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9474400000002

第2章 引言

(一)选题意义

我国教育发展源远流长,在悠久的教育史中,古代私学和近代私立学校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古代官学相比,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更接近社会中下阶层,承担了大部分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弥补了官学教学内容单一的缺陷。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多偏重于官办或国家办的教育发展,古代私学、近代私立学校史研究还比较少,近年来对民办教育的研究则集中于现实问题的探讨,对其历史发展的研究仍未多见,系统深入地研究古代私学的著作尚属阙如。宋朝统治中国长达3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朝代。这一时期,在统治者“重文教、抑武事”方针的指导下,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私学教育获得了广阔的空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私学教育为宋代培养出大批学者和众多人才,许多人就学于私学,而后又从事私学教育,这是宋代私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宋代私学教育也是宋代众多学术流派传播其各自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宋代思想、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宋代私学在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巨大的进步,对后世的私学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宋代私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宋代社会的教育水平及文化发展状况,从而加深对宋代社会的整体理解,同时对于正确认识私学与私立学校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对私学和私立学校加强管理同保证其独立自主地位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如何正确解决私学与私立学校的经费自筹和政府资助的关系等教育和社会问题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现状

我国对宋史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大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方面,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倡导,使宋代私学日益受到史学和教育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对其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但笔者在进行学术清理后发现,对宋代私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程度也不够全面、不够系统。

在论文方面,前辈学者对宋代私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家庭教育和书院的研究上,此方面的论文较多,仅举几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说明。邢铁、门玥然的《宋元时期的家庭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和贾芳芳的《宋代家庭教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两文中认为宋代的家教形式以私塾为主,有小家庭自己办的,但更多的是由家族组织的,学习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伦理道德为主;宋三平的《宋代家族教育述论》(《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和王善军的《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及其社会作用》(《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都对私学中的一种类型——族塾义学进行详尽的分析,对族塾义学在宋代的兴盛状况、管理状况、师生状况、教学内容及兴盛原因和社会作用做了具体的论述;邓洪波的《北宋书院的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强化》(《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指出书院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杨轶男的《略论两宋书院与理学的传播》(《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周国平的《宋代私学与理学传播:以书院为中心》(《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和王晓龙、宋乾的《论宋代理学教育传播的特征》(《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都认为宋代私学与理学相结合,从宋代私学的传播者、受众、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等方面就可以考察出,私学逐渐成为理学的主要传播媒介。

刘增丽在《宋代私学教育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宋代私学教育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讨论。文中不但论述了私学内部的自身管理,如私学的设置形式、课程、经费、师资等管理,还探讨了政府对私学教育的管理措施及态度,例如:颁布统一的道德规范,重视对私学教育的管理;颁布统一的教材控制私学的教学内容;参与部分私学管理控制私学的发展方向;对私人办学采取开明态度,营造宽松的学术气氛,等等。该文对宋代私学的教育管理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和挖掘,对于我们继续探讨宋代私学问题给予很大的启迪,贡献不可小觑。此外,孙显军的《宋元时期江苏私学述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和王遥江、陈国灿的《宋元时期绍兴地区文人群体的教育活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以及邹锦良、孙小明的《宋代江西乡村私学与地方社会述评——以地方知识阶层的参与为视角》(《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三篇文章中都是以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私学发展状况为核心,进行具体的论述和说明,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也对本书的写作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再说相关专著。宋代私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许多教育史著作中,都有对宋代私学教育的相关论述。如毛礼锐、沈灌群的《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喻本伐、熊贤君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梅汝莉的《中国教育管理史》(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和孙培青的《中国教育管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中都指出宋代私学的蒙学化特征,并对书院在组织、教育目标、任务、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的《中华文化通志——学校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则是将宋代私学作为理学的传播途径,并分述宋代各个时期理学的传播和发展状况;此外,程民生的《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和苗春德的《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两本书中也有对宋代私学教育的简要叙述和资料列举。

从上述对宋代私学研究的简单回顾中可以看到,尽管学者们对宋代私学作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比较薄弱,既不全面也不系统,还存在进一步探讨和发掘的空间。前辈学者对宋代私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家学和书院两个方面,缺乏对宋代私学的整体把握和系统研究。宋代私学是宋代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但国内至今未见较完整系统的专著面世。本书在总结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宋代私学的地域差异性研究,指出宋代私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各自状况,力求给宋代私学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写作特点

本论文对宋代私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而是纵观宋代私学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宋代私学整体发展入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在研究方法上,总体运用系统理论和实证分析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宋代私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办学人员和学生来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地域性差异等几方面进行系统地考察和分析,揭示宋代私学对宋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私学发展的影响。在宋代私学的地域性差异这部分研究中,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把散布于正史及数量众多的各类笔记小说中的有关私学的文献史料作以区域性的归纳分析和总结比较,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揭示出宋代私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各自特点。