什科夫这样谈道:一个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曾是世界共产主义先锋队的国家,“变成了大概是整个后共产主义地区中最‘右’的国家之一”,而“没有一个东欧国家如此怀念社会主义的过去”。

如果说在1998年的民调中,怀旧思潮只是初露端倪,那么,目前这种情绪得到了进一步的蔓延。在俄罗斯,1999年以来的几次民意调查都显示,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人都占到被调查者的70%以上。2002年11月7日,正值“十月革命”85周年之际,法新社发自莫斯科的报道说,“民意测验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对苏联往事感到骄傲。”在俄罗斯民众举行的纪念游行队伍中,居然有这样的标语:“资本主义就是战争”、“打倒资产阶级”。今天,关于苏联解体的问题上,大多数俄罗斯人在感到遗憾的同时,认为苏联的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2002年12月30日,正值苏联建国80周年之际。法新社发自莫斯科报道,当天公布的一项来自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70%的俄罗斯人希望俄罗斯没有解体,75%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更适合推动国家进步和经济发展。2005年10月15—16日,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对46个地区153个居民点的1 579人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6%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的解体击碎了许多人曾经信仰并为之骄傲的东西,有66%的俄罗斯人为苏联解体感到遗憾,只有23%的人认为毫无遗憾的必要。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对苏联解体感到遗憾者的比例也达到38%,不遗憾的人数为39%。在45岁以上的被调查人群中,对苏联解体感到遗憾的占大多数,达78%~80%。在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者中有57%的人相信,苏联本可以保存下来;相反,只有34%的被调查者认为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

俄罗斯民众对苏联解体态度的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态度变化上。1990年3月15日,在苏联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以59.2%的得票率当选苏联总统;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经全民投票,以57.3%的多数票当选俄罗斯总统。但到1996年,戈尔巴乔夫在全民投票竞选俄罗斯总统中,得票率还不到1%;叶利钦之所以放弃总统竞选提前让位给普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1999年底的民意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只有可怜的1%~2%。据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在2001年的民意调查显示,高达66.1%的俄罗斯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应对当前俄罗斯的困境负责。

综上所述,当前俄罗斯社会所出现的对苏联历史的重新认识,特别是“斯大林热”现象,这是民众难以割舍的苏联情结在对转型以来社会秩序和自身处境不满情况下的再现。人们对苏联和苏共的认识更趋理性化的同时,也透视出转型以来俄罗斯社会价值观的分化。

转型以来的俄罗斯与昔日的苏联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家失去了太多,却几乎什么也没得到。俄罗斯中产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或许得到了某些自由,但苏联时期的行业专家、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大都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超级大国地位丧失,经济滑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福利减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贪污腐败盛行,自然引起各阶层的不满。苏联时期衣食无着的人也不少,但他们还享有一定社会保障:退休金、免费医疗、供电和供暖。即便是这样的最低生活标准,很多俄罗斯人都达不到。俄罗斯男性,包括年轻人在内,寿命缩短了将近10年。根据联合国数据,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现在是57岁,而苏联时期为67~68岁,俄罗斯因死亡率上升而每年人口减少近100万。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们自然怀念过去虽然相对低水平但却衣食无忧的生活,并希望有一个像斯大林式的铁腕人物来改变现状。所以,认为经历苏联解体是“人生悲剧”的俄罗斯人的数量明显增多,不仅老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众多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也持同样的想法。他们感到失落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变革造成了原有“理想支柱的轰然崩塌”。俄罗斯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马尔科夫对这种“悲剧性”状况描述道:“最近15年来,俄罗斯的确发生了一系列悲剧性的变化,生活水平下降,道德水准乃至整个文明程度都在滑坡。”齐普科教授在《我们怎样认识斯大林》一文中认为:“今天俄罗斯……试图重新评价历史,是俄罗斯现实存在深刻的社会危机的反映。可以说,500年来俄罗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衰弱。”

不仅如此,随着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崩溃,转型以来俄罗斯人的价值观正在朝着截然不同的两极发生分化。2004年11月,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研究所与艾伯特基金会联合推出了名为《今日俄罗斯公民:自我意识及社会理想》的报【6】。该报告以1994—2004年间进行的数次大型民意调查为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报告显示,约41%的被调查者认为,家长制更适合于俄罗斯,他们支持社会平等。对政权,他们怀有宗教般的崇敬;对领袖,他们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认为他应该严明治国,主持公道,关心民生。这些人被称为“传统派”。另有约26%的受访者信奉个人至上原则,具有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希望社会尊重个人自由及发展。此类人被视为“现代派”。其余近1/3的民众属于过渡阶层,但“其中大多数人的想法跟传统派更为接近”。报告还显示,在怀念昔日大国荣耀的同时,祖国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却日益动摇。一方面,俄罗斯人固守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对国家的认识更趋理性。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应当居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哪怕是异国他乡。这一观点在当代俄罗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认为人只能有一个祖国,应当以国家为重的观念正在悄然弱化,82%的年轻人将个人发展置于为国效力之上。社会学家为上述结论感到担忧。他们认为,俄罗斯的经济社会转型并没有完成,新思维需要全方位渗透,而居民的教育水平也有待提高,而这一转型是否能够成功还是个谜。

注释:

【1】相关观点引自《11月7日发生了什么》,载[俄]《侧影》周刊,2005年11月7日。

【2】参见[俄]格奥尔吉·伊利乔夫:《列宁今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载《消息报》,2006年1月20日。

【3】参见《一位坏的好独裁者》,载[俄]《新闻时报》,2006年1月20日。

【4】本部分的部分资料转引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载《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8期。

【5】[俄]谢尔盖·列斯科夫:《对“斯大林热”的思索》,载《消息报》,2004年12月24日。

【6】《谈俄罗斯社会10年来的心态变化》,载[俄]《侧面》周刊,200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